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平阶(1616年-1714年),原名雯阶,字驭闳,后改平阶,字大鸿,又字雯阶、斧山,号宗阳子, 华亭张泽(即今上海松江区张泽镇)人,中国明末清初文学家、地理学家、官员。 蒋平阶少孤,曾从陈子龙学诗,又长于堪舆之学。性豪隽,有古义侠风。夏允彝、陈子龙创立几社,见蒋平阶所为文字,大为欣赏,亟邀他入社。崇祯十五年(1642年),蒋平阶与同邑周宿来、陶冰修组织雅似堂文会,以继几社精神。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破南京,蒋平阶至福州投唐王,授兵部司务,升御史。次年,清兵入闽,唐王败亡,蒋平阶乃改名字,易道士服,漫游齐鲁吴越,以堪舆术谋生。晚年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蒋平阶去世。 时人称蒋平阶诗文“详赡典雅”,且尤工词,为云间词派代表人物。其词与门生周积贤、沈忆年合编为《支机集》。另外,蒋平阶还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龙经》5卷、《八极神枢注》1卷、《归厚录》《玉函真义》(又名《天元歌》)5篇、《醒心篇》1卷。 蒋大鸿,名珂,字平阶,又字雯阶、斧山,号宗阳子,是明末清初的杰出人物。 早年经历 蒋大鸿世居华亭张泽,即现在的上海松江区张泽镇。他出生于一个充满变故的时代,关于其出生年份有不同说法,一说为1616年,另一说为1620年。自幼丧母的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坎坷。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蒋大鸿十八岁时,跟随海内大儒陈子龙学习诗词。陈子龙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教导下,蒋大鸿诗词造诣日益深厚,周旋于江南党社之间,初有声名。同时,他对天文、地理、阴阳、历法等领域均有涉猎,尤其喜爱兵家之学。但当时正值周、温当权,政治环境复杂,蒋大鸿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使得他性情豪放不羁,常纵马狂奔,痛饮长嘶高歌,时人称其侠义。 政治生涯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崇祯帝自缢后,明朝灭亡。唐王称帝于福州,1645年,蒋大鸿投身于唐王政权,被委任为兵部司务,正三品,后升为御史衔。他一心报国,试图为挽救明朝江山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1646年,唐明兵败,明绍宗朱聿键被俘绝食身亡。蒋大鸿并未投降,而是披黄冠道服,借地师名义,周游江南,联络抗清。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力量,恢复明朝统治,但几度事败,最终他深感时事不可为,逐渐将重心转移到诗词之学和堪舆之术上。 学术研究 风水研究:蒋大鸿早年随父安溪公学习形家风水,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明朝灭亡后,他开始深入研习无极子的玄空精要、吴天柱水龙法以及武夷道人阳宅法等。他花费了十年时间游历各地,印证所学,最终茅塞顿开,堪舆之术大成,被时人赞为一代地仙。他通过遍访大江南北的古今名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风水理论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峦头为体,理气为用,二者相辅相成,强调地形、地势、水流等自然环境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气”在风水布局中的重要性。 著作影响:蒋大鸿著有《地理辨正》《平砂玉尺辨伪》《天元五歌》《阳宅指南》《水龙经》等书。在《地理辨正》中,他系统地批驳了当时风水界的一些错误观点,重新解释了许多古代风水经典,如《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照》等,使之与自己的玄空风水理论相契合,被后世奉为“三元法鼻祖”。《水龙经》则专论水法,探讨了水在风水布局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著作对后世风水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玄空风水派也成为风水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改良罗盘:蒋大鸿对罗盘进行了改进,创立了“蒋盘”。他在罗盘中纳入了占卜《易经》的卦爻,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替换了原来的七十二龙二百四十分金,同时废掉了缝中针二针、天人两盘,只用正针地盘格龙立向消砂纳水,使得罗盘在风水实践中的应用更加精准和独特,至今仍为一些风水师所用。 晚年生活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史局,征博学鸿词,友人欲荐蒋大鸿,然而他却坚决拒绝。此时的他,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一心沉浸在诗词和堪舆之学中。他常言党社旧事,跌宕而谈,涕泪俱下,其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时事的感慨溢于言表。 晚年的蒋大鸿定居于绍兴稽山耶溪,在那里他专心传授弟子,将自己的学问和技艺传承下去。他的弟子众多,包括会稽姜垚、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等。这些弟子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术流派,但也都秘不示人,导致蒋大鸿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变得颇为神秘。 蒋大鸿于1714年去世,关于他的仙墓,众说纷纭,终不得考,为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后世评价 蒋大鸿在风水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后人尊称为“地仙”。尽管他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甚至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和批评,有人讥其狂放,疑其少德,还有人批评他言辞晦涩,秘而不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理论逐渐被后世风水师所重视和研究,对后世的风水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作为明末遗民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诗文明志,以术数寄怀,在王朝更迭的夹缝中坚守文化根脉,其气节风骨也值得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