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他从大别山区的赤贫农家走出,在战火纷飞中淬炼,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军队建设奉献了毕生心血。 1916 年 4 月,李德生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内忧外患的泥沼,百姓生活困苦不堪。1928 年 6 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李德生的人生道路。年仅 12 岁的他,当上了童子团团长,积极投身于站岗放哨、送信、带路等革命活动中,小小的身躯里,满是对革命事业的热忱。1930 年 2 月,年仅 14 岁的李德生,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就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1931 年 2 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 2 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德生先后在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一军、红四军中担任战士、通信员、传令兵、班长、连政治指导员、交通队党支部书记等职务。他参加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嘉陵江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以及艰苦卓绝的红四方面军西征。在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反 “围攻” 的八庙垭战斗中,他不幸左胸被子弹打穿,因伤及神经,左手留下了残疾。但即使在养伤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学习,通过阅读《红色战士必读》《列宁学校读本》《干部必读》等书籍,他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1933 年 8 月,他作为优秀代表,出席了川陕省第二届工农兵代表大会。然而,1935 年 6 月,他遭到诬陷,被撤销党支部书记和班长职务,甚至被开除党籍。但李德生心中对党忠诚的信念从未动摇,他依然坚定地跟随部队参加了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参加了包座、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和百丈战斗。1936 年 12 月,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 年,晋冀鲁豫军区第 3 纵队党委决定,撤销张国焘错误路线时期对他的处分,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 1932 年算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德生历任八路军第 129 师 385 旅 769 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和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 30 团团长。他先后参与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战斗,以及粉碎日军大规模 “扫荡” 的数百次战役战斗。在战斗中,他智勇双全,曾以 1 个营的兵力打垮日军的 1 个大队,受到上级的嘉奖。他还积极投身于创建和巩固太行、冀南、冀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1942 年 5 月,日军纠集 2.5 万余人对太行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 “扫荡”,在这危急关头,李德生临危受命,沉着指挥。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他带领全营抢占有利地形,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成功掩护八路军总部和后方机关胜利突围。1945 年 1 月,担任团长的李德生主动请缨攻打日军马坊据点。他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亲自化装成农民深入日军据点侦察。在充分了解敌情后,他带领 82 名突击队员一举端掉该据点,全歼守敌。这一英勇事迹,被延安《解放日报》头版报道,题为《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并配发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5 年 8 月,李德生任太行纵队第 4 支队 769 团(后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 3 纵队 7 旅 19 团)团长,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战役。1946 年 12 月后,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 6 纵队 17 旅旅长,率部参加了陇海、定陶、滑县、豫北、鲁西南等战役,以及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在襄樊战役中,他靠前指挥,巧用奇兵,“刀劈三关”,夺取了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道关口,一举破城,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随后,他参加淮海战役,率部连续 9 天急行军,协同其他部队形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并担任主攻。在激战两天一夜后,攻占了双堆集东侧敌核心阵地,为全歼黄维兵团和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 年 2 月,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 3 兵团第 12 军 35 师师长,4 月率部胜利攻占了敌长江防线铁板洲阵地,夺取了渡江跳板。随后,他参加了渡江作战、千里追击和进军大西南,参与组织指挥了西南剿匪,完成组建地方武装、保护群众生产等任务,为西南地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地方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1 年 3 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德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2 军 35 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他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中,他认真贯彻毛泽东同志 “积极防御”“零敲牛皮糖” 的作战指导思想,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改良坑道、巩固防御阵地的同时主动出击,率第 35 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 421 次,歼敌 1.9 万余人,有效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 12 军、15 军所属部队。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敌人,他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带领部队反复争夺阵地,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最终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这场战役,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意志和强大战斗力,李德生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1954 年 4 月,李德生任陆军第 12 军军长。他积极探索部队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以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为中心,科学统筹部队各项建设和工作。他狠抓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有力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他认真贯彻 “以我为主” 的训练方针,注重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创造了 “郭兴福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得到了毛泽东、叶剑英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迅速在全军推广,由此掀起了大练兵、大比武高潮。在抓好部队建设的同时,他还大力组织发展农副业生产,并建立连队和机关与驻地农村挂钩联系制度,帮助苏北地区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其间,1957 年至 1960 年,他进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 “文化大革命” 期间,局势动荡不安。李德生奉周恩来同志之命率部赴安徽省执行任务。1968 年 4 月至 1973 年,他历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安徽任职期间,他在制止武斗、维护工农业生产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稳定安徽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969 年 4 月,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中央军委委员,7 月起参加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业务组、中央军委办事组工作。在协助周恩来同志分管水利部和国家体委工作期间,他参与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筹建和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重要工作。同时,他还分管军队政治工作。1970 年 4 月至 1973 年 12 月,他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 年 1 月,他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他参与处置 “九一三” 事件,为稳定北京局势、保卫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九一三” 事件后,他参加军委办公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组织查获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的重要罪证,并协助叶剑英同志承担了军队 “批林整风” 中的大量日常工作。他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在周恩来、叶剑英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排除重重阻力,落实干部政策。在北京军区工作期间,他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方针,开展调整兵力部署、搞好要地设防、加强部队训练等工作,并结合实际,加强 “三打三反” 训练,组织指导诸兵种协同作战演习和研究性战术演习。1973 年 8 月,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但他坚决抵制 “四人帮” 的拉拢利诱,坚持原则,后因受 “四人帮” 迫害,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职务。1980 年 8 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为李德生同志平反,恢复名誉。 1973 年 12 月至 1985 年 6 月,李德生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他带领军区党委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特定历史条件下东北地区的作战和设防原则,有力促进了东北战略区建设。他始终坚持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狠抓部队军事训练和作风培养,有效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他提出了组建合成军和在东北西部地区组建守备区的重大建议,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并付诸实践。他领导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组建了全军第一个激光模拟对抗营。他十分重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参加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抢险救灾,与东北三省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他关心基层部队特别是边防部队建设,走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和军营哨所,为巩固东北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担任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期间,不辞辛劳,走遍了全国各主要疫区,为消除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 年 11 月,李德生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他与校长张震同志一道,团结带领校党委一班人和全校教职员工,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积极推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和改革。他为探索我军高级干部培训的新路子,为国防大学的建设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带头抓好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全校人员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经受住了改革开放和军队精简整编的考验。他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三个面向” 的教育方针,积极适应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的办学特点,组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机制,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大力推进了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他重视教研人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优秀干部,使学校教研队伍和干部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他注重加强学校党委、基层党支部建设,重视抓好领导干部管理教育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尊师重教,关心爱护部属,经常深入教研室、学员队和基层单位蹲点,与广大干部、战士和学员谈心交心,积极协调解决学校建设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职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1990 年 4 月,李德生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心系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事业。2011 年 5 月 8 日 15 时 20 分,李德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 96 岁。李德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他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