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臣[抗战英烈] 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人物 王俊臣,贵州省遵义人,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营长。1935年调入由黔军教导师改编的新编25师(该师1936年1月改番号为140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140师进行扩编,组建835团,王俊臣任中校副团长。1937年底,日寇向晋南侵犯,140师奉令进驻潼关、阌乡、灵宝、陕州一带防守黄河南岸,王俊臣奉命随部保卫潼关,在河南省沿黄河南岸布防。 王俊臣是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抗战英烈,他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王俊臣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具体的出生年月等详细信息可能因历史资料的局限而不太确切,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自幼成长在这片土地上,深受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的熏陶。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王俊臣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心怀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投身军旅,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担任营长,在军队中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和领导能力,为他日后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奠定了基础。 投身抗日 转战晋东南:1935年,王俊臣调入由黔军教导师改编的新编25师,该师在1936年1月改番号为140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140师进行扩编,组建835团,王俊臣担任中校副团长。1937年底,日寇向晋南侵犯,140师奉令进驻潼关、阌乡、灵宝、陕州一带防守黄河南岸。王俊臣奉命随部保卫潼关,在河南省沿黄河南岸布防。同时,140师还派出一部赴晋南出击,堵截由太原南犯之敌。在此期间,王俊臣积极参与战斗,与日军进行了多次交锋,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增援台儿庄:1938年,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爆发。4月中旬,140师王文彦部奉命调往台儿庄地区增援。140师从潼关、灵宝一带乘火车赶赴鲁南,到达车幅山后下车,归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直接指挥。孙连仲命令140师驰赴台儿庄东南郊之禹王山左翼阵地及南郊王母山一带防守,并负责该地段运河西岸河防防务及构筑沿河工事。王俊臣所在的835团在此次行动中承担了重要的作战任务。 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表现 坚守阵地:到达台儿庄战场后,140师与60军协同作战。60军在禹王山正面阵地坚守,140师则在禹王山左翼和王母山一带防守。日军认为60军和140师是其攻势计划的重大障碍,集中力量向台儿庄的屏障——禹王山、王母山一带正面战场阵地猛烈攻击。王俊臣和战友们不畏强敌,誓死抗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多次反复争夺和短兵相接,他们成功击退了日军的攻势,守住了防线。在战斗中,王俊臣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们英勇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阻击日军:当日军向60军184师禹王山正面阵地猛攻时,140师伤亡较大,但仍然坚守阵地。孙连仲令140师派一个团增援184师,同时另派一个团接替相关阵地的防守任务。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王俊臣奉命率领四个营的机动部队渡过黄河,转战晋东南一带。他们依托中条山的复杂地形,不断打击日军,先后击毙击伤日军500余人,打死日军大队长少佐1名,俘虏20余人。王俊臣率领的部队在晋东南的战斗中,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壮烈牺牲:然而,在与日军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中,王俊臣不幸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是整个835团的重大损失,该团在此次战斗中伤亡连、排长共20余人,伤亡士兵800余人。王俊臣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在台儿庄一个多月的鏖战中,以王俊臣为代表的140师黔籍将士先后在禹王山、王母山等地同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140师牺牲将士3000余人。他们的牺牲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挫败了气焰嚣张的强敌,打乱了日军的进攻部署,使敌人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无法通过台儿庄地区直取徐州。 后续影响 王俊臣等英烈的牺牲并没有白费,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140师在台儿庄战役后,还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次重要战役,并在南昌截击日寇后北撤,继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力量。 王俊臣作为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抗战英烈,他的名字和事迹被铭记在当地的历史中,也被收录在抗日战争纪念网等相关资料中,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他的爱国精神和英勇行为,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王俊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抗战英烈,他的生平事迹虽然因历史资料的有限而无法全面细致地呈现,但仅从现有的记载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伟大和崇高,他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