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明][公元1397年-1470年,明代医药家] 云南昆明嵩明县人物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人称"小圣"。
兰茂的著述很多,可存世之作却不多。兰茂辞世40年,明正德《云南志》记述兰茂著有《玄壶集》等十九种书;这份兰茂著述一览表记述的有关书目,也有二十多种。流传的只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医门揽要》、《玄壶集》、《信天风月通玄记》和170多首诗作。
# 兰茂:滇中奇才的传奇人生与卓越贡献
兰茂,一位在云南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河南洛阳。据学者苏石在《兰茂评传》中考析,兰茂的父辈极有可能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应征前往云南,随后编入屯戍杨林千户所,自此在云南扎根。从历史背景推测,兰茂父辈或许与名将蓝玉存在关联,无论是亲属关系,还是朋友、党羽,这一背景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兰茂的人生轨迹。兰茂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二弟兰廷俊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不幸早逝,三弟为兰廷瑞 。值得注意的是,兰茂虽对兄弟及子孙情况多有记载,却对父亲之事讳莫如深,这种反常或许正是源于家族为避明初“蓝胡案件”牵连而采取的自我保护。
兰茂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其卒年存在两种说法。清康熙二十九年李澄中撰写的《兰茂祠堂记》、康熙五十九年编撰的《嵩明州志·隐逸》以及光绪十三年刻行的《续修嵩明州志·人物》均记载其“年八十卒”;而在兰茂离世40年后成书的明正德《云南志》则称他“年七十四而卒”,民国《嵩明县志·人物》亦持此观点。基于史料的时效性与可靠性,以最早记载的明正德《云南志》为准,兰茂应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与世长辞,享年74岁。
自幼,兰茂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与勤奋。13岁时,他已才华初露,清康熙《嵩明州志》评价其“性聪颖……年十三通经史”,明正德《云南志》也记载他“年十六时,凡诗史过目辄成诵” 。青年时期,兰茂的学识涉猎更为广泛,清康熙《嵩明州志》记载他“长益嗜学,于濂、洛、关、闽之学焕如也” 。然而,兰茂淡泊名利,自题轩室为“止庵”,决意隐居。后因母亲患病,他心怀孝心,潜心钻研本草学三十余年,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完成了两部中医药学名著——《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
在医药领域,兰茂成就斐然。为编撰《滇南本草》,他不辞辛劳,“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足迹东至滇黔川边界,南达中老边境,西临中缅边界,北至金沙江两岸,访医问药、采药行医。他曾前往会泽县金钟山,为当地百姓治病,深受爱戴,当地人民还专门修建兰公祠以表崇敬,部分遗迹留存至今。《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最早且价值极高的中草药专著,早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2年。全书约10万字,记载药物544种,多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其中众多药物被收录于1974年版《云南地方药品标准》及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7种药物更是得到国外医学界的推崇,被东南亚各国广泛采用。另一著作《医门揽要》分上下卷,上卷专论脉法,阐述浅显易懂;下卷专论方症,治疗方法科学实用,充分展现了兰茂深厚的医学造诣。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兰茂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在声韵学领域再攀高峰,著成《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两部重要著作。《声律发蒙》是云南第一部声律启蒙读物,早于李渔《笠翁对语》约200年,以韵语写成,便于童生学习音韵对仗,在当时的滇中地区广泛用作启蒙教科书 。《韵略易通》则立足云南方言,面向全国普通话,大胆创新,将《中原音韵》的36个声母简化为20个,把19个韵改为20韵,以一首“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早梅诗》概括20个声母的发音,形成独特的“新等韵图”。该著作切合实际、便于应用,流传极广,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在汉语语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在中国音韵史上竖起了第二座巍峨的里程碑”。
兰茂还是滇地开馆教学的第一人。在正统年间(1436 - 1449年)及其前后,他于杨林设堂讲学。凭借《韵略易通》与《声律发蒙》两部佳作,吸引了“四方学者至杨林从茂学”,声名远扬,成为滇中地区备受敬仰的民间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推动了当地文化发展,云南第一所书院——碧澜书院便诞生于杨林,比昆明五华书院早3至18年,比嵩明州的嵩阳书院早300多年 。
在文学创作方面,兰茂同样成果丰硕。他一生诗词著作众多,以《止庵吟稿》和《玄壶集》为代表,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景泰五年(1454年),他创作的南曲剧本《性天风月通玄记》,通过道人修行悟道的故事,抒发了自己厌恶现实、追求自由的情感。剧本文辞优美,音韵和谐,生动展现了云南的山川风物,是云南最早的剧本之一。
