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东阁(1895-1956),精武体育会创始人,中国武术家霍元甲次子,1895年2月出生于直隶静海县(现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由于家庭的熏陶,他自幼就酷爱武术,并能刻苦练功,极受父亲宠爱。 1956年4月18日,霍东阁不幸病逝,享年62岁。 成长经历 霍东阁是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的次子,一八九五年二月出生于直隶静海县(现天津西郊)小南河村。由于家庭的熏陶,他自幼就酷爱武术,并能刻苦练功,极受父亲宠爱。后来,其耿耿爱国之心与高超的武技,和父亲一样,赢得了人们的广泛称颂。 南洋创业 一九二零年,霍东阁应广东精武分会的陈公哲、卢炜昌之邀,前往广州任教,时年二十五岁。 霍东阁手中积蓄渐丰,便决定下南洋扩展精武体育事业。霍妻于氏,本来随往广州,因不习惯于南方生活,思念家乡,归心似箭,表示不愿随霍飘流南洋。霍东阁无奈,只好把妻子孩儿送回故乡。霍东阁与家乡父老告别后,重返广州,时在一九二三年初。 霍东阁将南游之意说与卢炜昌、罗啸嗷两位精武元老,由香港乘船只身南洋。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霍东阁抵达爪哇泗水(苏腊巴亚)城。开始投宿陈英三家。经陈帮助,联络当地华侨绅商,游说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初期效果不甚显著。 一日,泗水中华学校演剧筹措经费,特请霍东阁登场助兴。霍应邀在台上打了一套霍家拳,博得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接着又打一套醉八仙,更为轰动。从此,霍东阁在泗水声名大震,各华侨学校纷纷请他授课。由于霍东阁武技精深,教导有方,习武者进步很快,他在当地的威信日益提高。 霍东阁历尽艰辛,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建起了泗水精武体育会。由于华侨子弟习武成风,霍东阁一人难于应酬,便将其侄霍寿嵩从广州召来,助一臂之力。霍东阁乘胜前进,四出宣传,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在吧达维亚(雅加达)城建立了吧城精武总会。之后又相继在巨港,芝利昆、三宝垄、梭罗、万隆、北加浪等地成立起精武分会。 继承父志 一九零九年,霍元甲在上海被日本浪人所害,当时霍东阁年仅十五岁。他素知父亲在世时有提倡武术,强国强种的雄心大志,激于满腔悲愤,视家仇为国仇,决心继承先父遗志,完成未竟之业。于是,他与叔父霍元卿毅然前往上海,扶持精武体育会。 霍元甲逝世时,精武体育会仅成立两个月,突然遭此打击,面临夭折危险。霍东阁与叔父的莅临,使该会成员深受鼓舞,组织得以继续存在。会员们见霍东阁技艺一如乃父,不胜惊叹,入会习武者逐渐增多,会务日趋火红。 一九一九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总会举行十周年庆祝活动时,孙中山先生曾亲自为该会题赠“尚武精神”四字的匾额,予以嘉勉。并在精武所创的刊物《精武本纪》上作了长篇序言,肯定了精武会所取得的成绩,提到“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 抗日热肠 毛泽东与蒋介石最大区别是什么?南洋华侨陈嘉庚用一次捐赠得结论 抗日战争爆发后,居住在南洋的爱国华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他们到处宣传,游行示威,建立组织,积极募捐,有的放弃产业,归国参加抗日游击队。霍东阁、霍寿嵩叔侄,激于满腔爱国热情,积极加入了这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他们率领精武会员,游遍爪哇各埠,到处义演,为抗日募捐。