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瑞光[公元1901年-1937年,革命烈士]+像 贵州安顺市镇宁县人物 陆瑞光,字天祥,贵州镇宁县人,布依族。革命烈士。20世纪20-30年代,受父兄及当地农民反抗军阀斗争的影响,高举义旗,组织人马,公开反抗军阀官府的兵夫粮款,深受农民拥戴。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镇宁弄染,李富春、杨尚昆、彭德怀等住在陆瑞光家,与他订立协定,反对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及苛捐杂税,并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在红军帮助下,带人去广西右江寻找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中途受阻返回后,又派人去安顺找到地下党组织,根据党的指示,在镇宁、关岭、紫云边区发动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1936年,国民党军阀杨森带两个师进攻镇宁、紫云,围攻弄染,杀害了许多红军及群众,并抓走陆瑞光。1937年,将陆瑞光杀害于贵阳。1989年3月3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陆瑞光为革命烈士。 陆瑞光烈士生平事迹详传 一、黔中骄子:生于乱世的血性青年(1901-1929) 陆瑞光,又名陆兴荣,1901年出生于贵州镇宁扁担山石头寨(今属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布依族家庭。其家族在当地为世袭“亭目”(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官职),虽至清末权势渐衰,但仍属布依族中的望族。幼年时,陆瑞光在家族支持下进入私塾读书,聪慧好学,尤喜研读历史典故与民间侠义故事,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嫉恶如仇的性格。 镇宁地处黔中,多民族杂居,清末民初,官府腐败、匪患横行,少数民族百姓深受压迫。1915年,14岁的陆瑞光因目睹当地地主勾结官府强占族人土地,怒而与对方争执,被官府通缉,被迫离家避祸。他辗转于镇宁、关岭、紫云等地,亲历底层民众的苦难,逐渐萌生“替天行道”的反抗意识。 1920年代初,贵州军阀混战,苛捐杂税繁重,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被视为“蛮夷”,备受歧视。陆瑞光联络周边村寨的青壮年,以“保家护寨”为名组织武装,凭借勇武与智谋,逐渐成为扁担山一带的民间武装首领。他规定“不抢穷人、不欺弱小”,专与欺压百姓的地主、土匪和军阀部队对抗,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威望日增,被称为“陆司令”。 二、绿林义士:黔西南的抗暴旗帜(1930-1934) 1930年,贵州军阀王家烈主政后,为扩充军费,在黔西南强行推行“烟亩税”(对种植鸦片征税),逼迫百姓种植罂粟,违者严惩。陆瑞光对此深恶痛绝,联合关岭的苗族首领王仲芳、紫云的布依族首领韦杵等,组成数千人的少数民族抗税武装,提出“反对苛捐、抗缴烟税”的口号。 1932年,陆瑞光率部在镇宁江龙、六马一带伏击征收烟税的军阀部队,缴获枪支百余支,震动黔中。此后,他的武装发展到千余人,控制了镇宁、关岭、紫云交界的广大山区,建立了以石头寨为中心的抗暴根据地。他制定纪律:“不准骚扰百姓,不准调戏妇女,不准抢掠财物”,并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深得民心。 1934年,贵州军阀派重兵“围剿”陆瑞光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陆瑞光利用山区地形灵活作战,多次挫败敌军进攻。某次战斗中,他率精锐突袭敌军指挥部,活捉团长1人,迫使敌军暂时撤军。此战之后,陆瑞光“布依族英雄”的名声传遍黔西南,连国民党地方官员也不得不承认其“智勇兼备,深得夷民拥戴”。 三、红色盟约:与红军的生死之交(1935) 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从贵阳外围向西挺进,计划经安顺、镇宁前往云南。此时,国民党军在黔西南布防严密,并企图利用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矛盾阻击红军。陆瑞光的武装作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力量,成为敌我双方争取的关键。 红军领导人深知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派侦察队与陆瑞光接触。