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仕俊[公元1918年-199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四川巴中市通江县人物 邓仕俊(1918年-1993年10月28日),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四川省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0月28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5岁。 邓仕俊(1918年4月26日-1993年10月28日),原名邓仕金,四川省通江县永安镇小坪村苦草坝邓家湾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与参军 邓仕俊出生于佃农家庭,幼年生活极度贫苦。他出生仅3个月,父亲就因肺痨离世。11岁时,他便开始给地主家做长工,饱受生活的磨难。1932年,14岁的邓仕俊被土匪抓去干苦力,后被红军解救,他毅然要求参加红军队伍,起初因年龄小被拒绝,但他的执着最终让他成为了红军的一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邓仕俊参军后,在四川通江县独立营从战士做起,凭借自身的勇敢和努力,很快升为班长,半年后又升任排长。他作战英勇,在亭子庙山战斗中,带领全排打退敌人三次冲锋,还指挥全排追击逃敌20里。此后,他先后在连、营、团部担任文书。 - 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宣达战役。1934年3月,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战役,7月,又参与了万源保卫战。 - 长征期间,红10师和红12师合并,邓仕俊调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12师师部书记。后因表现出色,调任红四方面军总部作战参谋,在此期间,他与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首长朝夕相处,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军事素养。1936年,他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 -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仕俊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后相继担任作战股股长、作战科副科长、科长等职务。 - 他参加了夜袭阳明堡、上亘村、长乐村、响堂堡等著名战斗,还参与了开辟豫北的战斗。1940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为抗击日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43年,邓仕俊升任太岳军区参谋处处长,后又担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在太岳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付出了努力。 解放战争时期 - 解放战争初期,邓仕俊担任太岳军区参谋长,参与指挥了一系列战斗,为太岳军区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 - 1947年8月,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23旅副旅长,参与了临汾战役。在战役中,他主管炮兵,运用炮火轰击和坑道爆破相配合的战法,为攻克临汾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48年9月,邓仕俊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八纵队24旅旅长。在太原战役中,24旅在他的指挥下表现出色,一气拿下6个阵地,和阎锡山主力30师血战,他巧妙指挥炮兵歼敌,攻占了太原城外四大要塞之一小窑头。 - 之后,他又率部参加了扶眉战役、成都战役等,为解放大西北和西南地区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2月,邓仕俊担任第十八兵团60军180师师长,后升任60军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邓仕俊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负责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和稳定,积极开展剿匪等工作,为巩固新生政权贡献力量。 - 1951年,邓仕俊入朝作战,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协助指挥作战上百次,为保卫祖国、抗击美国侵略军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 1953年回国后,邓仕俊任60军副军长。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1958年,邓仕俊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在南京军区工作期间,他为军区的军事建设和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军事战略和训练计划。 - 1967年,邓仕俊遭遇车祸,撞伤头颅和脾脏,左臂和两根肋骨骨折,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与伤病作斗争。1983年,邓仕俊离休。1988年8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1993年10月28日,邓仕俊在南京病逝,享年75岁。 邓仕俊将军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5次负伤,是二等甲级残疾军人。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