同时,他们还做激动人心的宣传,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使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赶走荷兰人,占领了爪哇岛,对居住在爪哇的人民实行残酷统治。霍东阁不畏强敌,仍然进行募捐义演,继续为抗日做贡献。不幸的是,在吧达维亚募捐时,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关进监狱。 霍东阁入狱后,仍坚持斗争。和他同牢房的有一位爱国华侨名叫赖汉传,是一位音乐家,他们便合作起来,由霍东阁作词,赖汉传谱曲,教狱中人唱歌,痛骂侵略者的野兽行径。 据霍东阁的次子霍文亭说,全国解放后,赖汉传归国到北京参加工作。霍东阁从南洋来信,介绍了赖先生其人,并嘱咐如赖先生到天津,要热烈欢迎,好好招待。 眷念故土 霍东阁赴南洋创办精武,长期客居海外,直至逝世。其间,他曾两次回故乡探亲。 第一次是在一九二六年秋。霍东阁回国后先到上海精武总会汇报工作,然后乘车北上,回到天津小南河。 霍东阁在南洋另娶一妻,乃当地华侨,姓叶名玉梅。因叶玉梅婚后最初几年不生养,霍东阁这一次很想把次子霍文亭带走,岂知父有情,子无意,母更难舍,终于未能如愿。 霍东阁第二次归国是在一九三五年春夏之交。他这次归来是想实现想往已久的一桩心愿——在天津成立精武体育会。来津后,他在特一区大营门中央影对院对过租了一间临街的房子,挂牌为“东阁药房”,但并未正式营业,不过是为了有一个落脚之地。他结识了广东旅津中学校长及广东音乐会的负责人麦君健,得到他的支持,借广东音乐会(在劝业场附近美丽川菜馆楼上)表演武术,介绍精武会在国内及南洋的发展情况,动员家乡同胞赞助并加入精武。当时参加武术表演的有霍东福、霍亚亭、霍文亭、叶玉梅等人。 霍东阁的宣传活动虽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始终没有人肯出头赞助,霍东阁很感失望。其妻叶玉梅因水土不服,身染疾病,又思念南洋亲人,同时,吧城精武总会又来电召他速回,再加上他的哥哥霍东章想儿子想疯了,逼着找他要寿嵩,并且告状说他害死了侄子,致使他心烦意乱,不得安宁。为此,霍东阁于一九三六年二月重返南洋,从此再也没回国。 多才多艺 霍东阁不但聪明,而且生性好强,做什么事都非要做出个名堂来。他武艺超群,更精于医术。早在上海精武会任教时,他就感到要想根除“东亚病夫”的耻辱,发展体育固然重要,治人疾病亦不可轻视。从那时起,他就注意钻研医术了。到南洋后,爪哇缺医少药的现象更促使他钻研医道,再加祖传治外伤的秘方,使他很快成为当地比较有名的医师。他的晚年,便是靠“东阁制药厂”和挂牌行医维持生活的。 霍东阁对国文钻研较深,在上海精武总会任过国文教员,在南洋吧城精武会任过国语主任。他还通书法、美术。据霍寿嵩之女霍丽娟回忆,霍东阁对着镜子为自己塑石膏像,塑得极其神似,然后和自塑像合影。至今,霍文亭家中仍保存着这张“三个霍东阁”的照片(其中两个石膏像)。 霍东阁在爪哇万隆精武会时,曾制造成功一辆飞行自行车。他经过多次的思考、研究,给自行车安装上特殊设备和两个翅膀,终于成功地飞上了天空。霍东阁驾驶飞车从天而降时,有人为他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霍文亭家中仍有这张照片。 为了宣传“尚武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加入精武会,霍东阁不惜动用存款,买一部摄影机,到处求师,昼夜钻研,终于掌握了拍电影的技术。他亲自动手,把精武会成员的十八般武艺都拍摄下来,剪接成电影,四处放映,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把众多华侨子弟吸引到精武会来。 长眠异国 一九五六年四月十八日,霍东阁不幸病逝,终年六十二岁。霍东阁逝世后,万隆中华总会、长黄公会、南华学会、中华药商联合会、华侨妇女会等华侨团体联合发出讣告,表示深切哀悼。雅加达、苏腊巴亚(泗水)、三宝垄等大城市的友人,纷纷致唁或登报悼念。他的葬礼十分隆重,送葬队伍蜿蜒长行,直至墓地。霍东阁被埋葬在印尼万隆的芝芽律墓场,在异国异邦的土地下安息了。 霍元甲(1868-1910):迷踪拳宗师与民族精神的觉醒符号 一、津门故里的武学少年:从秘传家学到破界求新 霍元甲生于1868年1月18日,河北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西青区)一个武术世家。