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祺 福建福州市台江区人物 王增祺,字梅惠,福州台江区人,出生年份不详。年少时勤奋读书,成年后顺利继承祖业,负责经营位于中亭街的同成碗行以及三保双龙桥的悦来碗行。他极具商业眼光,并不满足于现状,持续拓展经营领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创立起多元化的商业版图。 在海运业方面,他创立常安轮船公司,通过自行购置或租用海船,成功开辟了福州、上海、天津之间的航运线路;粮食业上,他频繁前往大连、营口等地采办生油、大豆、面粉等物资,运回福州进行批发销售;木材业领域,开设森记木材行,将木材运往天津、上海、沈阳等地售卖;棉布业中,从上海等大城市采购棉纱布,再在福州进行批发;报关业里,开办森记报关行,不仅为自家经营的各项业务办理报关,还对外承接报关服务;房地产业务上,他在台江地区购置土地,兴建商品房,出售给中国国货公司、新奇春百货店、永安堂药材行等。此外,他还积极投资福州电话公司,与人合营南台茶行、太成纸行。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天津购置了一个码头,每年仅停泊费收入就高达10余万元。在梅惠商业经营的鼎盛时期,其聚集的资金超过60万元,旗下各业员工总数约200人。 梅惠将仓山中洲吉祥街的住宅作为商业运作的核心指挥地,这里也是他联络同业商帮、宴请社会名流以及国民党军政官员的重要场所。他善于借助各地行、庄的信息渠道,精准掌握各地商业行情,能够准确预测货物价格的涨跌,进而果断决定货物的囤购或抛售时机。同时,他巧妙利用姻亲、襟亲关系,从福州的一些富商处获得了长期稳定的20多万元贷款,并借助对方的商业优势积极投身各类经营活动。为确保各行、庄的货物能够及时或优先调运,梅惠与闽江轮船公司理事长黄章五合股经营太成土产行。到20世纪30年代初,梅惠已在福州商界声名远扬,相继出任瓷陶、木材、面粉三个同业公会的理事长。 民国28年(1939年),梅惠受国民政府指派担任商业整理员。完成整理工作后,他当选为闽侯商会会长,之后又当选为福建省参议员,并兼任福州粮食联营处理事长。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梅惠因未顺从当局权贵的意图,于民国29年,仅仅因为存有1000箱食油,便被诬陷为囤积居奇,判处无期徒刑,随后被移送至三元军人监狱服刑。国民党当局对梅惠的这一不公正判决,引发了福州各界、各地商会、省参议会以及海外华侨商团的强烈谴责和声援。在梅惠被关押期间,福州首次沦陷,他的大批货物被日寇洗劫一空。民国31年,刘建绪主政福建时,撤销了对梅惠的原判,将其释放。此时,王家的商业已呈现衰落之势。民国33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梅惠疏散至南平、闽清,仍尝试远程操控福州的商业经营。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梅惠试图重振商业,在台湾购置仓库,与台商合股开设南中商行,在福州、上海、台湾之间开展木材、茶叶、白糖等商业贸易。同年,梅惠再次被任命为商会整理员,民国35年,他当选为福州商会常务监理。为了重振家业,梅惠亲赴天津开展商业事务,但当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商业环境日益恶化。他深感兴业无望,心情愈发忧郁,最终在民国35年因脑溢血不幸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