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风雨中的徘徊君主:宋宁宗赵扩 宋宁宗赵扩,南宋的第三位皇帝,在位三十年。在其统治期间,南宋朝廷深陷政治漩涡,内有党争纷扰,外有强敌环伺,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对南宋的命运产生着深远影响。尽管他也曾试图有所作为,却在复杂的局势中举步维艰,最终未能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命运。 一、王府诞皇子,幼年赐嘉名 宋乾道四年十月十九日(1168 年 11 月 18 日),赵扩出生于临安的恭王府邸,他是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赵扩自幼便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沉稳性格,少言寡语,心思细腻。乾道五年(1169 年),一岁的赵扩被赐名为扩。彼时,他的父亲赵惇尚未被立为太子,但赵扩的诞生为这个王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淳熙五年(1178 年),赵扩的命运迎来了重要转折,他的父亲赵惇被立为皇太子,赵扩也因此被封为英国公。从这一刻起,赵扩正式踏入了皇室权力核心的边缘,开始接受皇家的教育与培养。在众多学识渊博的师傅教导下,赵扩勤奋学习儒家经典、历史典故以及治国理政之道,逐渐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理的皇室子弟。然而,他的资质并不出众,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显得有些吃力,讷于言辞的特点也在此时逐渐显现出来。 二、师从陈傅良,学习守旧术 淳熙七年(1180 年),十二岁的赵扩开始正式从师学习。他的老师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陈傅良思想守旧,注重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传授。在陈傅良的教导下,赵扩深受其思想影响,对传统的儒家礼教尊崇有加,行事风格也逐渐变得保守谨慎。这种思想上的熏陶,在赵扩日后的执政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学习期间,赵扩虽然努力,但由于自身资质的限制,学业进展较为缓慢。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学术问题时,常常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决策的能力。这一性格特点,在他日后即位后处理朝政时,也成为了他的一大困扰。 三、受封平阳王,再进嘉王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扩在皇室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淳熙十二年(1185 年),他被封为平阳郡王,这一爵位的晋升,不仅是对他身份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的一种期许。四年后,淳熙十六年(1189 年),宋孝宗禅位于宋光宗,赵扩的父亲登上了皇位。赵扩也因此被进封嘉王,进一步接近了皇位的核心。 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却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宋光宗即位后,身体和精神状况不佳,无法有效理政,李皇后趁机干涉朝政,她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赵扩身处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深感无奈与忧虑,他虽然有心为朝廷出力,但却因种种限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四、绍熙内禅成,宁宗登皇位 绍熙五年(1194),南宋朝廷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 —— 绍熙内禅。这一年的六月九日,宋孝宗病逝,然而宋光宗却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也不执丧,这种不孝行为引发了朝中的极大骚动。左丞相留正率宰执数请,光宗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嘉王赵扩,而留正认为建储诏尚未下达而谈及此事,日后一定难以相处,于是称病离开相位而逃。 赵汝愚被迫通过知阁门事韩侂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宪圣慈烈皇后)请示。