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蔡之定

清乾隆进士

蔡之定[清][公元1745年-1834年,粤秀书院] 浙江湖州德清人物

蔡之定(1745年—1830年),字麟昭,号生甫,晚号积谷山人,浙江德清人,是清代乾嘉时期兼具政治影响力与学术声望的重要人物。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仕途、学术及书法领域均有显著成就,堪称一代文化名士。


一、仕途履历:从翰林到言官的起伏人生  
蔡之定生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十二月十二日,自幼饱读诗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考中进士,开启仕途。嘉庆元年(1796年)授编修,旋即任高宗实录馆总纂,负责编纂乾隆朝实录,展现出卓越的史学功底与文字能力。此后,他累迁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跻身清廷文官核心圈层。  

嘉庆年间,蔡之定多次担任科举考官,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河南正主考,致力于为国家选拔人才。他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公正的选才标准,所取之士多有贤能,在科举史上留下清誉。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嘉庆十九年(1814年),蔡之定上疏建议以纸币代替白银流通,试图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这一主张虽具前瞻性,却触犯了保守派利益,被清廷以“妄言乱政”为由处分,降为鸿胪寺少卿。此次挫折后,他逐渐淡出政坛,转向学术与教育领域。


二、学术与教育:书院掌教与理学传承  
晚年的蔡之定脱离官场纷争,专注于学术传播与人才培养,先后主讲南京钟山书院、绍兴蕺山书院。他以阐扬程朱理学为己任,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主张将儒家伦理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经世能力。其讲学风格深入浅出,既注重经典注疏,又结合现实问题,深受学子推崇,门下弟子多有成为地方名宦或学界翘楚者。  

在学术思想上,蔡之定继承清代汉学传统,兼收宋明理学之长,主张“考据与义理并重”。他的著述虽多散佚,但其教育实践对江南地区的学术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乾嘉学派向近代学术转型的重要纽带。


三、书法成就:位列清代四大书家  
蔡之定在书法领域造诣精深,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清代四大书家”。他早年研习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名家笔法,后融铸汉隶魏碑之韵,形成古朴雄浑、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其楷书端庄严谨,行书流畅洒脱,尤擅榜书,所书匾额多见于江南寺观、书院。  

时人评价其书法“笔力雄健,得金石之气”,既有帖学的秀逸,又具碑学的厚重,堪称清代中期书法美学的典型代表。尽管其作品传世较少,但在当时便被视为珍品,至今仍为书法史研究者所关注。


四、晚年与逝世:一代名士的人生终章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初八,蔡之定病逝于家乡德清,享年89岁(虚岁),葬于横塘圩风水墩。他的一生横跨康乾盛世至嘉道中衰,既见证了清代鼎盛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亲历了王朝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以科举入仕,以言获谴,最终回归学术,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清代文官的理想与困境。  

蔡之定的学术、书法及教育实践,不仅彰显了德清蔡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其家族为明清时期江南望族,代有闻人),更在清代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以稳健的政治态度、渊博的学术素养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连接乾嘉学术与晚清思想转型的重要人物,至今仍被后世缅怀。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5-17 14:42
上一篇:胡惟德下一篇:赵炳言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道光帝第八子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连平人物
清康熙官员
清朝嘉庆时期大臣
清朝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清朝官吏
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台湾地区第14任、15任领导人
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革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任
台湾红豆食府老板
中国台湾名媛
湖北省教育会原会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19路军军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香港演艺界的璀璨明星
龙岗区人物
粤东三子,清代官员
清乾隆进士
清乾隆进士
清乾隆进士
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诗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