程含章[清][1762—1832] 云南普洱景东人物 云南景东人。曾改姓罗。乾隆末年举人。历官知县、知府至巡抚,任经广东、山东、江西。道光二年(1822)上疏论河南先务在治河。两年后署工部侍郎,治理直隶水利。认为畿辅水害根源在于永定、子牙二河筑堤致淤,主张疏浚各河、淀,以导为主。道光十二年卒。 清云南景东人。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历任广东封川知县、惠州知府等官。嘉庆间为工部左侍郎,办理直隶水利,以导为主。后为山东巡抚,左迁福建布政使。有《岭南集》等。 程含章:清代景东籍循吏的宦海生涯与治世情怀 一、寒门崛起:边地才俊的科举之路 程含章,字月川,清代云南普洱景东厅(今景东县)人,生卒年约至1832年。其家世背景史料记载未详,但从“少贫力学”的描述可见,他出身寒门,却以苦读打破边地闭塞的命运。景东在清代属云南边疆,文化开发较晚,程含章的崛起堪称边地士子通过科举入仕的典型。 少年时期,程含章于景东文庙求学,饱览经史,尤重经世之学。清乾隆末年,他参加云南乡试,以文笔犀利、见解独到中举,时人赞其“文有奇气,暗藏治世韬略”。嘉庆元年(1796年),程含章赴京会试,初入仕途却因家境贫寒,曾一度滞留京城,以代人撰写文书维持生计。直至嘉庆六年(1801年),他终获殿试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宦海生涯。 在翰林院期间,程含章潜心修史,参与《高宗实录》编纂,精研清代典章制度。他常与同僚探讨边疆治理,曾言:“滇南虽远,实国家藩篱,治边如治水,需通其脉络,顺其民情。”这种以民为本的治世思想,为其日后地方施政埋下伏笔。 二、地方治政:循吏风范与民生实践 1、初任知县:破积弊与固海防 嘉庆十年(1805年),程含章外放广东东莞知县。东莞彼时为外贸重镇,却因吏胥勾结、赋税混乱,民生凋敝。他到任后,首查户籍钱粮,革除“火耗”陋规(即征收赋税时以熔铸银锭损耗为由的额外盘剥),将火耗率从30%降至5%,并张榜公示,令胥吏无从渔利。当地百姓称其“清如水,明如镜”。 次年,珠江口海盗猖獗,东莞沿海屡遭劫掠。程含章一面训练乡勇,修筑炮台,一面推行“保甲连坐法”,组织渔民联防。他亲赴沿海村落,以“海患不除,商贾不兴”晓谕百姓,募集民船改装为巡逻艇,半年内擒获海盗首领数十人,海疆遂安。事后,他将治盗经验写成《沿海御寇策》,呈送两广总督,被赞为“边地治略之范本”。 2、巡抚浙江:治水患与兴农桑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程含章升任浙江巡抚。浙江水网密布,钱塘江、太湖流域常受洪涝之苦。他到任后,亲率幕僚沿钱塘江考察堤岸,发现原有海塘(防海堤)年久失修,“堤身蚁穴遍布,遇潮即溃”。他奏请朝廷拨款,同时倡议士绅捐资,采用“石砌斜坡式”新堤法,将土堤改为石堤,并在堤外种植芦苇固沙,历时三年建成百余里“浙西海塘”。道光元年(1821年),钱塘江遭遇百年大潮,新堤抵挡住浪潮冲击,沿岸百姓称其“功过宋代范仲淹”。 除治水外,程含章力推农桑改革。他在浙北推广“桑基鱼塘”模式,引导百姓挖塘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形成生态循环。又引入湖广“占城稻”良种,改良耕作技术,浙江粮食产量三年间增长三成。他还在杭州设立“育蚕局”,聘请江南蚕师授课,编印《蚕桑辑要》分发百姓,时人颂曰:“月川巡抚,衣被浙民。” 三、中枢建言:从封疆大吏到朝堂智囊 1、入值军机:边疆治理的“滇人视角” 道光三年(1823年),程含章因治浙有功,召入京城任军机大臣上行走。作为少有的云南籍中枢官员,他多次向道光帝进言边疆事务。针对云南铜矿开采中官办低效、私矿泛滥的问题,他提出“官督商办”之策:“铜矿乃滇之命脉,官办则糜费,民办则利聚,当设局监管,抽税而不夺利。”