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盐边 四川省攀枝花市人物 你可能有一些混淆,攀枝花较为知名的是彝族诗人沙马,汉名张德平,并不是“沙马盐边”。以下是沙马的详细生平介绍: 沙马1964年出生于四川攀枝花南高原的彝族山寨。他成长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但父母依然努力让爱读书的沙马进入学堂。中学时,因上学路程远,母亲常常送他到山巅,含泪目送他远去。尽管生活清苦,他仍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然而,后来家里实在无力供他上大学,他只好悲伤地回到山寨,过着耕读的困苦日子。 为了挣钱买书,他跟随包工队外出做各种苦力活,如修公路、打涵洞、砌堡坎、冲土墙、打毛石等。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他常常累到口中咯血。但即便如此,少年沙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在南高原四处流浪游历,大量阅读彝族典籍和世界名著,用心去了解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文化和风土人情,并开始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十七岁那年,沙马以汉名张德平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诗歌《大地之子》,引起了攀枝花文学界的关注。这一成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此后,他曾被招聘为新闻记者,也漂泊到过海南岛、北京等地。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中,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陆续在国家级知名的《中国作家》《散文选刊》《星星》诗刊、《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特区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99年11月,沙马的诗集《梦中的橄榄树》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受到评论界、传媒和读者的较高评价。2002年,他凭借诗集《梦中的橄榄树》荣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实现了攀枝花国家级文学奖零的突破。这一荣誉让他声名大振,成为了攀枝花的文化名人。2003年,他又获得了第四届四川省文学奖特别荣誉奖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创作特别贡献奖。同年,他与彝族音乐组合“山鹰组合”合作,将其诗歌《橄榄树在梦中结满果子》谱曲,融合彝族谣曲的旋律与现代音乐元素,专辑充满神性色彩与民族穿透力。 2004年,沙马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彝族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此后,他的创作成果丰硕,诗歌作品被译为英、法、德等多种语言,海外学者称其为“中国大陆重要的彝族诗人”,并作为研究案例撰写外文专著。他的组诗《灵魂的另一种独白》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等权威刊物,并被《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年鉴》等数十种选本收录。2006年、2009年他两度获四川省民族文学创作奖。2019年,沙马获“攀枝花英才”称号,2022年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 沙马的诗歌以彝族文化为内核,融入南高原的地域风情与哲学思考,通过汉语表达彝族母语的韵律感和神秘性。他的作品既展现了彝族传统中的巫文化、毕摩仪式等,又探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被称为“南高原抒情王子”。例如在组诗《巫神吟唱》中,他写道:“催眠的巫师,带来铁器和月光的刀片/此刻,阴影像一块潮湿的手帕/覆盖了渐渐临近的幻觉”,将彝族宗教符号与现代意象交织。在《听毕摩诵经》中,他描绘毕摩(彝族祭司)的诵经场景:“细雨中的听觉,被经书指引/回到千年之后的寂静”,将彝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诗性语言。 除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沙马还积极通过政协提案、杂志编辑等渠道关注社会议题,呼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推动地方文艺人才培养。他担任过攀枝花市文联副主席、《攀枝花纪事》杂志总编辑、市政协常委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为攀枝花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沙马的创作始终围绕“故乡与生命”的主题。他曾在散文中写道:“南高原的天空和彩云下行走,大地的空旷、辽阔、渺远和瑰丽,已永恒地留存于我的内心版图之上”。他以诗歌为媒介,将南高原的彝族传统与现代性思考熔铸一体,既为民族文学注入活力,也为当代中国诗歌提供了独特的“地域性样本”。正如评论家所言:“他的笔触深入民族精神内核,用纯净描绘灵魂图景”。沙马不仅是彝族文化的书写者,更是攀枝花精神地标的塑造者,他的作品和人生经历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传承民族文化,去追求文学艺术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