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藩[公元1861年-1937年,北京大学校长(1907年7月—1907年12月)] 江西萍乡市莲花县人物 朱益藩,字艾卿,号定园,益浚弟,江西萍乡莲花人。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曾任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著名书法家。 朱益藩(1861 - 1937),字艾卿,号定园,江西萍乡莲花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家世与早年经历 朱益藩出生于 1861 年 7 月 1 日,他家学渊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人。父亲朱之杰为咸丰年间进士,在父亲的熏陶下,朱益藩四岁就能写得一手好字,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朱之杰仕途不顺且身体不佳,但未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英年早逝后,夫人接过教育子女的重任。朱益藩 25 岁时被选为拔贡,签发广东试用知县,但听从时任广东布政使张之洞的开导,决定回家继续攻读,并授徒自给,为日后的科举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科举与仕途生涯 科举入仕:光绪十六年(1890 年),朱益藩考中进士,殿士二甲第九名,赐进士出身,在保和殿御试时,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 年)散馆,取一等中馆元,授翰林院编修。 仕途升迁:此后,他在仕途上稳步上升。光绪十九年(1893 年)派为奉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 年)升詹事府詹事,授湖北省乡试、会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任翰林院侍读;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大考翰詹科道获第一名,擢翰林院侍读学士,钦命在南书房行走,兼充经筵进讲大臣,入值南书房、轮值养心殿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进讲,常为光绪皇帝讲授《贞观政要》及历史、诗文、书画知识。 外放考官与学政:朱益藩多次外放担任考官及学政职务,曾任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等,还先后担任过湖北省乡会试副考官、湖南省乡会试正考官、浙江省乡会试正考官等职,因频繁主持考政而被时人称为“红翰林”。他在这些职位上始终洁身自好,勤政廉明,严格督导考场规则,防止作弊,认真检查弃卷,力求选拔人才。 京师大学堂任职:1907 年 7 月至 12 月,朱益藩担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成为江西历史上出任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的第一人。虽任期短暂,但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印记。 晚清重臣:宣统元年(1909 年)任宗人府府丞,宣统二年(1910 年)授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宣统三年(1911 年)授副都御史,后授毓庆宫授读,毓庆宫行走、少保、太保等职,成为“末代帝师”,备受朝廷重用。 辛亥革命后的经历 回籍与再度出山:辛亥革命后,朱益藩回籍。1915 年,逊帝溥仪聘请他为汉文老师,在多次电报催请后,念及旧主之情的朱益藩北上,开始了末代帝师的岁月,与溥仪建立了融洽的感情。他在毓庆宫诸位师傅中地位和影响仅次于陈宝琛,不仅教授溥仪知识,还因精通医道,兼为“御医”。 张勋复辟事件:1917 年,张勋带着辫子兵进京图谋复辟,张勋与朱益藩是江西老乡且关系密切,复辟前在江西会馆宴请朱益藩,试图游说他参与复辟并许以辅政大臣之位。但朱益藩深明大义,拒不同意,认为复辟不可能成功且将有罪于民族。张勋复辟后,紫禁城里遗老遗少纷纷进宫叩头,朱益藩却始终未参与,展现出他的远见和民族大义。 溥仪被逐后的往来:1924 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匿居天津张园,朱益藩受命处理清室留京办事处事务,仍与溥仪保持密切往来,经常坐火车去天津看望溥仪,双方书信不断。 晚年岁月与民族气节 反对伪满洲国建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策划成立伪满洲国,邀溥仪当傀儡皇帝。溥仪举棋不定,派人接朱益藩商谈,朱益藩到天津后,痛斥郑孝胥的汉奸论调,力陈伪满洲国不可立的缘由,甚至跪地苦苦谏劝溥仪不要同意。但溥仪不听劝阻,最终前往长春就任。朱益藩气愤之极,责令儿孙取下溥仪赠给他的祝寿诗和名画,以示不满。 坚守民族大义与晚年生活:此后,溥仪两次电召朱益藩前往襄助,他都坚决拒绝,其亲侄子央求他给溥仪写信推荐自己去长春任职,也被他严词拒绝,并告诫子侄不准到长春任职。朱益藩晚年虽生活艰难,迫于生计在北京琉璃厂挂笔单鬻字为生,但始终坚守民族大义,拒不与国民党当道者来往。1936 年春节前,北平市长秦德纯、天津市长萧振德派人给他送礼物,他拒不接见。 逝世与身后事:1937 年 3 月 10 日,朱益藩在北平病逝,享年 77 岁。溥仪闻报后极为伤感,指派载涛代表致祭,送来 5000 元治丧费,还诰授光禄大夫等头衔名号。原打算停灵四十九天,因继室夫人伤心过度去世,丧事于 1937 年 5 月 1 日同时开吊受奠,葬礼隆重。原本计划将灵柩送回江西老家安葬,因七七事变爆发,只好安葬在广安门内吉安十属义地,后迁葬永定门外南苑公墓,“文革”中墓地被平为耕地。 书法造诣与文化成就 书法风格形成:朱益藩书法造诣极高。早年受严格馆阁体书法训练,学习欧、柳、赵诸家,中年兼师李北海、米襄阳等。入值南书房时就以擅长书法闻名,常承代御笔书写匾额、春牌、福、寿字等。居京期间,得以观览内府大量古代碑帖及名家手迹,博采众长。晚年受清末民初碑学影响,书法走向碑帖兼容,形成用笔妍丽遒劲、雍容冲和、宁静淡雅、法度严谨的风格。 书法作品与评价:他的楹联、条幅、中堂、册页、扇面以及长卷寿屏等都是书法精品,备受欢迎,书品在清宫地位甚高,求书者众多。溥仪曾在给他的祝寿诗中对其书法给予极高评价,称“善书健腕犹飞白,旨酒温颜自渥丹”。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博览精研宫廷秘藏书画真迹的鉴定家之一,晚年鉴定书画雅事不断,所题之跋尤为珍贵。 文化影响:朱益藩桃李满天下,民国要人、名人为其门生者甚多,如刘春霖、邵力子、柳亚子、符定一(毛泽东的恩师)等,他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家乡情怀与善举 朱益藩始终情牵家国、心系乡民。1901 年、1921 年江西两次发大水,他一次向朝廷上折请求免江西境内贩运米粮厘金一年,另一次以个人名义向内务府借出所藏历代稀世珍品法书、名画百余件,将展览所得及各方捐款悉数寄往家乡赈灾,深受乡民爱戴。他 1912 年开始在家乡营建花塘官厅,但自 1915 年赴京后再未回过老家,而花塘官厅后来在革命时期成为中共湘东南特委驻地等,有过重要的历史用途。 纵观朱益藩的一生,他历经晚清至民国的时代变迁,在仕途、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经历和贡献,尤其是在晚年面对民族大义时能坚守立场,展现出令人敬重的气节,其生平事迹也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