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馆陶公主刘嫖[汉][公元前189年-前116年,,窦漪房女儿,长公主]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人物 刘嫖:西汉风云中的传奇公主 刘嫖(公元前 189 年-前 116 年),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 ,是西汉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公主。她身份尊贵,乃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之女,汉景帝刘启的姐姐,汉武帝刘彻的姑姑兼岳母。虽无从知晓其接受教育的具体 “毕业院校”,但宫廷环境的熏陶,让她在权谋与交际等方面具备了远超常人的能力。 刘嫖出生之时,父亲刘恒尚为代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代地虽非政治中心,但也为刘嫖提供了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她自幼聪慧,在宫廷中深受父母的宠爱。公元前 180 年,随着诸吕被平定,刘恒被迎立为帝,刘嫖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代王的女儿一跃成为了公主。汉文帝即位后,将她封为馆陶长公主,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 。这一封号不仅象征着她尊贵的地位,也为她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成年后,刘嫖下嫁堂邑侯陈午。陈午所在的陈家,在当时也是颇具势力的家族,这桩婚姻无疑是一场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刘嫖在朝堂中的地位。婚后,刘嫖与陈午育有两子一女,她的生活看似安稳富足,但刘嫖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相夫教子的侯门贵妇,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 汉景帝即位后,刘嫖敏锐地察觉到,要想在宫廷中保持长久的影响力,就必须与皇帝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于是,她常常为汉景帝举荐美女以填充后宫。在古代宫廷中,皇帝的宠爱对于后宫妃嫔及其家族的命运至关重要,刘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汉景帝的需求,也让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她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太子刘荣的生母栗姬的记恨。栗姬本就善妒,看到刘嫖不断为汉景帝带来新的宠妃,心中早已不满,而当刘嫖打算将自己的女儿陈氏嫁给太子刘荣时,栗姬果断拒绝了这门亲事,这无疑彻底激怒了刘嫖。 刘嫖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为人聪慧,善于把握机会,她深知刘嫖在宫廷中的影响力,便欣然同意了这门婚事。据说,刘彻年幼时,刘嫖曾问他是否愿意娶阿娇为妻,刘彻回答若能娶到阿娇,定要造一座金屋给她住,这便是 “金屋藏娇” 典故的由来。此后,刘嫖开始全力推举刘彻成为太子。她利用自己与汉景帝的亲密关系,在皇帝面前不断称赞刘彻的优点,同时也不遗余力地诋毁栗姬。她向汉景帝透露,栗姬在与诸位夫人和受宠幸的姬妾聚会时,常常指使侍从在背后诅咒唾骂,使用歪门邪道害人。这些言论逐渐影响了汉景帝对栗姬的看法。一次,汉景帝身体不适,心中担忧自己死后儿子们的处境,便托付栗姬照顾其他皇子,栗姬不仅拒绝,还出言不逊,这让汉景帝对她更加不满。而刘嫖对刘彻的夸赞,以及刘彻本身展现出的聪慧,让汉景帝逐渐动了更换太子的心思。此前,汉景帝已经废黜了薄皇后,王夫人在此时暗地里派人催促大臣请求立栗姬为皇后,结果这一行为触怒了汉景帝,他下令杀掉大行礼官,随后废黜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栗姬也忧郁而死。最终,刘彻被立为皇太子,王夫人被封为皇后,刘嫖的女儿陈氏成为了太子妃。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册封陈氏为皇后。刘嫖因为拥立之功而备受优待,不仅成为馆陶大长公主,还获得了 “窦太主” 的尊称,同时享有诸如在驰道上行走等特权。此时的刘嫖,可谓权倾一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陈皇后多年未生下儿子,而汉武帝对出身低微的卫子夫却宠爱有加,这让陈皇后心生嫉妒,甚至寻死觅活,汉武帝对此愈发不悦。刘嫖得知卫子夫得宠并怀孕后,派人抓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企图将其处死,幸好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出手相救。汉武帝知晓此事后,重赏了卫子夫的家人,以表达对刘嫖行为的不满。陈皇后仍不甘心,竟然请人行巫术以除去汉武帝宠幸的女人,事情败露后,汉武帝于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 年)追究陈皇后的罪过,受牵连被诛杀者多达三百多人,最终陈皇后被废,刘嫖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丈夫陈午去世后,五十多岁的刘嫖耐不住寂寞,迷恋上了英俊青年董偃。董偃原本是商人之子,因母亲与刘嫖交好得以进入公主府。他长相俊美,聪明伶俐,很快便得到了刘嫖的宠爱。刘嫖为了帮助董偃摆脱与自己私通的大罪,先是将长门园献给汉武帝,以此讨好皇帝。之后又制造机会让汉武帝与董偃相见,汉武帝果然饶恕了董偃的罪过。此后,汉武帝常常与董偃一起游乐,开怀畅饮。然而,太中大夫东方朔却进谏称,董偃有三宗大罪:私通公主,败坏男女之间的风化;引诱帝王不务正业。汉武帝听后有所醒悟,此后逐渐疏远董偃。董偃三十岁便郁郁而终,几年后,刘嫖也离开了人世,她临终前留下遗嘱,希望能与董偃合葬在一起,最终两人合葬于霸陵陵区。 刘嫖的一生,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手段,一度在西汉宫廷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她参与的政治联姻,对西汉的皇位继承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屋藏娇” 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而她晚年与董偃的恋情,虽在当时备受争议,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一面。她的事迹,为西汉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