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少波[公元1901年-1935年,红军将领] 贵州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物 冉少波(1901~1935),土家族,又名冉云、绍文、龙骧,化名张羽峰,字启昌。 冉少波(1901年-1935年),原名冉启书,又名冉献珍,贵州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人,是土地革命时期杰出的红军将领,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传奇,其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黔东地区革命历史的重要篇章。 一、出身乡绅家庭,早年寻求救国之路 1901年,冉少波出生于印江县缠溪镇一个富裕的土家族家庭。其父冉瑞廷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家境殷实,重视子女教育。冉少波自幼聪慧,6岁进入私塾读书,后就读于印江县高等小学堂。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尤其喜爱历史和文学,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尤为推崇,自幼便埋下了爱国救民的种子。 青年时期的冉少波,目睹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动荡、军阀混战的黑暗以及百姓生活的疾苦。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贵州,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让他深受触动,开始思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不满于家庭为其规划的“耕读传家”之路,渴望走出大山,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1年,冉少波离开家乡,前往贵阳求学,先后就读于贵阳模范中学、贵州讲武堂。在讲武堂期间,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技能,同时接触到进步思想,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毕业后,他曾在黔军内部任职,先后担任排长、连长等职。但他目睹了旧军队的腐败和军阀的割据混战,深感旧军队无法实现救国理想,内心逐渐萌发了寻找新的革命道路的念头。 二、投身农民运动,组织武装反抗压迫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但冉少波并未退缩。他回到家乡印江,看到当地地主豪绅、土匪恶霸相互勾结,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百姓苦不堪言。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知识,组织农民反抗压迫。 冉少波凭借家族在当地的声望和自身的号召力,开始在缠溪、洋溪一带秘密串联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进步青年。他向群众宣传“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的思想,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剥削。1930年,他成功组织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队伍,初期仅有数十人,主要依靠大刀、长矛和少量土枪作为武器。 这支武装队伍以“抗捐抗税、打击恶霸”为口号,活跃在印江、松桃、沿河交界的山区。冉少波治军严格,规定部队不准扰民,深受群众拥护。他们先后打击了缠溪镇的恶霸地主,缴获了一批粮食和武器,队伍逐渐发展到百余人。1932年,冉少波将队伍整编为“川黔边农民自卫军”,他担任总指挥。自卫军以梵净山为依托,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成为黔东地区一支重要的农民革命武装力量。 三、迎接红军入黔,参与创建黔东根据地 1934年5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原红二军团)为摆脱国民党军的围剿,从湘鄂西根据地出发,经四川彭水进入黔东地区。得知红军到来的消息,冉少波异常兴奋,他意识到这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革命力量。 冉少波立即派人与红三军取得联系,主动要求率部加入红军。贺龙等红三军领导人对冉少波领导的农民自卫军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其革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1934年6月,红三军在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即枫香溪会议),决定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将冉少波的农民自卫军整编为“黔东纵队”,后改编为红三军黔东独立师,冉少波担任独立师副师长(师长为贺炳炎)。 加入红军后,冉少波积极投身黔东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他利用自己对当地地形和民情的熟悉,协助红军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在他的动员和组织下,印江、沿河、松桃等地的农民纷纷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数十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同时,冉少波率独立师配合红三军主力作战,多次击退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的进攻。1934年7月,他指挥独立师在印江木黄、缠溪一带与国民党黔军展开激战,歼敌数百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巩固了根据地的南部防线。同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木黄胜利会师,冉少波率独立师参与了会师的保卫工作,为两支红军的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留守根据地斗争,浴血奋战壮烈牺牲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师后,奉命向湘西转移,执行新的战略任务。为了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同时坚持黔东根据地的斗争,红三军党委决定留下部分武装力量,重组黔东独立师,由王光泽任师长,冉少波任副师长,下辖三个团,约800余人。 独立师的任务是牵制国民党军,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红军主力转移争取时间。冉少波深知任务的艰巨和危险,但他毫无畏惧,毅然接受了命令。主力红军转移后,国民党调集了大量兵力对黔东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独立师面临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处境极为艰难。 冉少波与王光泽率领独立师在梵净山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术,不断袭扰敌人,摧毁敌人的据点和交通线。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和弹药补给困难,独立师的处境日益艰难。 1934年11月,独立师在沿河县铅厂坝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冉少波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奋勇杀敌,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在战斗中,他不幸身负重伤,被战士们抬到梵净山深处的密林中隐蔽治疗。 1935年1月,独立师在转移过程中被敌人包围,冉少波忍着伤痛,指挥部队突围。在激战中,他与师长王光泽不幸被俘。敌人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审讯,威逼利诱,妄图让他们投降。冉少波始终坚贞不屈,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革命精神。 1935年2月,冉少波与王光泽被敌人押解到印江县缠溪镇。在押解途中,他们仍不断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最终,在缠溪镇的一处河滩上,冉少波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34岁。就义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声音响彻山谷,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历史功绩被铭记 冉少波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一个出身乡绅家庭的进步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军将领,始终坚守革命信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其精神令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冉少波的革命事迹。他的家乡印江县缠溪镇被列为革命老区,当地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以缅怀他的革命功绩。他的事迹被载入《黔东革命根据地史》《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等史料文献,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冉少波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黔东儿女。他对革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与梵净山一样巍峨,与黔东的山水一样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