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莫友芝

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

莫友芝

莫友芝[明][公元1811年-1871年,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像 贵州黔南州独山县人物
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又号眲叟,贵州独山人。中国近代学者、诗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
莫友芝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人。晚客曾国藩幕,奉命查访文汇、文宗两阁《四库全书》残本,先后为丁日昌、庞际云聘为江苏书局、扬州淮南书局总校,往来大江南北,尽交魁儒豪彦,饱览秘籍善本。莫友芝与郑珍齐名,同出程恩泽之门,同为考据词章,并称“西南巨儒”,世称“郑莫”。 
莫友芝好藏书,精版本目录学,善书法,诗学黄庭坚、陈师道,其诗严谨措意,着力锻炼,追求造语新奇,有生新瘦硬之风。身处末世,世乱难安,六赴春官不中的人生际遇,化为孤寂幽峭、块垒不平的诗情。身经遵义战乱和太平天国战争,纪实之作充满悲悯情怀和“诗史”特色。有《郘亭诗钞》6卷,同治修补本。《郘亭遗诗》8卷,光绪刻本。
莫友芝:西南巨儒的学术人生与文化坚守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求学:黔中书香的启蒙  
莫友芝(1811年—1871年),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县人,晚清著名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西南巨儒”。其学术成就与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人天赋与勤奋的写照,更折射出晚清学术转型期的文化脉络。  

莫友芝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是嘉庆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贵州遵义府知府,以经学、文学闻名黔中,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等,治学强调“通经致用”,注重汉学考据与宋明理学的融合。这种家学传统深刻影响了莫友芝的学术取向。  

幼年的莫友芝聪慧过人,据《莫友芝年谱》记载,他“三岁识字,七岁能诗”,十岁已通读《四书》《五经》。1821年,父亲莫与俦任遵义知府,举家迁居遵义,莫友芝随父入遵义湘川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不仅系统研习经史子集,更受父亲影响,对文字学、音韵学产生浓厚兴趣。1826年,十五岁的莫友芝参加童子试,以第一名中秀才,时人赞其“文如老吏,诗似成人”,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学术潜力。  

二、科举仕途与学术奠基:从黔中才俊到京华学人  
1831年,莫友芝赴贵阳参加乡试,中举人,时年二十岁。此后,他多次赴京参加会试,虽未中进士,却在京城结识了诸多学界名流,如曾国藩、何绍基、胡林翼等,开启了学术视野的新维度。  

在京期间,莫友芝潜心研究考据学,尤其致力于《说文解字》的校勘与疏证。他发现当时通行的《说文》版本多有讹误,遂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基础,结合宋本《说文》及金石文字,撰写《说文解字注订》,纠正段注谬误数百处,展现出严谨的考据功力。曾国藩曾评价此书“考据精审,实发前人所未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内忧外患,莫友芝深感科举仕途难以施展抱负,遂将重心转向学术研究。1842年,他返回贵州,先后主讲于贵阳学古书院、遵义湘川书院,培养黔中子弟,传播学术思想。在教学之余,他深入贵州各地考察金石碑刻,搜集地方文献,为日后撰写《黔诗纪略》《贵州通志》奠定基础。  

三、学术巅峰与著述成就:金石、目录与文学的集大成者  
(一)金石考据:以古文字证经史  
莫友芝对金石学的贡献,在于将文字考据与经史研究结合,开创了西南金石学的先河。他遍历贵州、四川、湖南等地,搜集商周青铜器、汉魏碑刻、唐宋墓志铭等文物拓片千余件,撰写《郘亭金石跋》《金石笔识》等著作。  

其中,《郘亭金石跋》收录跋文200余篇,对每一件金石器物的年代、形制、铭文进行详细考证,尤其注重以金文、篆隶文字校勘经史典籍。如在考证《毛公鼎》铭文时,他通过文字训诂,结合《尚书》《诗经》等文献,还原了西周晚期的政治制度,其结论被后世学者广泛引用。此外,他对贵州汉墓出土的“建初铜尺”“延光砖”等文物的考证,填补了西南地区古代度量衡与文字发展的研究空白。  