其父霍恩第是晚清镖师,以家传“秘宗拳”(后称迷踪拳)在北地镖局闻名,常走山东、河北镖路,以“镖不喊沧州”的武德与身手立足江湖。 少年霍元甲体质孱弱,父亲担心他习武伤身,只让其读书识字,禁止接触家传拳法。但他自幼目睹兄长霍元卿随父练功,内心对武术充满向往,常躲在柴房或枣林后偷学招式,夜晚则在炕头以手指戳土坯、以脚尖蹬墙壁练习基本功。12岁时,山西武师至霍家切磋,霍元甲趁父兄不备下场应敌,竟以偷学的“连环腿”破解对方攻势,父亲震惊之余,终允其正式习武。 霍元甲练功极为刻苦,为增强臂力,每日抱院中石锁绕村奔跑;为练腿功,绑沙袋在田埂间跳跃。他不满足于单一拳法,常步行数十里至沧州,与不同流派武师交流,将少林拳的刚猛、形意拳的内劲、八卦掌的步法融入秘宗拳,逐渐形成“以柔克刚、快慢相间”的独特风格。25岁时,他已在天津卫小有名气,曾在码头徒手掀翻欺行霸市的俄国大力士,被船工们称为“霍大力士”。 二、从乡野武师到沪上名宿:精武会的创立与民族意识觉醒 (1)津门立业:武德扬名与商业拓荒 1890年代,霍元甲因家境贫寒赴天津谋生,先在药材庄当搬运工,后凭借武艺担任脚行头领。彼时天津码头帮派林立,他定下“不欺弱小、不恃强凌弱”的规矩,曾单枪匹马调解多起帮派冲突,赢得“霍大侠”的美誉。 1896年,他在天津开设“元甲武术馆”,首次打破秘宗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公开收徒授课。此举遭族中长老反对,他据理力争:“武术若成私技,终会失传;唯有广传,方能强国。”他改良拳法,将实战招式简化为入门套路,吸引了学徒工、小贩等底层民众习武,开创了民间武术普及化的先河。 (2)沪上惊雷:“黄种人非病夫”的宣言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亚波罗影戏院表演举重、击断铁链,并登报宣称“华人皆病夫”,引来租界洋人哄笑。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劲荪等人激于义愤,力邀霍元甲南下比武。 霍元甲携弟子刘振声抵沪后,先致信奥皮音:“愿与君较技,一决雌雄。”奥皮音却临时变卦,要求以“摔跤规则”比赛,且需高额押金。霍元甲不为所动,在张园设擂三日,当众展示“迷踪拳破板”“丹田吸碗”等绝技,并宣言:“吾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岂容外人小觑!”虽未与奥皮音正式交手,但他的气势与武技已让租界洋人震惊,《申报》称其“为黄种人吐气”。 (3)精武初创:从武术团体到民族启蒙 比武事件后,霍元甲意识到,唯有建立常设组织,才能系统性传播武术、振奋民气。1910年6月,他在农劲荪、陈其美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北山西路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2年更名为精武体育会),提出“爱国、修身、正义、助人”四大宗旨,课程涵盖迷踪拳、拳击、摔跤、军事体操等,还开设国文、算术等文化课,培养“文武兼修”的新国民。 学校初创时仅有学员70余人,霍元甲不仅亲自授课,还变卖天津家产补贴经费。他打破门派壁垒,邀请少林拳师、武当剑侠来校交流,形成“百家武术汇精武”的格局。至1910年秋,学员已增至数百人,其中不乏南洋华侨、留日学生,精武会成为清末民初最具现代意识的民间体育组织。 三、悲剧陨落与精神永生:从武林宗师到文化符号 (1)猝然离世:谜案背后的时代隐痛 1910年9月,霍元甲突感胸闷咳嗽,经日本医生诊断为“肺结核”,住院数日后于19日逝世,年仅42岁。关于其死因,至今存在两种说法: 中毒说:据弟子刘振声回忆,霍元甲患病前曾在日本人开设的“秋野医院”就医,服用“补药”后病情急转直下,死后棺木运回老家时,家人发现其指甲呈黑色,符合中毒特征。1989年重修霍元甲陵墓时,开棺验尸发现遗骨确实含砷,印证了中毒推测。 积劳说:霍元甲自幼习武,早年曾因练功伤及内腑,加之创办精武会期间日夜操劳,身体本已亏空,外界刺激可能诱发急病。 