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赵煦:北宋变革与抗争中的君主 宋哲宗赵煦,北宋第七位皇帝,以其少年即位的独特经历、在复杂政治局势下的果敢抉择以及在军事上的进取精神,在北宋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在位期间,北宋政治局势跌宕起伏,变法之争与宋夏战争贯穿始终,而赵煦以其坚定的意志,努力推动国家前行,试图重塑北宋的辉煌。 幼年入宫,储君之路 宋神宗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 年 1 月 4 日),赵煦出生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他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母亲为宫嫔朱氏(后尊为钦成皇后)。赵煦自幼聪慧,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元丰五年(1082 年),赵煦被封为均国公。元丰六年(1083 年)三月,赵煦进封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 年)二月,宋神宗病重,赵煦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煦。同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成为北宋王朝的新主。 由于赵煦年幼,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控朝政大权。高氏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官员,全面废除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措施,史称 “元祐更化”。在这一时期,赵煦虽身为皇帝,但朝政决策大多由高太后和旧党大臣主导,他只能在一旁默默观察、学习。然而,赵煦对高太后和旧党的做法并非完全认同,他心中对父亲神宗所推行的变法仍怀有敬意,这也为他日后亲政后的政策转向埋下了伏笔。 太后垂帘,隐忍待时 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对赵煦的教育极为重视,为他挑选了一批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大臣担任老师,如范祖禹、陆佃等。赵煦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对经史子集的浓厚兴趣,尤其对历史上的兴衰治乱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勤奋好学,每日按时上课,从不间断,即使在生病期间也坚持学习。 在朝堂之上,赵煦虽然年幼,但却表现出非凡的沉稳与主见。有一次,辽朝使者前来朝见,大臣蔡确担心赵煦见了辽人的奇异容貌和服饰会受到惊吓,有损国威,便提前向他详细介绍辽使的情况,并反复叮嘱他不要惊奇。赵煦听后,严肃地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 蔡确回答:“当然是人,不过是夷狄罢了。” 赵煦说:“既然是人,我怎么会怕他呢?” 这句话让蔡确大为惊讶,也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对这位年幼的皇帝刮目相看。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煦对朝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逐渐意识到,高太后和旧党大臣们全面废除变法措施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也使得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他对旧党大臣们的一些保守做法感到不满,开始对父亲神宗时期的变法产生向往之情。然而,在高太后的强势统治下,赵煦只能选择隐忍,等待亲政的那一天。 亲政革新,绍述元丰 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去世,赵煦终于迎来了亲政的机会。亲政后,赵煦立即展现出与高太后时期截然不同的政治风格。他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重新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官员,将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相继罢职。赵煦认为,只有恢复神宗时期的变法措施,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赵煦的支持下,新党执政后逐步恢复了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然而,由于新党内部在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分裂,各派别之间争权夺利,导致新法的实施受到了很大影响。同时,新旧党争也愈演愈烈,朝廷内部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尽管面临诸多困难,赵煦仍然坚定地推行变法,他不断调整政策,试图在新党内部寻求平衡,确保变法的顺利进行。 在科举制度方面,赵煦也进行了改革。元祐更化时期,旧党恢复了熙宁变法时期废止的 “诗赋取士”,定制以诗赋、经义两类取进士。赵煦亲政后,完全恢复新法,“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他还以策论试题明确表示朝廷的主张,以应试者是否斥责元祐主政者司马光等来定弃取,开了党争直接干预科举的先河。这一举措旨在选拔出支持变法、有实际才能的官员,为变法事业提供人才支持。 军事进取,扬威西夏 赵煦在位期间,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不断。元祐年间,旧党回朝,摒弃了新党开边政策,为巩固边防,宋廷采用折衷路线,退还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企图向西夏示好。但西夏后族梁氏执意通过军事胜利来巩固权力,求和的意愿不甚明显,反而不断侵扰北宋边境。 面对西夏的挑衅,赵煦亲政后采取了强硬的军事策略。