次日,赵汝愚请立嘉王为太子,并且说到光宗批有 “念欲退闲”,于是太皇太后应允。七月五日,太皇太后命赵汝愚以旨谕嘉王赵扩即位,皇子坚决推辞,后来被披黄袍,乃立为皇帝,是为宋宁宗。同时,立皇后韩氏,其父为韩同卿,是韩侂胄之兄。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帝,李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李氏的权势方被削弱。这场宫廷权力的更迭,虽然看似顺利,但却为赵扩日后的统治埋下了诸多隐患。 五、重视台谏言,关心民间苦 赵扩即位后,严格遵循宋代皇帝优礼文士,重视台谏的传统。他曾说:“台谏者,公论自出,心尝畏之。” 这表明他深知台谏在朝廷中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台谏的力量来制衡朝廷中的各方势力,维护朝廷的稳定。 同时,赵扩宅心仁厚,对民间疾苦颇为关心。继位后,他几乎每年都颁布免赋税的诏书,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绍熙五年(1194)八月初五,他任命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希望借助朱熹的学识和影响力,为朝廷提供更多的治国良策。初六,他增置讲读官,任命给事中黄裳、中书舍人陈傅良、彭龟年等担任,进一步加强了朝廷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十三日,他下诏各道举荐廉洁之士,希望能够选拔出更多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来为朝廷效力。 然而,在荐举官吏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泛滥不止的现象。赵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下诏:“有人则荐,无人则阙。” 他采纳台谏建议,停止泛举,规定今后即使有特旨令内外举荐,也必须 “具实际以闻”。这一举措有效地抑制了滥举冒荐的不良风气,使得朝廷的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合理。 六、庆元党禁起,朝廷陷纷争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任用赵汝愚为右丞相。然而,闰十月下旬,朱熹罢侍讲,党争渐起。韩侂胄曾参与 “定策”,时任枢密院都承旨,遂与赵汝愚发生嫌隙。韩侂胄指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吏部侍郎彭龟年因论韩侂胄而被黜出朝。其后陈傅良、刘光祖等相继被逐。 韩侂胄上书说朱熹迂腐不可用,应该停止朱熹侍讲。庆元元年(1195 年),宁宗赵扩准韩侂胄的奏折,罢用朱熹,赵汝愚和中舍人陈博良等力争无效。二月,宁宗赵扩罢免赵汝愚丞相之职。此后,韩侂胄将亲朋故友塞进朝廷,宁宗赵扩如同傀儡,一切任免官吏,都听韩侂胄决定。 韩侂胄当政期间,凡和他意见不合的都称为 “道学” 之人,后又斥道学为 “伪学”。庆元二年(1196 年),宁宗赵扩下令禁道学,损毁理学家的 “语录” 一类书籍,科举考试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1197 年),宁宗赵扩又将赵汝愚、朱熹等一派及其支持者定为 “逆党”,开列 “伪学逆党” 党籍共计五十九人。二月,“伪学之党” 始禁出任在朝差遣。九月,宁宗赵扩下诏监司、帅守,荐举改官,禁用 “伪学党人”。参与官吏筛选,进士具保者均须声明 “不是伪学”。 在韩侂胄的专政下,居心叵测之辈大肆引荐党羽进入台谏,控制言路。而宁宗却缺乏辨别人才的能力,对于台谏官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不闻不问。直至嘉泰元年(1201 年),韩侂胄感到权势已巩固,才解除伪学之禁,列入党籍的人士也逐渐恢复官职,史称 “庆元党禁”。这场党争,使得南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七、开禧北伐起,嘉定和议终 嘉泰四年(1204 年),韩侂胄掌握朝政大权,宁宗赵扩听从其意见,追封岳飞为鄂王,以激励士气,表达北伐的决心。开禧元年(1205 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立班丞相上;旋兼国用使。开禧二年(1206 年),宁宗赵扩削去秦桧所受封爵,谥其 “缪丑”,以表明对秦桧投降主义的批判。 此时,金朝发生内乱,北方又遭到蒙古攻击,宁宗赵扩认为时机已到,下诏攻打金国。四月,韩侂胄任命川陕、京湖、两淮三路主帅。此战中唯有毕在遇所率的东路军队取得胜利,收复泗州(今江苏盱眙县)一带,开禧北伐开始。五月七日,宁宗赵扩下诏伐金。然而,宋军在宿州大败,三条战线均败战。十月,金军开始全线反攻。 宋军北伐失利后,内部矛盾激化,军费开支巨大,国库空虚。