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璘[宋][公元1136年-1199年,明州淳熙四先生,象山书院] 浙江宁波奉化人物 南宋理学家舒璘:心学传承与平实致用的践行者 舒璘,这位在中国南宋时期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理学家,于1136年出生在奉化广平(现今大桥镇舒家村)。他字元质,又字元宾,学者们尊称他为广平先生。作为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广平定川学派的开创者,以及赫赫有名的“淳熙四先生”之一,舒璘的一生充满了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与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仕途辗转,心怀民生 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舒璘高中进士,初授四明(今宁波)郡学教授之职,然而他并未赴任。随后,他出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紧接着又担任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教授。在徽州任职期间,舒璘凭借卓越的才学与敬业精神,大力倡导学风,使得当地学术氛围空前浓厚,丞相留正赞誉他为“当今第一教官”。后来,舒璘担任平阳县令,当时郡政严苛,他心怀百姓疾苦,勇敢地向郡守如实禀报,郡守深受触动,从而收敛苛政。舒璘的仕途最终止步于宜州通判,1199年,庆元五年,这位杰出的学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传道授业,平实学风 舒璘一生热爱教育,以启迪后学为己任,兢兢业业,不知疲倦,无愧“当今第一教官”的美誉。他早年听闻伊洛之学,青年时进入太学,师从张栻。后来,又拜入陆九渊门下,深入研习心学。彼时,朱熹、吕祖谦在婺州讲学,舒璘不远千里,徒步前往拜访求教。他学识渊博,对各类书籍无所不通,尤其精通毛、郑《诗》。 舒璘在家乡创建了广平书院,在此悉心教导诸生。无论寒冬酷暑,他每日坚持讲论学问,不辞辛劳。在他的努力下,广平定川学派应运而生,门下汇聚了李元白、袁肃、罗子有、邓梦真、汪行简、戴泳等众多优秀弟子。舒璘的学术理念独树一帜,他将陆九渊略显虚玄的心学引向平实之路,教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领悟道理。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伦理道德修养的根本出发点。人的良心如同日月般明亮,应保持公正无私,不为喜好、贫羡等杂念所左右。只有本源清明,才能在修身、读书、齐家、处事等各个方面皆有所成。 在修养方法上,舒璘提出“简易工夫”“剥落”“读书”等理念,引导人们通过静思冥想,领悟“本心”。但他并不主张通过顿悟来实现对本心的体认,而是强调道德品质需要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逐步养成。他认为,只有朝夕刻苦磨砺,不断改过迁善,才能每日都有所进步。对于“持敬”之说,舒璘持有不同看法,他觉得强迫自己去体认、强制束缚内心,就如同用篾条箍桶、用藤条捆柴,一旦束缚断裂,内心便会散漫无章。他指出,孝、悌、忠、信、笃敬等品质,应从儿童时期便开始培养,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就能让内心保持纯净,使天理自然显现。因此,舒璘在教学中很少空谈抽象的本心之善,而是着重强调要彻底扫除好乐贫羡等杂念,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圣贤相同的心境。舒璘一生坚守自己的志趣,既不做偏激之事,也不汲汲于追求利禄,对于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举荐或依附权贵的行为,他内心深感不安,所以从不为之。这种“平实”的学风,还体现在他身为学官时,较少参与空洞的理学议论,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心现实社会生活上。 思想交融,著述传家 杨简在《舒元质墓志铭》中记载:“当时世事繁杂混乱,天灾接连不断,国家因财政需求而陷入困境,百姓饱受粮食短缺之苦。舒璘无暇顾及自身琐事,一心只为公事担忧,于是积极商议常平法、探讨盐政、论述保长职责,总共上书若干事项,呈递给刺史、郡守、县尉等官员。其中被采纳并试行的建议,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上级官员的赏识与赞誉,称他‘文学、政事两方面都极为出色,堪称天下第一教官’。”黄宗羲也曾评价道:“广平的文集长久以来未能流传,近来从他的子孙处寻得。其中所论述的常平、茶盐、保长、义仓、荒政等内容,都切实可行,而关于学术理论的论述却很少。” 舒璘的思想渊源颇为复杂,他曾自述学术渊源:“南轩(张栻)为我开启学术之门,象山(陆九渊)帮我涤荡思想尘埃,老杨先生(杨简之父杨庭显)对我精心琢磨。”这使得他的学说带有明显的折衷色彩。舒璘虽师从陆九渊,但同时也坚定地维护朱熹的学说,不赞成扩大朱、陆之间的学术分歧。全祖望评价道:“舒璘、沈焕的学说之平实,更甚于杨简、袁燮。”可见,舒璘在心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折衷朱、陆的思想,对朱、陆的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舒璘一生著述颇丰,有《诗学发微》《广平类稿》《诗礼讲解》等。然而,遗憾的是,《诗学发微》和《诗礼讲解》现已失传,唯有《广平类稿》留存于世,成为后人研究他学术思想的珍贵资料。舒璘以其独特的学术见解、平实的治学风格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怀,在南宋的思想学术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精神与学说,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