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焯(zhuō)(1856年—1918年),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玄后裔,自称高密郑氏。晚清官员、词人。
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捐内阁中书。光绪六年江苏巡抚吴元炳邀入幕府。屡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进取,自镌“江南退士”印,旅食苏州近40年。性诙谐,工尺犊,前后数任巡抚皆聘其为幕僚,公务之余,畅游山水,结社联吟。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行医誊画自给。民国六年(1917年),蔡元培聘其为北京大学金石学教授兼校医,因衰病谢绝。是年冬,妻子张氏卒,因悼妻过于悲伤,精神异常。 民国七年(1918年),郑文焯于吴门(苏州)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郑文焯学问宏博,涉猎甚广,精通金石、书画、园艺、医术。幼时专注诗歌创作,年近而立转向词坛,与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并列为晚清四大家。曾批校《梦窗词》《清真集》等词籍数十种,并为《花间集》《东坡词》《小山词》等作序跋。 著有《大鹤山人诗集》及词集《瘦碧词》《冷红词》《比竹馀音》《苕雅馀集》和词论《词源斟律》等。其大部分著作曾合刊为《大鹤山人全书》。
人物关系
老师
张山雷,名寿颐,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卒于1872年-1934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学家。因母病开始学医,先后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诸先生学习内科,后又随朱阆仙学习外科。曾自出家资,筹设中医学校于黄墙村家塾。后又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聘请,担任教务主任,为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著有《难经汇注笺正》、《中风斠诠》、《疡科概要》等。
主要影响
词学
郑文焯的文学作品以词为特长,在晚清词坛独树一帜。以白石、叔夏为法,倡导清空澹雅的美学趣味。即词意宜清空;语必妥溜,取字雅洁;使事用典融化无迹;骨气清空。俞樾曾对其词给予颇高评价。
乐理论
郑文焯以精通乐律著称。他特别重视词的音乐性。不仅从理论上穷究词与音乐之关系,而且在创作中实际演习之。他反对以后世所编韵书约制古人,认为词之律在声不在韵,依永和声,协谐美听,韵自天成。在晚清举世只知阴阳平仄的时代,实为具有卓识。郑文焯晚年始讲四声,提出“上去字须参差叶律”的观点。
医学
郑文焯曾拜名医张山雷为师,治病对象多为名士通人。康有为目为神医,为之登报宣扬。民国以后曾在苏州正式挂牌行医,案书多是经方,方简而量重,“尝以奇方起危急症,著《医诂内外篇》。”还著有《大鹤山房全集》,内有《医故》两卷, 收入经方中精要近古者,辨其本末;又取经籍传注所记杂家言,疏通证明。然它持论怀疑《灵枢》、贬低张机的方,未为至当,但能追溯方术源流辨别古籍真伪,还是医林仅见之作。郑文焯作为近代词学大家,医术只是郑文焯的余技。然而《医故》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见地殊属不凡。郑文焯的考据功夫,可与黄元同(黄以周)、冯梦香(冯一梅)相比。
书法
郑文焯书法初学《圣教序》,后转入宋四家,尤喜苏轼,笔法腴润流畅。特别是有些信札之类的小品,喜用圆笔,取篆意,写得相当随意洒脱,胜过有些苦心构造的中堂大作。《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刊有他的《致养矫先生信札》,信只有7行71字,但在书写上得心应手、翰逸神飞。它以魏、汉碑入帖,朴华交融,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观者固然可以通过其用笔、结体等具体的行迹,观察到碑的凝重遒劲与帖的流畅自然的结合无间,但更为重要的是,郑文焯在这里表现了碑与帖在精神气质上的浑然交融,即质与文、厚重深沉与超然飞动的统一。并且,他基于在书法艺术上全面而深厚的素养,基于内在的文化精蕴和超凡的才情,使这种交融如此自然、和谐,没有一点儿生硬感和刻意为之的痕迹。
