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儒[公元1869年-1935年,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像 云南昭通巧家县人物 张开儒,字藻林、苏林,云南省巧家人,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 1904年,张开儒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毕业归国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和提调。1911年昆明重九起义,率领讲武堂学生开城门迎起义军。1917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军部总长兼靖国军第五军军长。1918年5月被唐继尧撤职。1920年任护法滇军总司令,遭陈炯明袭击解除武装。1921年孙中山委为云南北伐军副总司令,1923年4月任大本营参谋长、大本营参军长、云南省政府高级顾问。1935年在昆明病逝,终年66岁。 张开儒:辛亥革命元老与护国军名将的传奇人生 一、寒门崛起:从滇东北山村走向军事舞台 张开儒(1869年-1935年),字藻林,出生于云南昭通巧家县蒙姑镇一个普通农家。巧家地处滇川交界,山高谷深,清末时期民生凋敝,张开儒自幼目睹底层疾苦,养成了坚韧刚毅的性格。其父虽务农为生,却重视子女教育,省吃俭用将他送入私塾读书。少年张开儒聪慧好学,不仅熟稔经史,更对兵书战策产生浓厚兴趣,常以“投笔从戎,济世安民”自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云南,张开儒痛感国家积弱,毅然放弃科举之路,决心以武力强国。1898年,他考入云南武备学堂,成为首批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滇籍学生。在学堂中,他系统学习西方军事理论,钻研枪炮战术与兵制改革,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他先在云南绿营担任下级军官,因治军严明、善于练兵,逐渐崭露头角。 二、投身革命:从滇军将领到辛亥革命先锋 1904年,张开儒受云南总督锡良赏识,被选派至日本留学,入读东京振武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在日期间,他接触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感清廷腐败,立志推翻专制统治。1905年,经黄兴介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云南籍早期革命党人之一。留学期间,他与唐继尧、李根源等滇籍留学生结为挚友,共同探讨救国之道,并秘密撰写军事文章,寄回国内宣传革命。 1909年,张开儒学成归国,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兼提调(教务长)。他利用讲武堂的平台,向学员灌输反清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朱德、叶剑英等后来的开国元勋均曾受其教诲。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将日本军校的训练体系与中国实战需求结合,为云南新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军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张开儒与蔡锷、李根源等密谋响应。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云南“重九起义”爆发,张开儒率讲武堂学员及新军一部进攻云贵总督署,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起义成功后,云南军政府成立,蔡锷任都督,张开儒因功被任命为陆军第一师师长,兼昆明防御总司令,负责维护省城治安与新军整编。他大力淘汰旧军,提拔革命军官,为滇军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护国战争:铁血丹心捍卫共和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举国哗然。张开儒坚决反对帝制,与蔡锷、唐继尧等密商讨袁。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组建护国军,张开儒任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率部进军贵州、广西,策应前线。他制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先肃清滇东南的袁军残余,再挥师东进,与桂军陆荣廷部会师。 1916年3月,张开儒在贵州盘县与袁军主力遭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在盘县十里坪设伏,大败袁军精锐,歼敌数千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役后,护国军声威大震,贵州、广西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后病死。护国战争胜利后,张开儒因战功卓著,被黎元洪政府授予陆军上将衔,获授一等文虎章、一等嘉禾章。 1917年,张勋复辟,张开儒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率滇军主力进驻广州,任护法军政府陆军总长。他力主“以滇军为骨干,联合各军北伐”,并亲自整训部队,准备挥师北上。然而,当时西南军阀各怀异心,排挤孙中山,张开儒因坚持护法原则,与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发生冲突。1918年5月,桂系勾结滇系内部势力,以“改组军政府”为名,免去张开儒的陆军总长职务,并将其软禁于广州。直到1920年粤军驱逐桂系后,他才恢复自由。 四、宦海浮沉:从军政要员到乡居终老 恢复自由后,张开儒继续追随孙中山,1921年任大本营参军长,协助孙中山整军经武。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张开儒冒险护送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并组织滇军、粤军反击叛军。此后,他因长期奔波,积劳成疾,加之目睹军阀混战、政局动荡,逐渐萌生退意。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张开儒深感“革命理想难伸”,遂于1926年辞去所有职务,返回云南巧家故乡。回乡后,他拒绝参与地方军阀混战,致力于家乡建设: 兴修水利:主持修建蒙姑镇“藻林渠”,引金沙江支流灌溉农田,解决了当地千亩耕地的缺水问题; 发展教育:变卖部分家产,创办“巧家县立中学”(今巧家一中前身),并亲自授课,倡导“教育救国”; 赈济灾民:1931年云南大旱,他带头捐粮捐钱,设立粥厂救济灾民,深受乡邻爱戴。 晚年的张开儒潜心研究国学,撰写《军事常识》《修身语录》等手稿,总结一生治军、从政的经验。1935年,他在巧家家中病逝,享年66岁。临终前,他仍喃喃念及“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其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五、历史评价:滇军元勋的精神遗产 张开儒是清末民初云南军政界的重要人物,其一生贯穿三个关键阶段: 1、军事教育先驱:作为云南讲武堂教官,他培养了大批革命军事人才,为中国近代革命储备了骨干力量; 2、共和捍卫者: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中,他始终站在革命前沿,以武力反对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3、乡土建设者:晚年退隐乡里,致力于民生改善与教育发展,体现了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 尽管其政治生涯因军阀混战而屡遭挫折,但他始终坚守革命理想,被誉为“滇军之魂”“辛亥革命的铁血元勋”。如今,在巧家县蒙姑镇,仍保留着张开儒故居与“藻林渠”遗址,当地民众常以其事迹激励后人,铭记这位从滇东北走出的爱国将领。他的一生,既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缩影,也彰显了云南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进步而奋斗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