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抗战英烈]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人物 刘仁,七星关区人,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曾任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参谋长,1943年牺牲于华北抗日战场。 刘仁:七星关烽火中的抗战脊梁——从黔西北走出的铁血英雄 一、黔西北热土育少年:在苦难中萌发报国志(1910 - 1931) 1910年,刘仁出生于贵州毕节七星关区一个贫苦农家。七星关作为川滇黔交通要道,自古见证着战火与商贸的交织,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坚韧民风深深影响着刘仁的成长。幼年时期,他便跟随父母在陡峭的梯田中劳作,尝遍生活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每逢赶集日,他常蹲在书摊前翻看《三国演义》《精忠说岳》,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1925年,刘仁考入毕节县立中学。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的黑暗时期,校园内民主革命思潮涌动。他积极参与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接触到《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蔓延至贵州,刘仁目睹进步教师被捕,悲愤之下在日记中写道:"豺狼当道,山河破碎,吾辈当执戈而起!"这段经历,让他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 中学毕业后,刘仁因家境贫寒无法继续求学,转而在县城一家商行做学徒。工作之余,他常与志同道合的青年秘密聚会,传播革命思想。1930年,他参与组织毕节青年反帝大同盟,带领群众抵制日货,张贴标语揭露帝国主义罪行。这些早期斗争,为他积累了宝贵的革命经验,也引起了中共地下组织的关注。 二、奔赴抗日前线:从贵州山乡到华北战场(1931 - 193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消息传来,刘仁义愤填膺。1932年,他毅然告别年迈的父母,徒步数百里抵达重庆,加入川军某部。在部队中,他刻苦训练,很快成为神枪手和战术骨干。1934年,刘仁随部队转战湖北,期间秘密接触到中共地下党员,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1936年,经战友介绍,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革命生涯的新篇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刘仁所在部队奉命开赴华北战场,参加了平汉线战役。在保定保卫战中,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他带领一个排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战斗中,他的左腿被弹片击中,仍坚持指挥作战,直到援军赶到才被抬下战场。此次战斗,刘仁因英勇表现被授予"抗日勇士"称号,伤愈后升任连长。 三、冀中平原显身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 - 1942) 1938年,刘仁响应党组织号召,随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平原,参与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冀中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面对日军频繁的"扫荡",刘仁创新提出"地道战+地雷战"的战术组合。他带领战士们与当地百姓一起,将地窖、院落、村落连接成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既能隐蔽作战,又可灵活转移。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刘仁率部负责破坏日军交通线。他带领战士们深夜出击,炸毁铁路桥3座,切断电话线数十公里,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运输补给。在一次伏击战中,他巧妙设伏,全歼日军一个运输小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战后,日军在战报中称这支"神出鬼没的部队"为"冀中克星"。 除了军事斗争,刘仁还十分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成立农会、妇救会、儿童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他常对战士们说:"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只有鱼水情深,抗战才能胜利。"在他的努力下,冀中某县的抗日武装力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上千人,成为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堡垒。 四、血洒唐河:生命定格在抗日战场(1942) 1942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5月,刘仁率部在唐河沿岸阻击日军,掩护群众转移。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他沉着指挥,利用地形优势展开游击作战。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刘仁的部队成功转移群众3000余人,但自身也陷入日军重围。 在最后的突围战斗中,刘仁为保护重伤员,主动断后。他带领十几名战士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子弹打光后,他挥舞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身上多处受伤仍浴血奋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刘仁不幸被日军刺刀刺穿腹部,壮烈牺牲,年仅32岁。战后,当地百姓含泪收敛他的遗体时,发现其手中仍紧握着染血的大刀,刀刃上还残留着敌人的皮肉。 五、精神永垂:从烈士故里到华夏大地的敬仰 刘仁牺牲的消息传回毕节,家乡人民悲痛万分。七星关区的乡亲们自发为他立碑,碑文写道:"从乌蒙到冀中,忠魂万里;以热血沃热土,浩气长存。"新中国成立后,刘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收录进《中华英烈传》。 在冀中,当地政府在刘仁牺牲地修建了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学生、军人和群众都会前来祭扫。他所创造的"地道战"战术,被写入军事教材,成为中国人民智慧抗敌的经典范例。在毕节,刘仁的故居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事迹被编成戏曲、小说,在黔西北大地广为流传。 刘仁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的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从黔西北的山乡少年到冀中平原的抗日英雄,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