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华昌

“一二·一”四烈士之一

张华昌[公元1929年-1945年,“一二·一”四烈士之一] 云南省曲靖人物
张华昌,曲靖城北门街人,小学毕业后考入曲靖县立澜泉中学,后随父母迁居昆明,考入昆华工业学校读书。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背信弃义,秘密下达“剿匪”手令。内战的乌云笼罩全国。为了制止内战。11月底昆明大中学生纷纷集会、罢课、上街宣传,“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的呼声响彻昆明全城。12月1日中午,国民党反动派派出大批军队和特务向各校学生进攻。当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被暴徒攻击时,一墙之隔的工校学生几十人合力支援师院,对暴徒进行反击。张华昌不顾个人安危,手持棍棒,冲在最前,与暴徒展开英勇搏斗。暴徒投掷手榴弹.炸中他的头部,同学将他送往云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抢救,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浆和血液混在一起,已无救。”后又送往甘美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五时逝世,年仅16岁。
当天被暴徒杀害的爱国志士除张华昌外。还有南菁中学教师于再、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学生潘琰和李鲁连。他们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运动”四烈士。
张华昌:用青春热血浇灌民主之花的“一二·一”烈士  

一、寒门少年的求学之路:从沾益乡村到春城学府  
张华昌,1929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今曲靖市沾益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滇东乡村,依旧笼罩在封建经济的余晖与军阀混战的阴影之下。张华昌的父亲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道理,节衣缩食也要供子女读书。少年时期的张华昌,在沾益当地的私塾与小学中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求知欲,他常常在劳作之余捧着课本苦读,田间地头的油灯下,总能看到他瘦弱却挺直的身影。  

1943年,14岁的张华昌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靖县立中学(今曲靖一中)。这所创办于1913年的滇东名校,当时已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更被校内浓厚的爱国氛围所感染。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燃遍神州,课堂上老师讲述的民族危亡故事、图书馆里传阅的《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进步刊物,让他逐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真理。他常常与同学讨论时局,痛斥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憧憬着一个独立、民主的新中国。  

1944年,张华昌初中毕业。怀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与“科学救国”的理想,他毅然报考了位于昆明的昆华工校(今昆明理工大学前身),成为一名机械科的学生。昆明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汇聚了西南联大等高校的知识分子,民主运动浪潮此起彼伏。踏入春城的张华昌,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里不仅有严谨的学术氛围,更有如火如荼的爱国民主运动。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很快融入了校园里的进步青年群体。  


二、投身民主洪流:从课堂学子到运动先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国民党当局却迅速撕下“和平”面具,悍然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11月25日,昆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昆华工校等校师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草坪举行“反对内战,呼吁和平”的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武装威胁与炮火干扰。张华昌与昆华工校的同学们连夜赶制标语、传单,积极参与声援。  

晚会的枪声与恐吓,非但没有吓退爱国青年,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11月26日起,昆明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成立“昆明学生罢课联合委员会”(简称“罢联”),提出“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等八项要求。张华昌作为昆华工校学生代表,全身心投入罢课运动:他负责撰写宣传标语、组织街头演讲,在寒风中奔走于昆明的大街小巷,向市民讲述内战的危害与民主的意义。  

他的日记中曾写道:“国家已到存亡之际,若沉默便是背叛。我们青年不站出来,谁来为四万万同胞呐喊?”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他投身运动的精神写照。在罢课期间,他常常白天参与游行,夜晚在油灯下编写传单,甚至顾不上吃饭休息。昆华工校的同学回忆:“张华昌总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个子不高,声音却很洪亮,每次演讲都能打动人心。”  


三、血染一二·一:为理想献身的青春绝响  
1945年12月1日,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爆发。当天上午,国民党当局派遣武装军警、特务及暴徒数百人,分途袭击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昆华工校等校。在昆华工校门口,张华昌与同学们正在张贴罢课宣言,突然遭到手持铁棍、石头的暴徒围攻。  

面对凶神恶煞的暴徒,张华昌没有退缩。他一边高呼“同学们,保卫校园!”一边带领大家用桌椅、石块构筑临时防线。暴徒们见状,竟投掷手榴弹妄图驱散学生。当一枚手榴弹被扔进校门时,张华昌意识到危险,立即冲上前去试图将其捡起扔出。然而,手榴弹在他手中轰然爆炸,年仅16岁的他当场倒在血泊中。同学们冒着危险将他抬到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于当日下午壮烈牺牲。  

张华昌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未写完的演讲稿,字迹稚嫩却饱含热血:“我们要的是和平,不是内战;要的是民主,不是独裁……”他的牺牲,成为“一二·一”惨案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他是四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却用生命践行了对民主与和平的信仰。  


四、精神不朽:从烈士丰碑到时代传承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声援昆明学生的浪潮,民主运动席卷全国。张华昌的灵柩被运回沾益家乡时,沿途百姓自发设祭,痛哭送别。他的父母强忍悲痛,在墓碑上刻下“为民主而牺牲”六个大字,以告慰儿子的在天之灵。  

1946年3月17日,昆明万余师生为张华昌、于再、潘琰、李鲁连四位烈士举行隆重的出殡仪式。送葬队伍从西南联大出发,途经昆明主要街道,长达数里,沿途群众纷纷驻足默哀。闻一多先生在追悼会上愤怒地指出:“这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他称赞张华昌等烈士是“未死的青春”,是“中国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后,张华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载入《沾益县志》《曲靖地区志》等地方文献。昆明“一二·一”纪念馆中,专门陈列着他的遗物与生平史料,泛黄的课本、残破的衣物、血书般的演讲稿,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在曲靖沾益,当地学校常以“张华昌”命名班级或社团,组织学生参观烈士故居,传承爱国精神。  

五、跨越时空的回响:青年担当的永恒价值  
张华昌的一生短暂却璀璨,他用16岁的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本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却毅然投身民主洪流,以血肉之躯撞开黑暗的闸门。正如历史学家评价:“‘一二·一’运动中的青年们,用青春和热血唤醒了一个民族的民主意识,张华昌是其中最年轻的代表,他的牺牲让更多人看清了专制的残暴,坚定了追求光明的决心。”  

如今,曲靖沾益的张华昌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碑身刻着“民主革命烈士张华昌永垂不朽”。每年“一二·一”纪念日,当地师生与市民都会前来祭扫,献上鲜花,默哀致敬。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它告诉后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青年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担当,永远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源泉。  

从滇东乡村的寒门少年到春城学府的民主战士,张华昌的生命轨迹虽短,却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永恒的光芒。他用短暂的青春证明:真正的青年,从来不是时代的过客,而是推动时代的先锋;真正的理想,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热血与生命浇灌的希望之花。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6 11:06
上一篇:尹珍下一篇:费清道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哲学史家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中共云南省委原书记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金质奖章
原重庆市委书记
澳大利亚已故前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杰出的外交家
中国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届国医大师
第14任澳大利亚总理
龙岗区人物
革命烈士
书画篆刻家,海上四大家
革命烈士
著名抗日英烈
海军抗日名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英雄
民国十大汉奸
新四军战士、 福建晋江烈士
斗门区人物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