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了禅师[宋][公元1088年-1151年] 四川省绵阳市人物 真歇清了,宋代曹洞宗著名高僧。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左绵安昌(四川)人,俗姓雍。又称寂庵。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初学法华。十八岁受具足戒,入成都大慈寺学圆觉经、金刚经等。先后登峨嵋、五台,礼拜普贤、文殊。至邓州(河南)丹霞山,参谒子淳,开悟得证,并嗣其法。后至长芦祖照会下任侍者之职。 宣和三年(1121)祖照病,请师任第一座。宣和四年主长芦寺。建炎二年(1128),登普陀山礼拜观音。建炎四年入主雪峰寺,大振曹洞宗风。绍兴十五年(1145)住能仁兴圣万寿禅寺,二十一年住崇先显孝禅院。同年十月寂,世寿六十三,法腊四十五。谥号‘悟空禅师’。着信心铭拈古一卷、一掌录等。门人编集长芦了和 尚劫外录一卷。[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十四、续传灯录卷十七] 清了禅师(1088—1151),俗家姓雍,四川左绵(今四川绵阳市安州区)人,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高僧,为禅宗曹洞宗第十代祖师,在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童年与出家 清了禅师出生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他自幼与佛有缘,襁褓时被抱入圣果寺,一见佛像便喜动眉睫,众人皆感奇异。七岁时,他正式在圣果寺出家,依清俊大师为小沙弥,十一岁开始学习《法华经》。清了禅师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在清俊大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对《法华经》的理解日益深刻。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十八岁的清了禅师登坛试讲《妙法莲华经》,他说理圆融,逻辑清晰,对经文的阐释深入浅出,令听众赞叹不已。凭借此次出色的表现,他正式受戒得度,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这也标志着他在佛法修行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求法与开悟 受戒后,清了禅师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佛法,前往成都大慈寺学习天台经论,修持止观法门。在大慈寺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佛教经典,深入研究天台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为他日后的禅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清了禅师并未满足于天台宗的学问,他渴望更深入地探究禅宗的奥秘。于是,他离开成都,踏上了云游求法之路。他经湖北沔口、汉阳,直奔河南丹霞山,拜谒子淳禅师。在丹霞山,清了禅师得到了子淳禅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一日,子淳禅师问他:“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清了禅师刚要回答,子淳禅师便打了他一掌,就在这一瞬间,清了禅师豁然开悟。他深刻地领悟到了禅的真谛,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悟,让他的禅学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开悟后的清了禅师并未就此止步,他继续游历四方,以增长见识和修行境界。他北游五台,朝拜文殊大士,在五台山的圣地中感受佛法的庄严和神秘。之后,他又前往京师,与各地的禅讲名席交流切磋,探讨佛法的精妙。在京师期间,他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的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这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禅学思想也更加丰富和成熟。 离开京师后,清了禅师浮汴而下,来到了江苏真州(今仪征)的长芦寺。当时,长芦寺的祖照禅师名震一时,门下龙象云集。清了禅师慕名而来,投到祖照禅师门下。祖照禅师见他气质不凡,悟性极高,便将他留在身边担任侍者。在祖照禅师的身边,清了禅师得到了更多的指导和启发,他的修行也日益精进。一年后,祖照禅师命他分座讲法,他的讲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深受众人的喜爱和尊敬。 弘法历程 长芦寺弘法:宣和三年(1121年),祖照禅师因病退院,命清了禅师为第一座,协助管理寺院事务。宣和四年(1122年)秋七月,经制使陈公之请,清了禅师正式入主长芦寺。次年五月,他开堂说法,吸引了众多僧众前来学习,多时竟达一千七百多人。清了禅师在长芦寺住了前后七年之久,他弘扬曹洞宗的禅法,提倡禅净融合,吸引了大批信徒,使得长芦寺成为当时佛教界的重要中心之一,他也因此被称为“长芦清了”。 辗转各地: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清了禅师从长芦寺退院。建炎四年(1130年),他在正觉处结夏安居,并奏请将普陀山律宗改为禅宗,得到朝廷批准,成为普陀山禅宗的开山祖师。同年十一月,他受福唐雪峰之请,入主雪峰寺(福建省闽侯县雪峰山)。绍兴五年(1135年),他退居东庵。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清了禅师奉旨入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今浙江鄞县)。他到任后,经过千辛万苦,解决了该寺所负债务问题,使寺院得以重新振兴。 龙翔寺与径山寺:绍兴七年(1137年),清了禅师奉诏主持温州龙翔寺。他填塞中川,连两屿为一,在上面创建寺院。在他的盛名号召下,众人纷纷捐款捐物,寺宇很快建成。他将龙翔、兴庆二院合并为禅寺,大振禅宗,高宗赐名龙翔兴庆禅寺。绍兴十五年(1145年),清了禅师升杭州径山寺,为第十五代主持。径山寺是当时著名的佛教丛林,清了禅师在此弘扬禅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弟子,使得径山寺的声誉更加卓著。 崇先寺弘法:后来,慈宁皇太后请清了禅师开皋亭山崇先寺。他在崇先寺继续弘法利生,传授禅法和净土法门,教导弟子们要以念佛为修行的捷径,通过念诵“阿弥陀佛”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他的教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弟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禅学思想与著作 清了禅师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禅净融合上。他主张“直将阿弥陀佛四字作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提撕”,即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以念佛代公案,提倡“看话念佛”。他认为念佛是修持往生西方净土的捷径,同时也强调通过禅修来体悟自己的本性,达到与真如佛性相契合的境界。他还发挥《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法,劝人专念阿弥陀佛,“见一佛即见十方佛,亦见九界众生”。 清了禅师的著作有《净土说》《信心铭拈古》《净土简要录》等。在这些著作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禅净融合思想,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在《净土简要录》中系统地介绍了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和重要性,强调念佛不仅是往生净土的途径,也是当下觉悟的方法,将禅宗的顿悟思想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圆寂与影响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清了禅师无疾坐化,世寿六十三岁。他的肉身塔于崇先寺西华桐坞,朝廷谥悟空禅师。 清了禅师一生弘扬佛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如慧悟、宗珏等。他的禅净融合思想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禅宗和净土宗的融合与发展。他被奉为禅师第四十七世、禅宗第二十代、曹洞宗十祖,在佛教禅宗曹洞宗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他也是普陀山禅宗的开山祖师,阿育王寺第十四代祖,径山寺十方住持第十五代,福建雪峰寺当山第十六代,他的事迹和思想在这些寺院中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清了禅师以其高深的禅学造诣、慈悲的弘法精神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为佛法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思想和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