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龄[清][?-1861年] 广东湛江市雷州人物 王梦龄(1798-1861年),字雨山,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调风镇禄切村)人。清代官员。 王梦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学习勤奋博览群书。道光十年(1830年)八月,补沭阳县知县。后升补扬州府总捕,同知于署海州。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王梦龄以同知衔署海州知州陪同总督陶澍登临白虎山。在任期间,因案降调,送部引饬,以同知归部选,后加捐候补。历任江宁府江防同知、苏州知府、徐州兵备道等职。 咸丰二年(1852年),徐州又遇灾荒,游弋徐州境内外的流寇伺机抢掠,王梦龄组织官兵和团练抗击追剿,歼灭首恶,保卫徐州百姓生命财产。咸丰十年(1860年),前任漕运总督联英因病被免,王梦龄署漕运总督。次年十一月,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撤掉王梦龄漕运总督之职,以吴棠接任。后王梦龄因病逝世于淮安旅邸。同治元年(1862年),入祀徐州“名宦祠”。 王梦龄,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在晚清官场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生于一个家族数代为官的家庭,自幼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奋,在仕途上一路奋进,为国家和地方做出诸多贡献。 王梦龄的家族在官场声名赫赫。其祖父王定章曾任山东长山县知县,在任期间政绩斐然。伯祖父王定九更是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解元,后铨授四川中江县知县,在任八载,声名远扬。父亲王琅也曾担任山东茌平县知县,同样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官员。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梦龄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饱览群书。良好的家风和丰富的学识滋养,让他早早树立了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道光十年(1830年)八月,王梦龄补任沭阳县知县,此后凭借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仕途逐步升迁,后升补扬州府总捕,以同知之职署理海州。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总督陶澍以阅伍之名视察海州,王梦龄以同知衔署海州知州的身份陪同其登临白虎山。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在地方政务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他积累了更多的政治声誉。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王梦龄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节点。他“到省委审,推匪出力,后以知府升用,先换顶带。题补江宁府江防同知”,这一事件充分彰显了他在司法和治安领域的卓越能力。次年四月,他到任后又因挑筑六塘河出力,进一步证明了他在地方工程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和贡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谕令著其开缺,以知府即补,这是对他过往工作的高度认可。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两江总督李文恭的大力举荐下,王梦龄的仕途迎来了快速上升期。他先后担任苏州知府、徐州兵备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等重要职务。每到一处,他都尽职尽责,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上级的肯定和百姓的赞誉。 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八日,前任漕运总督联英因病被免,王梦龄自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五月,他再兼署江南河道总督。六月十九日,江南河道总督一职被裁撤,他仍留任漕运总督。同年,六十二岁的王梦龄先被提升为江苏按察使,旋即授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官居二品,达到了他仕途的巅峰。然而,好景不长,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王梦龄的漕运总督之职被撤,由吴棠接任。王梦龄在总督之位仅短短八个月便卸任。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曾下旨任王梦龄为候补五品京堂,可惜他未及赴任,便因病在淮安旅邸逝世。 王梦龄在徐州任职长达10年,期间施政得力,深受徐州人民爱戴。徐州屡遭水灾,土匪趁机作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面对如此困境,王梦龄积极作为。他率领部属四处筹资,用以安抚受灾的百姓,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同时,他大力倡办团练,并亲自监督训练,以此增强地方的自卫力量。为了加强地方治安管理,他编创保甲制度,设立门牌,仔细填注户口信息,严厉捉拿不法之徒。在防备土匪作乱方面,他带领百姓修筑城墙,开挖护城壕,还仿照“坚壁清野”之法,创立圩寨防御措施,有效保障了地方的安全和稳定。 在司法方面,王梦龄始终秉持秉公执法的原则。在他任内,无论案件大小,他都必定公正审理。对于遭受冤枉的人,他会为其平反昭雪;对于被株连的无辜者,他会予以释放;而对于诬陷他人的人,他则会依法治罪。他的公正执法,让百姓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赢得了百姓的敬重和信任。 此外,王梦龄还捐资修建了“诚斋公祠”,如今该祠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他曾经的善举和贡献。 王梦龄的后代同样出类拔萃。儿子王祖寿曾任河南省试用同知,儿子王椿荫则历任新阳、宝山、金山、南汇等县知县,延续着家族在官场的良好声誉和为地方服务的传统。王梦龄的一生,是为国家和地方努力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