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荀爽

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 。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
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号为“硕儒”。黄巾起义爆发后,党禁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董卓掌权后,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见董卓残暴,便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荀爽便于初平元年(190年)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荀爽博通群经,一生对经学多有著述,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他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关系。他也吸取阴阳家某些思想,讲究五行相生和相克,并将其思想运用于社会各朝代的发展和变化。据《后汉书》记载,其著作多达百余篇,至今已残缺不全。清马国翰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辑有荀爽《周易注》一卷。
荀爽:东汉末年的经学巨擘与政坛清流
在东汉末年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荀爽凭借深厚的经学造诣和高洁的政治操守,成为那个时代熠熠生辉的人物。作为著名的经学家,他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别具一格,著作《易传》为后世研习经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极大地推动了东汉经学的传承与发展;身为清廉正直的官员,即便在政治环境极为复杂的东汉末年,荀爽依然刚正不阿,试图凭借一己之力匡扶汉室,为腐朽的政坛带来一股清流。
颍川世家:幼承家学,崭露头角
荀爽,字慈明,生于东汉顺帝永建三年(128 年),籍贯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颍川荀氏乃名门望族,自先秦时期便已声名远扬,历经数代的积累,家族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荀氏一族人才辈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家学传统。
在浓厚的家族文化氛围熏陶下,荀爽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他对儒家经典,尤其是《周易》和《春秋》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研读。虽然并无记载表明荀爽毕业于特定的院校,但家族丰富的藏书和长辈们的悉心教导,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凭借着勤奋好学的精神,荀爽在少年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经学基础,对经典的理解远超同龄人。
十二岁时,荀爽便能熟练诵读《春秋》《论语》等经典,其出众的才学震惊乡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荀爽的学识愈发渊博,声名远播。当时的学者们对他赞誉有加,称其为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将他视为荀氏家族中最为杰出的人物。
婉拒征辟:潜心治学,著书立说
凭借卓越的才学,荀爽成为各方征辟的对象。东汉桓帝时期,太尉杜乔、大将军梁冀先后征召荀爽入朝为官,但荀爽深知当时的东汉朝廷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堂之上乌烟瘴气。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于是婉拒了这些征辟,选择隐居在家,潜心研究经学。
在隐居期间,荀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著述中。他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撰写了《易传》。在《易传》中,荀爽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将阴阳学说与政治伦理相结合,通过对卦象的分析,阐述了自己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的看法。例如,在解释乾卦和坤卦时,荀爽认为乾象征着君主,坤象征着臣子,君臣之间应各安其位,遵循相应的礼仪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将经学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的研究方法,为后世经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易传》,荀爽还撰写了《诗传》《尚书正经》等多部著作,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解读。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荀爽深厚的经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荀爽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当时学界的高度认可,他的著作在士人中广泛流传,对东汉末年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入朝为官:匡扶汉室,直言进谏
汉灵帝即位后,对荀爽的才学早有耳闻,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起初,荀爽依然婉拒,但随着东汉局势的日益严峻,眼见着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荀爽最终决定出山,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
荀爽入朝后,被任命为郎中。他深知朝廷存在的种种弊端,于是向汉灵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荀爽指出,当时的朝廷官员腐败成风,卖官鬻爵现象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极大地伤害了百姓的感情。他建议汉灵帝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士,严惩贪污腐败行为,恢复朝廷的公信力。此外,荀爽还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减轻百姓赋税、发展农业生产等建议,希望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
然而,汉灵帝并未采纳荀爽的建议,朝廷的政治腐败依然愈演愈烈。荀爽深感失望,但他并未放弃,继续寻找机会为国家效力。
党锢之祸:遭受牵连,避世隐居
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爆发,宦官集团为了打击异己,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荀爽因与一些被宦官视为异己的士人交往密切,受到了牵连,被迫逃亡。在逃亡的过程中,荀爽隐姓埋名,四处漂泊,生活极为艰难。
尽管身处困境,荀爽依然心系国家和百姓。他在隐居期间,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思考着拯救国家的方法。同时,荀爽也没有停止对经学的研究,他利用这段时间对自己以往的著作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再度出山:辅佐献帝,鞠躬尽瘁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即位。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试图拉拢名士为其所用,荀爽也在被拉拢之列。面对董卓的征辟,荀爽起初并不愿意屈服于董卓的淫威,但考虑到汉献帝的安危以及国家的前途,他最终决定再次出山。
荀爽被董卓任命为平原相,后又升任光禄勋、司空等重要职务。在任职期间,荀爽表面上与董卓合作,实际上一直在寻找机会削弱董卓的势力,匡扶汉室。他与王允等忠臣义士暗中联络,谋划推翻董卓的统治。然而,由于董卓的势力过于强大,他们的计划未能成功。
兴平元年(194 年),荀爽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荀爽的离世,让许多人为之惋惜。他一生致力于经学研究和国家的复兴,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身后影响:学术传承与精神感召
荀爽去世后,他的著作在学界广泛流传,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易传》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周易》的重要参考文献,许多经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都借鉴了荀爽的观点和方法。在政治上,荀爽刚正不阿、心系国家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畏强权,勇于担当。
在颍川荀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荀爽的事迹也成为家族的骄傲,激励着后人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荀爽以其卓越的才学、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上一篇:张春贤下一篇:韩烈侯
易学家
纵横家
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风水师鼻祖
明初道士
中国台湾学者、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
五代宋初堪舆家
唐代风水大师
汉朝学者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