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逵[宋][公元1117年-1157年] 四川省资阳市人物 赵逵,字庄叔,号栖云,资州(今四川资中县)人,南宋官吏。其先秦人,后徙蜀之资州。年四十一岁。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绍兴二十一年,(公元一一五一年)对策擢第一。秦桧不悦,即罢知举。王严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再问秦桧:“赵逵安在?”乃除秘书郎。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桧欲以贿致,又不答,几及祸,会桧死得免。累迁至中书舍人。荐达士类,为时名臣。帝尝谓逵文颇似苏轼,称为“小东坡”。未及用,卒于官。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赵逵(1117—1157),字庄叔,号栖云,是南宋时期四川省资州盘石县(今资中县)人。他是南宋的一位杰出人物,以其才华、品格和政治操守而闻名于世。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赵逵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八世祖赵处荣任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举家迁往四川资州定居。他自幼天资聪慧,读书数行俱下,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兴衰治乱之道。赵逵八岁时随父亲从资州内江县迁徙到资州盘石县北街居住,他居住过的北街后来被叫做状元街,他青年时居住和学习过的地方得名栖云楼,资中状元街文庙旁的洗墨池,据说是他洗笔涤墨的地方。在成长过程中,赵逵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还与当时的名卿钜公相处友好,常常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根穷底究”。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赵逵在当地逐渐崭露头角,为日后的科举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之路 绍兴二十年(1150年),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一试中举。当时的四川类省试策问题目是“当今君臣同德之懿”,而此次考试的第一名张震在答卷时大肆吹捧秦桧与高宗如何同心同德,这让秦桧十分高兴,打算在来年殿试时把张震定为状元。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逵赴京参加高宗亲自组织的殿试。在殿试中,赵逵从容以对,侃侃而谈,其策对中力陈抗金救国、治乱图强之策,深得高宗皇帝的赏识,最终被拔为进士第一。然而,由于他的对策最合高宗口味,而未按秦桧的意愿行事,这引起了秦桧的不满。秦桧一气之下罢免了主考官,只授予赵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节度判官厅公事这样的小官。左承事郎仅为正九品官,签书剑南东川即是剑南东川节度使的副官,主要辅佐处理政事。 官场生涯 受秦桧打压:赵逵在任上兢兢业业,但因不依附秦桧,备受排挤。在他升迁校书郎返京途中,巡按秉承秦桧的密令,搜索他的行简,妄图加给他贪污贿赂罪,但最终一无所获。秦桧见打压不成,又试图拉拢他,遣人送银两资助他接眷来京,结果遭到赵逵义正辞严地拒绝。从此,秦桧更加视赵逵为眼中钉,但未及将其排挤出宫,秦桧就去世了。 逐渐升迁:秦桧死后,赵逵的仕途迎来转机。他立即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又官拜起居郎,而后兼任给事中,不久又升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他的升迁速度之快,在南宋建朝以来是较为罕见的,这也体现了高宗对他不依附权贵的一种褒奖。 直言进谏与举荐贤才:赵逵在朝为官期间,始终秉持着正直的品格。他曾上疏请求广开言路,以养成敢言之风气,并与给事中辛次膺直言蒋王粲投机,不当重用,使高宗收回成命。同时,他还积极举荐贤达,为朝廷推荐了许多出色人才,如王十朋、孙道夫、阎安中、唐文若等名重一时的方正贤良之士。 文学成就 赵逵工诗善文,著述甚丰,其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因此被时人雅称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三十卷和《赵逵文粹》十七卷。他的作品为时人所称道,宋高宗也对他的文采赞赏有加。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 晚年与去世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赵逵病重,高宗皇帝派御医诊治,但为时已晚,赵逵最终离世,年仅41岁。他的离世让高宗皇帝深感遗憾,不断流泪叹息。赵逵一生致力于变法图强,为社稷中兴呕心沥血。他不趋炎附势,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清廉正直,克勤克俭,颇有政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受世人称道。 赵逵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才华、品格和政治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他在科举道路上的坎坷经历,以及在官场中与权贵的斗争,都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同时,他的文学成就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