篆刻学
郑文焯嗜好金石,不仅擅长考证碑碣刻石,亦通晓印学。郑文焯在孩童之时就对篆刻情有独钟,后又与吴昌硕、王大炘、钱瘦铁等江南篆刻名家交往密切,眼界不断开阔,进而形成了超越一般文人的篆刻鉴赏能力。
郑文焯的篆刻鉴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郑文焯与江南地区的篆刻名家交往密切,其自用之印多出于名家之手,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平。后人对郑文焯自用印多有收集整理,最具代表性的为吴昌硕再传弟子刘伯年所集《吴昌硕为郑文焯制私印谱》和今人郑伯象所辑《大鹤山人自用印集》两部印集。从二人收集情况看,郑文焯自用印章风格多样,如“叔问”和“曲公之玺”两枚印章,为王冰铁所刊,印风古朴,表现出浓郁的古玺印风格,又如“龙”“鹤”等肖形印,皆从汉印风格脱出。另有秦汉凿刻官印风格的“大鹤尊者”,汉私印风格的“郑文焯”,汉玉印风格的“瘦碧盦”,悬针篆风格的“郑言疏”,宋元楷书押印风格的“大鹤”,元朱文风格的“郑叔问考藏汉魏六朝碑铭造像文字记”,浙派印风格的“西陀居士”等等。郑文焯用印,并不仅限于传统的印风,如“高密”一印,即从印泥脱出,另外还有取法汉陶器铭文的“巨郑”“鹤记”两印,汉砖文风格的“叔问所藏石文”“石芝西堪读碑题记”等等。郑文焯用印的不拘一格,不仅体现了他对六朝古物的热爱,还有他在篆刻审美上的超前认知。
郑文焯丰富的经历,促使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篆刻审美观念。吴昌硕曾为其治印数十方,郑文焯将部分钤于纸上并作跋语,对印章风格的概括简练而准确,如评“江南退士”印风为浑备,“郑文焯”为疏逸,“小坡”为浑成,“文悼私印”为幽静,“石芝西堪读碑记”为古茂等。观其评语,精准而凝练,于两三字拈出印章特点,可见郑文焯既有成熟的审美观,又具备极强的鉴赏能力。
于书画用印,郑文焯又主张不在古书画上押印。郑文焯见诸多收藏家得到古代书画名迹时,常出于私好钤上名章私印,不仅破坏了书画的原有之美,且这种影响不可逆,故郑文焯对古书画加盖收藏印的行为嗤之以鼻,并矛严厉批评。文人收藏字画大都钤印以示己物,郑文焯认为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古画的破坏。从书画收藏的角度看,郑文焯的观点具有超前的意识,十分符合现代的收藏观念。
文献学
郑文焯于文献学也很精通,在文献的校刊、整理、出版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郑文焯作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于词集的批点、校勘、整理很有心得。他曾经校勘过的词集主要有:《花间集》《清真集》《梦窗词》《乐章集》《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唐五代词选》《绝妙好词》《词源》等。
他曾与王闿运相与校勘《墨经》,及晤王鹏运,改由校书而校词。他的校语,或正讹脱错牾,或论分片断句,或定词题,或考版本,显然是校字、校律并重。
在词书整理方面,郑文焯亦曾从事词集版本及词人轶事的考定。如《清真词校后录要》前半部分就是考版本源流,证明《片玉集》之名晚出。后半部分则考词人事迹,如《少年游》狎李师师事,《风流子》狎主簿妻事等等。《校乐章集宋本》亦考柳永籍贯,并辨明柳永无后之说非是。此外又曾为《白石词》编年,并考其事迹。
郑文焯受王鹏运等人影响,亦有编定选本之举。他计划编选《石芝西堪宋二十家词选》,拟选小令五家(晏殊《珠玉词》、欧阳修《六一词》、张先《安陆集》、晏几道《小山乐府》、秦观《淮海词》),及慢曲七家(柳永《乐章集》、周邦彦《清真集》、苏轼《东坡乐府》、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吴文英《梦窗词》、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贺铸《东山寓声乐府》),惜均未完稿。