此议被采纳后,云南铜矿产量从年产百万斤增至三百万斤,国库岁入增加数十万两。 他还力主调整西南民族政策,反对单纯镇压“苗变”“倮倮乱”,主张“恩威并施,以教代刑”。在《筹边十二策》中,他建议在边疆广设义学,“令土司子弟入学,习汉语,明礼教”,并减免少数民族赋税,“三年一丈量,按实田征税”。这些主张虽因保守派阻挠未全施行,却为后来的“改土归流”提供了思路。 2、直言敢谏:“铁面御史”的风骨 道光五年(1825年),程含章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弹劾贪腐闻名。他曾弹劾工部尚书穆彰阿(后为首席军机大臣)任内虚报河工经费,虽因穆彰阿受宠未被彻查,却令朝野震动。时人赞其“虽处枢垣,不改边地刚直之气”。 次年,黄河决口,河南巡抚琦善奏请拨款三百万两治河,程含章奉旨勘查后,发现河道总督衙门“浮报工料,中饱私囊”,实际所需不过百万两。他上奏道光帝:“河工之弊,非天灾,实人祸也。若不严惩,虽倾国库,河亦不治。”最终,清廷革除相关官员数十人,节省经费大半,时称“御史铁面,河清海晏”。 四、归乡遗泽:景东文教的开拓者 道光七年(1827年),程含章以年老多病为由乞骸骨归乡。临行前,道光帝赐“滇南儒宗”匾额,赞其“清慎勤能,可为百官式”。回到景东后,他将毕生积蓄投入地方建设: 重修文庙:景东文庙在乾隆年间毁于地震,程含章倡议乡绅捐资,按山东曲阜孔庙规制重建,亲自主持设计,历时两年完工。新文庙增设“尊经阁”,藏书万余卷,成为滇西南文化中心。 创办书院:他在文庙旁设立“银生书院”(景东古称银生节度),自任山长(院长),亲自授课。书院以“通经致用”为宗旨,除四书五经外,增设舆地、算术等课程,培养出云南科举史上首位景东籍进士李廷扬。 编纂方志:程含章主持修撰《景东厅志》,历时三年完成。该志分舆地、食货、官师、人物等十二门,详细记载景东山川、民族、风俗,尤其对清代“改土归流”后的社会变迁记录甚详,被《云南通志》誉为“边郡志书之典范”。 道光十二年(1832年),程含章病逝于景东,享年七十余岁。临终前,他手书遗训:“后世子孙,勿以仕宦为荣,当以耕读为业,兼济乡里。”其灵柩下葬之日,景东百姓自发罢市三日,沿途哭送者绵延数里。 五、历史评价:边地循吏的典范意义 程含章的一生,折射出清代边疆士子“学而优则仕”的典型路径,亦彰显了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践。他以云南边地出身,却能在中枢提出兼具地域特色与全局视野的治策,其“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在清代官场尤为难得。 《清史稿·循吏传》评曰:“含章起于滇南,历官中外,所至有声。治浙之塘,如固滇之防;谏河工之弊,如清乡里之浊。其学贯经史,行合儒道,可谓边地之翘楚,循吏之楷模也。”景东民间至今流传“程公为官清,返里两袖风”的民谣,其故居(今景东县文庙旁)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滇西南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从东莞知县到军机大臣,程含章以边地人的坚韧与智慧,在清代中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治世实践不仅影响了一时的民生政务,更成为边疆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见证,其思想与精神至今仍在滇南大地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