此外,兰茂在军事领域也展现出卓越的智慧。明正统十四年(1467年),兵部尚书王骥奉命征讨麓川土司思任发叛军,前两次征讨因不熟悉边地情况而失利。第三次征讨时,王骥遵循兰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的计策,大获全胜,兰茂也因此声名远扬,并撰写了军事文著《安边策条》。
兰茂的一生,是致力于医药、声韵、教育、文学等多领域探索与创造的一生。尽管历经岁月沧桑,其诸多著作因兵燹与社会变迁散佚,但留存的作品依然熠熠生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也成为云南历史上令人敬仰的杰出人物,其精神与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 兰茂:奇人轶事与学术丰碑
兰茂作为云南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不仅在医药、声韵、文学等领域造诣非凡,其生平轶事也充满传奇色彩,在民间广为流传,彰显出他超凡的智慧与高尚的品德。
奇方治顽疾,德行化太守
相传嵩明太守身患肥胖病,听闻兰茂医术高明,便登门求治。兰茂为其开出两方:一方是“谷皮汤”,这是一剂减肥良药;另一方则为“气方”。太守对“气方”困惑不解,兰茂随即历数其鱼肉百姓的种种恶行。太守听闻后,怒不可遏,七窍生烟,口吐黑血,昏厥过去。待他苏醒后,深刻反省,从此痛改前非,一心向善,每日坚持饮用“谷皮汤”,肥胖之症也逐渐痊愈。兰茂这别具一格的治病方式,既展现了他精湛的医术,更彰显了他匡正世道人心的良苦用心。
锦囊破叛军,谋略显军事才能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十万大军征讨麓川土司思任发的叛军。由于对当地复杂的地形地势不熟悉,加之将士水土不服、士气低落,前两次征讨均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出征时,王骥得到兰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过”的锦囊妙计。依照此计,大军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兰茂也因此声名远扬,被尊为军事家,并撰写了《安边策条》,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战略眼光。
师生情谊深,寒冬暖人心
有一年除夕,兰茂家中陷入困境,无米下炊。兰妻焦急询问如何过年,正专注著书的兰茂随口回应:“这年嘛,自然而然不就过去了?”然而,没有柴米,这年又如何“自然”度过?原来,兰茂早已将家中的柴米接济给了生活困难的学生。学生们得知此事后,纷纷凑集柴米、酒肉,上门给老师师母拜年。一位学生对兰妻说道:“师母,这年不是就‘然’过去了吗?”这份师生之间相互关爱、雪中送炭的情谊,令人动容。
仙人点化,地仙留芳
民间传说中,八仙听闻兰茂在民间行善无数,认为他“功德圆满,可以成仙”。于是,汉钟离倒骑着马来到杨林玄天观,引得众多学童围观,兰茂见状也惊呼“危险!”汉钟离对兰茂说道:“你出主意助他人攻打麓川,伤害了不少性命。玉帝要是降罪于你,那才危险呢!”兰茂察觉此人非凡人,急忙恳请指点。汉钟离说:“你既知悔过,就能化险为夷。”言罢,用马鞭在兰茂肩上轻点一下,便消失不见。原来,汉钟离见兰茂心系教书育人之事,杨林百姓也离不开他,便改变主意,将他点化为地仙,让他继续造福一方。
著作等身,学术影响深远
兰茂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滇南本草》是中国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多年。此外,他还著有《医门揽要》《韵略易通》《声律发蒙》《性天风月通玄记》等诸多著作,涵盖医药、音韵、文学等多个领域。
兰茂谢世后,其著述在省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他音韵学、医药学和诗歌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兰学”应运而生,并在明清时期不断传承发展。明代正德年间,其音韵学著作《韵略易通》就已形成影响力,万历年间在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刊刻流传。清代,云南更注重对《滇南本草》的研究,多种抄本和刻本广泛流传,并传播至国外。民国时期,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兰学”研究进一步推进,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兰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在音韵学方面,王力等学者对兰茂的《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其在音韵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医药学领域,云南省组织专家对《滇南本草》进行整理研究,完成三卷整理本的出版,并对其学术特色、方药运用等展开深入探讨。1983年,云南省举办兰茂学术纪念会,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交流,推动了“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此后,关于“兰学”的研究文章和书籍不断涌现,研究范围涵盖兰茂的各个学术领域。
在兰茂的故乡嵩明,“兰学”更是深入人心。当地成立了兰茂文学学会,建立“兰茂文学基金”,开展各类学术活动。1997年,纪念兰茂诞辰6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嵩明举行,众多研究者齐聚一堂,总结研究成果,探讨新课题,传承和弘扬兰茂精神。兰茂以其卓越的才华、高尚的品德和深远的学术影响,成为云南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其故事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