无论死因如何,霍元甲的早逝都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隐喻——一位试图以武术唤醒民族精神的先驱,在时代漩涡中猝然陨落,其悲剧性更强化了精武精神的象征意义。 (2)精武薪传:从上海到全球的精神燎原 霍元甲逝世后,精武会陷入危机,其妻王氏与弟子刘振声、次子霍东阁力撑危局。1912年,孙中山视察精武会,题写“尚武精神”匾额,并在《精武会刊》序言中赞其“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此后数十年,精武会以上海为中心,向汉口、广州、香港及南洋扩张,至1920年代已在全球建立43个分会,会员超10万人。 霍元甲的迷踪拳经精武会系统化整理,形成“精武十套拳”“迷踪刀”“五虎枪”等经典套路,其“以武育人”的理念影响深远: 武术教育化:将实战武术转化为健身与德育体系,开创近代武术教育先河; 民族认同建构:通过“强国强种”的口号,将武术与救亡图存结合,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文化国际化:南洋精武会的建立,使中国武术首次以组织化形式走向世界。 四、历史记忆中的霍元甲:从真实人物到文化IP (1)史料中的霍元甲:还原与考证 真实的霍元甲并非“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传奇英雄,史料记载他生平仅两次公开比武: - 1895年,天津西郊武师赵姓者上门挑战,霍元甲以“锁喉术”将其制服,事后赠药治伤,传为美谈; - 1909年上海摆擂,未与奥皮音直接交手,但通过公开表演和宣言赢得声誉。 他的真正贡献在于打破武术门派壁垒、推动武术社会化,以及将“尚武”与“爱国”结合的思想启蒙。学者罗振宇曾评价:“霍元甲的意义不在于打垮了多少洋人,而在于他让中国人开始相信,身体的强壮可以带来精神的觉醒。” (2)文艺创作中的符号重构 自1958年香港电影《霍元甲》起,霍元甲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中的民族英雄符号: 1981年电视剧《大侠霍元甲》:黄元申饰演的霍元甲以“迷踪拳”击退外国武师,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为全民记忆,该剧在大陆播出时引发万人空巷,推动了1980年代的“武术热”; 2006年电影《霍元甲》:李连杰版霍元甲更强调“武德”与“止戈”,将角色从“复仇者”升华为“和平武者”,反映了当代对英雄形象的重新诠释; 戏曲与漫画:京剧《霍元甲》、香港漫画《精武门》等作品,不断丰富着霍元甲的文化内涵。 这些创作虽有艺术加工,但始终围绕“民族自尊”“武德至上”两大核心,使霍元甲超越了历史人物本身,成为一个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 五、霍元甲的遗产:从近代到当代的精神回响 今日天津霍元甲故居已成为纪念馆,院内“尚武精神”碑刻苍劲有力;上海精武体育会历经百年沧桑,仍在每年举办“霍元甲武术文化节”;南洋精武会则将迷踪拳融入华侨文化,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精神纽带。 霍元甲的价值不仅在于武术本身,更在于他所代表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路径——当“船坚炮利”的技术救国、“君主立宪”的制度救国尚未明晰时,他选择从“强体”入手,试图以最朴素的方式唤醒民族自信。这种“从身体到精神”的觉醒逻辑,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正如精武会训所言,“夫武术者,不仅技击之末技,实立国之精神也”。 从1868年津门村落的少年,到1910年沪上租界的精神旗帜,再到21世纪全球华人文化中的符号象征,霍元甲的一生虽短暂,却以武术为笔,在近代中国的精神图谱上划出了一道醒目的轨迹——他证明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往往始于对自身文化与身体的重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