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像 四川省资阳市人物 何华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8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铁道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何华武:为中国铁路提速的资阳骄子 何华武,1955 年 8 月 23 日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资阳,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出了众多杰出人才,何华武便是其中一位闪耀在铁道工程领域的巨星。他的一生,与中国铁路事业紧密相连,为推动中国铁路从落后走向世界前列,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一、求学之路,梦想启航 1973 年,何华武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成功考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对于出身资阳的他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然而,在前往峨眉校区报到时,那趟缓慢、拥挤且条件艰苦的火车旅程,却深深刺痛了他。6 个小时的车程,车厢内没有座位、没有厕所,仅有几个小窗口透气,闷热憋闷的环境让他苦不堪言。这段经历,在何华武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 一定要让中国的火车快起来,让乘客享受舒适的旅途。 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学习时光里,何华武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他每天早早来到教室,坐在前排认真听讲,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他又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各种专业书籍和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总是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深入探讨。凭借着这份勤奋与执着,1977 年,何华武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但他深知,要实现让火车提速的梦想,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继续深造。 1979 年,何华武顺利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攻读铁道运输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在研究院的日子里,他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学术理论和科研项目,这让他对铁路工程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参与了多个科研课题,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经过三年的努力钻研,1982 年,何华武获得硕士学位,正式开启了他在铁路工程领域的辉煌职业生涯。 二、投身铁路,崭露头角 1982 年,何华武进入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从基层的技术员做起。在工作中,他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无论是实地勘察,还是图纸设计,他都一丝不苟。他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与工人师傅们交流,了解工程实际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并开始承担一些重要项目的设计工作。 1991 年,何华武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调入铁道部建设司,担任项目专业设计主审。在这个岗位上,他负责对众多铁路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把关。他以严谨的专业眼光,对每一个方案都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决策经验,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1994 年,何华武调入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先后担任副处长、主任助理、副主任等职务。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工作的这些年,他参与了几十项铁路枢纽、铁路干线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估工作。他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的铁路设计理念和技术,结合中国国情,为众多项目提供了技术决策支持。他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为提高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勇挑重担,助力铁路提速 进入 21 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华武敏锐地意识到,提升铁路速度是解决运输瓶颈的关键。2004 年,他担任铁道部技术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铁路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此时,他迎来了职业生涯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 主持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 为了实现既有线 200km/h 等级提速,何华武带领团队展开了艰苦的技术攻关。他们对铁路线路、桥梁、隧道、信号、供电等各个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优化。在研究过程中,何华武常常工作到深夜,反复查阅资料,分析数据,与团队成员探讨方案。他们先后攻克了高速道岔、无缝线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例如,在高速道岔的研发上,何华武团队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模拟分析,优化了道岔的结构设计,采用了高强度、高耐磨性的材料,提高了道岔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使其能够适应高速列车频繁变速、转向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7 年,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成功实施。中国铁路既有线 200km/h 等级提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幅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何华武也因在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工程中的卓越贡献,成为行业内备受赞誉的技术领军人物。 四、开拓创新,引领高铁时代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成功,让何华武更加坚定了推动中国铁路向更高速度、更高水平发展的决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发展高速铁路成为必然趋势。何华武作为中国高铁技术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的建设中。 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何华武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首先是无砟轨道技术,针对京津沿线软土、松软土地基等复杂地质条件,何华武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通过采用桥梁替代传统路基的技术方案,综合实施强夯地基、可调轨道、控制地下水开采等有效措施,成功解决了无砟轨道在软土地基上的沉降控制问题,实现了无砟轨道贯通。同时,他们采用高强度混凝土道床和高精度的轨道板,保证了轨道的几何形位长期稳定,能够承受高速列车的巨大荷载。 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何华武积极推动 “和谐号” 动车组的研制创新。面对国外技术垄断的困境,他组织国内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从列车的设计理念、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到智能化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瓶颈,如列车的轻量化设计、高速运行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优化等问题。何华武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些难题,使 “和谐号” 动车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铁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何华武又积极参与到 “复兴号” 的研发工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技术方案,推动 “复兴号” 在智能化、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复兴号” 已经成为我国高铁的一张亮丽名片,代表着国际领先的 “中国技术”“中国标准”。 此外,何华武还非常注重铁路客站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他策划了铁路客站与其他交通方式间的 “零距离” 换乘方式,形成以站为中心的立体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客站新模式。通过优化客运站的布局和设施设计,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大幅提升了客运站综合交通协同集疏能力。利用智能调度系统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根据客流情况及时调整运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编组站关键技术方面,何华武团队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如自动化驼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CIPS)等,实现了列车解体和编组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大大提高了编组站的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为铁路货物运输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何华武主持并参加了中国高铁、铁路干线及复杂枢纽的勘察设计、系统集成、综合试验和运营验证的全过程。在他的努力下,我国成功构建了完整、成套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为我国高铁的大规模建设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荣誉等身,砥砺前行 何华武在铁路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奖,其中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3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此外,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荣誉。这些奖项和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杰出成就的高度肯定。 除了在科研和工程实践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外,何华武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担任过多个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通过组织和参与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外铁路工程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他还长期担任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铁路工程专业人才,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经常教导学生,要热爱铁路事业,要有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实现我国从铁路大国向铁路强国的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虽然何华武已经从一些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依然心系铁路事业的发展。他经常深入铁路建设一线,为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他积极参与国家铁路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我国铁路事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铁路工程专家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何华武,这位从资阳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投身科技创新,为实现交通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他是资阳的骄傲,更是中国铁路人的杰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