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朱瑞等人,通过地下党员和当地进步人士传递信息,向陆瑞光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主张民族平等”的主张。陆瑞光早年听闻过“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事迹,对红军充满好奇,遂决定亲自与红军代表会面。 4月16日,陆瑞光在镇宁沙子沟(今属六马镇)会见红军代表。红军代表向他详细解释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承诺“红军不占少数民族一寸土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陆瑞光被红军的真诚与正义打动,当即表示:“你们是仁义之师,我愿为你们带路,打退国民党反动派!” 随后,陆瑞光与红军代表在沙子沟一棵大榕树下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史称“弄染结盟”(“弄染”为布依族语,意为“结盟之地”)。他不仅为红军提供粮食、向导,还亲率武装护送红军通过扁担山地区,沿途阻击国民党追兵和地方武装,确保红军顺利渡过北盘江。临别时,红军赠予陆瑞光步枪12支、马枪2支,并留下联络信物。 “弄染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与少数民族建立的重要统一战线,为红军顺利通过黔西南奠定了基础,也让陆瑞光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此后,他暗中学习红军的组织方式,在部队中建立“不扰民、爱百姓”的纪律,并积极宣传“红军会回来”的信念。 四、血染黔中:为革命献身的最后岁月(1936-1937) 红军长征离开贵州后,国民党当局对陆瑞光恨之入骨,视其为“通共匪首”,多次派兵“清剿”。1936年,贵州军阀王家烈被蒋介石排挤下台,新任省主席吴忠信推行更严酷的“剿匪”政策,悬赏千金捉拿陆瑞光。 面对白色恐怖,陆瑞光并未退缩。他以扁担山为依托,继续组织群众抗捐抗税,并秘密寻找共产党的踪迹。1937年初,国民党军调集重兵,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军队包围山区,一方面收买当地地主、叛徒诱降陆瑞光。 1937年4月,陆瑞光的部下韦某被国民党收买,假意邀请他到关岭板贵商议“联合抗敌”,实则设下陷阱。陆瑞光为争取更多力量,不顾亲友劝阻,只带少数随从前往。抵达板贵后,他被早已埋伏的国民党军包围,虽奋力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捕。 被捕后,国民党当局对陆瑞光严刑拷打,逼他交出“通共证据”并解散武装。他始终坚贞不屈,怒斥敌人:“我陆瑞光行得正坐得端,跟着红军走是为百姓谋活路,你们这些贪官污吏才是国家的蛀虫!”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委任旅长”“给予重金”利诱,他嗤之以鼻:“我陆瑞光不做汉奸走狗,要杀要剐随你们!” 1937年5月,陆瑞光被押解至镇宁县城。临刑前,他面不改色,向围观的群众高呼:“乡亲们,红军会回来的,穷人总有出头的日子!”随后,在镇宁城东门外英勇就义,年仅36岁。其头颅被悬挂在城门示众,尸体弃于荒野,后被当地百姓秘密收敛安葬。 五、精神长存:永载史册的革命烈士 陆瑞光牺牲后,扁担山一带的少数民族群众悲痛万分,暗中传唱山歌悼念他:“陆司令啊陆司令,为救百姓把命拼,榕树下的盟约在,红军回来报冤情。” 1949年贵州解放后,当地政府根据群众回忆,找到了陆瑞光的墓地,并追认为革命烈士。1956年,镇宁县人民政府在扁担山修建烈士纪念碑,镌刻其事迹。198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陆瑞光为革命烈士,其“弄染结盟”的事迹被载入《红军长征在贵州》等史料,成为民族团结与革命精神的象征。 2015年,镇宁县在六马镇弄染村修建“陆瑞光纪念馆”,陈列其用过的马刀、枪支(复制品)及与红军结盟的史料。如今,陆瑞光的故事在黔西南广泛流传,他不仅是布依族的英雄,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抗战的典范。他用生命践行了对红军的承诺,其“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平等”的精神,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陆瑞光从绿林义士成长为革命烈士,其一生是近代少数民族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建立血肉联系的历史见证。他的事迹证明,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强敌,迎来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