郑文焯亦尝深研音韵,曾请王闿运校订韵部。他又力诋戈载《词林正韵》论韵之失,对戈氏颇多不满之词。他论声律又特别重入声字例。
郑文焯校勘词集态度严谨,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孙克强总结郑文焯词集校勘的几大原则。认为一是将校词与校勘经史区别开来,注重运用词的声调韵律进行校勘。二是将实证与领悟贯通相结合,不妄断妄校。三是推崇旧本,不薄古信今。郑文焯十分推崇宋元旧本,相信旧本更加接近古籍原貌。因此郑文焯的词集校勘与其同时代的词家比较独具特色。如郑文焯在校勘词集时不仅注重对字词、词题、字声、词韵讹误等的校勘,同时考察词集正名,考订词集的版本源流。在校勘词集时校论结合,不仅有校勘记,而且还有评论性的话语,这种校词时既评词又论词的很少见。郑氏评语涉及词人生平、创作风格、艺术特征,不仅有助于认识研究对象,也是体现郑文焯词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再有就是郑文焯注意批点词的点声律特色,依律校词,充实并发展了词集校勘中的律校法。
历史评价
俞樾称他的词:豪宕之中兼以细腻,合大江东去、晓风残月为一手,非我辈粗人所能及也。
谭献:(《瘦碧词》)持论甚高,摛藻绮密,由梦窗以跂清真。(《复堂词话》)
陈启泰说他的词“直逼清真(指宋代周邦彦),时流无与抗争”。
康有为称其书法:郑大鹤先生……遒逸深古,妙美冲和,奄有北碑之长,取其高深而去其犷野,盖自《张猛龙碑阴》入,而兼取《李仲旋使君》《贾思伯》《龙藏寺》以及《瘗鹤》。
易顺鼎:其人与词,则雅近清真、白石。(《瘦碧词序》)
陈锐:郑叔问词,剥肤存液,如经冬老树,时一着花,其人品亦与白石为近。(《褒碧斋词话》)
冒广生:所著瘦碧、冷红诸词,规抚石帚,即制一题,下一字,亦不率意。(《小三吾亭词话》)
于右任:剩稿装成意态真,名家无处不传神。回思廿载阿招寓,枉费词宗作介人。(《题金铁芝集大鹤山人遗墨》)
蔡嵩云评郑文焯词:吐属骚雅,深入白石之室。(《柯亭词论》)
马宗霍:大鹤山人书结体纯取南碑,而波磔骏发复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气味直到六朝。简札诗稿,脱手弹丸,对之殊有俊风。余尝藏山人金石拓片题跋墨迹,笔法细如游丝,清丽芊昵,尤为绝品。(《霎岳楼笔谈》)
沙孟海评价其书法:①郑太夷早年学颜苏,晚年始习六朝,其笔力极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②最奇者,其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恰如其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严迪昌:(郑文焯词)摛藻绮密,近吴文英风格而刻意处益觉深涩,部分作品追慕姜夔情韵,句妍意远,较多疏逸味。(《清词史》)
卓清芬:郑文焯词虽有部分作品“摛藻绮密”“清丽婉约,情文相生”,然其主要风格却如白石之萧疏冷峭。(《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
《续补藏书纪事诗》:郑叔问内翰精鉴赏,金石、书画、经籍一经品题,人皆重之。藏家以得其一跋为荣。平生与人往还尺牍,每朝达邮筒,夕付装池。《赏延素心录》中物无可与比拟者。
轶事典故
郑氏平生收藏古籍、碑版甚多。尝跋《两汉文评》云:“余家旧藏书籍精抄本甚夥,甲子(同治三年)之秋,半付水厄。”藏书印有“小坡”“叔问”“郑记”白文长方印、“高密”“郑大鹤”“郑文焯”“江南退士”“瘦碧”“大鹤天爱者”“大鹤”等。生平所蓄书画金石,什九于晚年出让于人。谓“物无久聚,终必散出,与其给儿孙出售,三钱不值两,不如及身料理,尚能得相当代价”。
人际关系
郑文焯托为郑玄后裔,父郑瑛棨,号兰坡,荫生,擅丹青,喜收藏。自笔帖式累官河南、陕西巡抚。同治二年(1863年)因回民起义被革职。后起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官终山西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