开禧三年(1207 年),主和派杨皇后与礼部侍郎史弥远发动政变,以出师无功诛杀韩侂胄,将其首级在两淮示众。宁宗赵扩下诏列举韩侂胄罪行,将其抄家。又将韩侂胄亲信等人罢黜朝廷。韩氏被杀后,宋金决定议和。 嘉定元年(1208 年),南宋王朝与金国签订 “嘉定和议”,主要条款为:金、宋改称伯侄之国,赔偿金朝银 30 万两、绢 30 万匹、钱 300 万贯 ,函韩侂胄首于金;金退出所占南宋的淮南、陕西等地。这些条款比孝宗与金朝订立的和议条款更具屈辱性。之后,南宋朝政大权落入史弥远的手中。 八、嘉定更化行,举措显意图 开禧三年(1207 年),南宋中央集权统治更为稳定,在学术方面,学禁稍懈,许多学者自创学派,各立书院,聚徒讲学。朱熹复兴了白鹿洞书院等。十一月中旬,立皇子赵曮为皇太子。赵抦已在开禧二年去世,追封沂王。因沂王绝后,宁宗便取宗室之子入嗣沂王,赐名贵和,赐名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祁国公。次年又加检校少保,封济国公。 嘉定元年(1208 年),宁宗赵扩实施一系列举措,试图改变朝廷的局面。其一,诏史官修改绍熙以来韩侂胄的事迹。清洗韩党,陈自强、邓友龙、郭倪、张岩、程松等都贬到环境恶劣的偏远之地,除名抄家的也大有人在。凡是赞同过北伐恢复的都被视为韩党。叶适被夺职奉祠达十三年之久,陆游也以 “党韩改节” 的罪名被撤职。追认、恢复赵汝愚观文殿大学士的职名,谥为忠定;追赠彭龟年为宝谟阁直学士。朱熹被赐予文臣最高荣誉的一字谥,称为朱文公。吕祖俭、吕祖泰与庆元六君子也分别有所表彰。 其二,禁止两淮官吏私买民田,由于飞蝗成灾,命官员灭蝗,拿出稻米二十万救济江、淮流民。发药给有病的流民,拿出内库钱十万缗作为临安贫民的棺木费。命有关部门实施减轻百姓负担的五条措施,灾荒之年,允许异性收养,编入法令。免除赋税、发放各州百姓麦种、稻种,提倡百姓播种麻、令田主不要催租,免除劳役。减免公私房廊白地钱十分之三。诏浙西监司招募饥民兴修水利,招安群盗。 其三,诏侍从、两省、台谏各举荐监司、郡守中治绩优异的二三人,上奏朝政缺失,监司、守令逐条上奏民间利弊。取消法科考试经义,恢复考试六场的旧法。解散庐、濠二州的忠义军和江、淮制置司遣散雄淮军等回家务农。从淮东挑选八千多人来补充镇江大军和武锋军的缺额,淮西挑选二万六千多人编为御前定武军。诏内有有关部门疏陈节用之事。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南宋的统治。 九、宋蒙初通好,战争又再起 嘉定六年(1213 年)冬,蒙军攻击济南时曾向南宋派出使者请求南宋出兵,但使者到达濠州时被南宋边防军驱赶,后被金人所获。这时,在西夏骚扰、蒙古进攻的外部打击下,金朝面临被困之势,却发动对宋的战争,宋廷为生存,与蒙古通好。 嘉定十年(1217 年),金宋战事再起,互有胜负。嘉定十一年(1218 年),蒙古再次遣使与南宋接触,宁宗赵扩亦表达了与蒙古进一步接触的意愿。嘉定十三年(1220 年),淮东制置使贾涉奉朝廷命令遣赵珙出使蒙古,并受到木华黎的热情款待。同年,宋廷还派遣苟梦玉出使,并见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 年),苟梦玉再次被派遣出使。 嘉定十七年(1224 年),蒙古窝阔台汗发兵三路伐金,围攻汴京。金哀宗迁都归德府,再迁蔡州。南宋应约遣孟拱、江海率军偕同围攻蔡州。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颜守绪下令停止对宋战争后,金宋通好,罢战。在宋蒙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赵扩的决策对南宋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南宋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了一线生机。 十、驾崩福宁殿,历史留遗憾 嘉定十七年(1224 年)八月,史弥远乘宁宗赵扩病危,矫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同年 9 月 18 日,宁宗赵扩病卒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谥曰仁文哲武恭孝皇帝,庙号宁宗。葬于会籍永茂陵。宋宁宗病死后,史弥远和杨皇后召赵昀入宫,在宋宁宗灵柩前即皇位,是为宋理宗,并由杨皇后垂帘一同听政。宝庆三年(1227 年)九月,增谥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宋宁宗赵扩,这位身处南宋风雨飘摇时期的皇帝,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他独特的印记。他在位期间,虽有心治理国家,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摆脱朝廷内部的纷争和外部强敌的威胁。他的统治,见证了南宋的衰落与挣扎,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