他任命章楶等将领积极备战,对西夏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元祐七年(1092 年)十月,西夏梁太后率领号称数十万的大军亲征,沿马岭水(今环江)发动强大攻势,围环州(今环县)及乌兰、肃远、洪德、永和等寨。章楶先派皇城使折可适等部约一万移师马岭,与庆州方面分头控扼,另派人在环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后又派兵五千赴援环州,准备对西夏的反击。折可适探得西夏退兵后,便领军前往洪德城。在西夏主力从环州撤围时,在撤退路旁设伏,待西夏 “前军已远,中寨方来” 时发兵出击,截断西夏军,使西夏大败,梁太后仅以身免。此役,宋军斩得首级千余,坠崖及被毒死者无法统计,缴获马六百余匹、驼九百余匹,取得了洪德城战役的重大胜利。 绍圣三年(1096 年),吕惠卿在五十日内组织了十四次小规模的出击行动,激起夏人反扑。在同年末的延安府一役,西夏集结五十万大军,分兵三路,意图击溃鄜延路的军事力量。吕惠卿成功保卫延安府,使夏军转而攻陷金明寨,杀死近三千名宋军。虽然此役以西夏的战术胜利而结束,但以五十万人杀死不到三千名宋军,战果微不足道。正当西夏集中兵力攻击鄜延路时,熙河路经略司便趁机构筑女遮谷的防御工事,保护贯通通远军到兰州的路线。 绍圣四年(1097 年)初,章楶一面派军筑城,一面命各路佯攻,分散西夏军注意力。西夏与获得支援的泾原路宋军在近天都山的石门口交战,但被击败。宋军在建筑石门城和好水河的二十二天工程中,能进一步控制附近有利地带。竣工后,这两座城名为平夏城和灵平寨。元符元年(1098 年),梁太后统领声称超过百万(实际上只稍多于三十万)西夏的军,向 “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 的平夏城展开猛烈的攻势。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负责包围平夏城,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则奉命拦截宋方援军。在他们的指挥下,西夏军队同时包围六座新近建成的宋军堡寨。不过,西夏围攻平夏城长达十三天,始终不能攻克,只得连夜撤退,被宋军伏兵重创。章楶派骑兵渗入天都山,擒获包括嵬名阿埋、司妹勒都逋在内的三千余人,缴获牛羊十万头(只)。同时,宋军蕃将李忠杰也组织骑兵渗入剡子山,袭击卓罗监军司的大本营,统军仁多保忠仅以身免。在第二次平夏城之战中,宋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夏军队遭受重创,国力大损。此后,在辽朝的调停下,赵煦允许西夏的求和,宋方则在前线加紧修筑了横山和天都山的防御工事,沿横山绵延超过三百里,将党项人驱赶到沙漠地带。至元符二年(1099 年)秋,泾原和熙河两路完成会州及其余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确认从兰州经黄河到会州,再沿天都山北峦穿过没烟峡,最后抵达平夏城的领土。同年底,双方和平,宋夏新疆界确立。《宋史》编修者评说:“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赵煦一朝在对夏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捍卫了北宋的边疆安全,也提升了北宋的国际地位。 重启河湟,拓展疆域 赵煦亲政之后,决定重启河湟之役,对青唐唃厮啰政权出兵。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军事活动从元符二年(1099 年)六月正式展开,至元符三年(1100 年)三月宋廷政局再变,诏弃鄯州、湟州 “以畀吐蕃”,历时近十个月。宋方从一开始攻城掠地即比较顺利,基本上占据主动地位。 邈川 “部属繁庶,形势险要,南拒河州,东拒兰州,皆二百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宋军于元符二年(1099 年)六月出师。七月,副将王赡领军率先渡过黄河,先下陇朱黑城,顺利攻取邈川。八月,吐蕃首领瞎征自青唐脱身来降。吐蕃 “宗哥酋舍钦脚求内附,赡遣禆将王咏率五千骑赴之。既入,而诸羌变,咏驰书告急,王厚使高永年救之,乃免”。王厚的有力配合确保了整个战役的顺利进行。九月,王赡占领青唐,宋以青唐为鄯州,以邈川为湟州。然而,宋军占领河湟后,遭遇吐蕃反抗,后方供应不继,于次年(1100 年)开始撤出河湟。尽管此次军事行动最终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北宋的疆域,加强了北宋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控制。 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元符三年(1100 年)正月十二日,赵煦在福宁殿驾崩,年仅二十五岁。他死后,谥号为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今河南巩义)。赵煦在位期间,虽然努力推动变法革新,在军事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新旧党争的激烈和政治局势的复杂,他的许多改革措施未能得到充分实施,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也未能得到彻底扭转。他的早逝,使得北宋失去了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君主,也为北宋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宋哲宗赵煦,这位在北宋历史变革与抗争中成长起来的君主,以其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试图为北宋王朝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全部理想,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对北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认为宋哲宗的政策对北宋后续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呢?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政策在当时及之后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