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微[三国][三国时期蜀汉官吏] 四川绵阳市涪城区人物 杜微(生卒年不详),字国辅,梓潼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人。年少时跟随广汉任安学习经学。 东汉末年,担任益州从事,但不久后辞职。杜微装作耳聋,隐居于山野之中。后来诸葛亮想要任命杜微为益州主簿,杜微推辞,诸葛亮便派遣车辆去迎接杜微。二人见面后,诸葛亮又连写两篇文章劝说杜微,希望杜微能够辅佐后主,最后诸葛亮任命杜微为谏议大夫。 杜微,字国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重要人物,出生于梓潼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杜微年少时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跟随广汉的任安学习经学。任安是当时蜀中著名的学者,在经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杜微在其门下勤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经学基础,逐渐成长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儒士。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为其在当地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也引起了益州牧刘璋的注意。 刘璋听闻杜微的才名后,派人邀请他出仕做官。起初,杜微并不热衷于仕途,但碍于刘璋的再三邀请,最终选择出任益州从事。然而,没过多久,杜微便以身体有疾为理由,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中赋闲休养。这一时期的经历,让杜微对官场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或许让他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志向并不在从政上。 刘备主政时期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益州,开始在蜀中大量募集人才,以稳定自己在益州的统治。作为益州的知名人士,杜微也成为了刘备积极拉拢招徕的对象。然而,杜微对做官出仕依然没有兴趣,面对刘备的邀请,他常常称自己耳聋,闭门不出,以此来推辞官职。杜微之所以拒绝刘备,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方面,他习惯了悠闲的学术生活,对官场的事务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对刘备集团的统治还存在一些观望态度,不太愿意轻易投身其中。 诸葛亮主政时期 建兴二年(22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担任益州牧,再次大规模选拔人才。诸葛亮选拔人才非常注重品德和才能,他所提拔的都是精心挑选、德高望重的人。在这次选拔中,诸葛亮看中了杜微,想任命他为益州主簿。但杜微坚决推辞,诸葛亮为了表示诚意,派遣车辆去迎接杜微到自己处。 杜微到达后,诸葛亮考虑到他耳聋,听不见人们所说的话,便在坐位上写文章与他交流。诸葛亮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杜微道德品行的钦佩,称自己听闻其名已久,如饥似渴地希望能与他交流。同时,诸葛亮还提到了王元泰、李伯仁等多人经常赞叹杜微的高尚志趣,并表示当今后主刘禅仁爱聪敏,希望杜微能遵循天意顺应民心,辅佐后主,共同建立复兴汉室的功业。 杜微亲自向诸葛亮乞求,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归乡。诸葛亮见状,又写了一篇文章答复他。诸葛亮在文中提到曹丕弑君篡位,自己想和众多德才兼备的人以正义消灭曹丕。还说如今因为曹丕事务繁多,蜀汉暂且封闭四境,勤劳务农,养育人民,同时治理军队,等待时机讨伐魏国。他希望杜微能以自己的德行辅佐时世,并且明确表示不要求杜微参与军事,希望他不要急切地想离开。 在诸葛亮的诚恳邀请和劝说下,杜微最终被打动,答应出任谏议大夫。这一官职主要是为朝廷提供谏言和建议,相对来说不需要过多地参与具体的军政事务,比较符合杜微的情况和意愿。 在担任谏议大夫期间,杜微虽然身体多病且耳聋,但他依然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为蜀汉朝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凭借自己对经学的深入理解和对时事的洞察,为朝廷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治理国家。例如,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杜微可能会从经学和道德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朝廷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诸葛亮北伐魏国时,身为尚书的杜微与郭攸之、董允、费祎等内外文武官僚一百余员,共同处理蜀中之事。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北伐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方为稳定局势、提供政策建议等方面发挥了作用,确保了蜀汉朝廷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能够正常运转。 人物评价 杜微在当时的蜀汉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他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坚持自己的志趣和操守,以学识和品德闻名于世。诸葛亮对他十分敬重,称其道德品行高尚,是自己渴望结交和共事的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杜微“修隐静,不役当世,庶几夷、皓之属”,将他与古代的隐士伯夷、商山四皓等相提并论,肯定了他不追逐世俗名利、保持高洁品质的行为。常璩也称赞他“国辅皓然,形动神沈”,强调了他品德高尚、精神深沉的特点。 杜微的一生,是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的一生。他以其卓越的经学造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蜀汉的文化和政治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尽管他起初对仕途并不热衷,但在诸葛亮的诚挚邀请下,最终还是为蜀汉朝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他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蜀汉社会中一部分士人的心态和选择,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