(二)目录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莫友芝在目录版本学领域的成就,集中体现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与《郘亭宋元本书目》中。他毕生致力于搜集宋元善本及明清精刻,曾遍历江南藏书楼,如浙江皕宋楼、江苏铁琴铜剑楼等,与藏书家瞿镛、陆心源等交流版本鉴别之学。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一部综合性目录学著作,收录经史子集书籍万余种,对每种书籍的版本源流、校勘异同、收藏情况均有详细记载,尤其注重辨析伪本、劣本。如在考证《史记》版本时,他对比宋刻本、元刻本及明汲古阁本的文字差异,指出明本多据俗本翻刻,讹误甚多,为后世版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此书被张之洞列为“学者必读之书”,称其“于学术源流,最为有益”。  

(三)文学创作:黔中诗派的领军者  
作为“黔中诗派”的代表人物,莫友芝的诗歌兼具考据之思与性情之真,风格沉郁顿挫,兼具宋诗的理趣与汉魏的风骨。他与郑珍合编的《黔诗纪略》,收录贵州历代诗人作品2200余首,为保存黔中文学遗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莫友芝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心境,如《有感》一诗写道:“烽烟迷楚塞,豺虎乱秦关。叹息苍生苦,何时甲兵闲?”借咏史表达对鸦片战争后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山水诗则融入贵州的奇山异水,如《登黔灵山》中“云气千峰合,江声万壑来”,以雄奇笔触展现黔地风光,被梁启超称为“能以考据入诗,而不失性情之正”。  

四、治学精神与文化影响:西南学术的开拓者  
莫友芝的治学精神,体现为“博采众长,实事求是”。他虽推崇汉学考据,却反对空谈训诂,主张“以考据明义理,以义理统考据”。在《郘亭遗书序》中,他强调:“为学之道,必本于经,而归于用。不究经义,则不知圣贤之心;不切实用,则无以救时弊。”这种学术理念影响了一代黔中学者。  

作为“西南巨儒”,莫友芝的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术传承:他培养了黎庶昌、张裕钊等著名学者,其中黎庶昌继承其目录学与金石学衣钵,编撰《古逸丛书》,成为晚清版本学的重要成果;  
2、地方文献整理:除《黔诗纪略》外,他参与编撰的《贵州通志》(咸丰朝),系统梳理了贵州的历史、地理、文化,被称为“黔史之圭臬”;  
3、书法艺术:莫友芝擅长篆隶,书法风格古朴苍劲,融合金石文字的韵味,其篆书对联“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铜盘铭富贵吉祥”,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被视为清代篆书的典范。  

五、晚年境遇与历史评价:乱世中的文化坚守  
1860年后,太平天国运动与西南苗民起义爆发,莫友芝辗转于贵州、湖南、湖北等地,虽身处乱世,仍坚持学术研究。1864年,曾国藩邀请他入幕府,主持江南书局的古籍校勘工作,他在此期间校订《资治通鉴》《文选》等经典,推动了晚清学术典籍的整理。  

1871年,莫友芝在前往江苏扬州搜集古籍的途中,病逝于运河舟中,享年六十一岁。临终前,他仍手握《说文解字》校勘稿,留下“生平所学,未竟其半”的遗憾。  

后世对莫友芝的评价,多聚焦于其学术成就与文化担当。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他为“西南学者之宗”,认为其金石学与目录学“足与江浙诸老抗衡”;章太炎则赞其“学通汉宋,识贯古今,非独黔中无其匹,即天下亦鲜俦侣”。  

莫友芝的一生,是在乱世中坚守文化理想的典范。他以黔中为根基,却超越地域局限,将西南学术引入全国视野,其学术成就不仅是贵州文化的骄傲,更是晚清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从经学考据到文学创作,从金石研究到目录版本,他以多元的学术实践,诠释了“通儒”的深刻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03
上一篇:冷少农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道光帝第八子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连平人物
清康熙官员
清朝嘉庆时期大臣
清朝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清朝官吏
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田径运动员
中国歌手、演员
连山县人物
著名劳动经济学家
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
革命烈士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
清岳麓书院山长
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的先驱数学家
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
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
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