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行[公元1901年-1994年,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安徽安庆桐城人物 张知行(1901.6.11—1994.4.14),张知行青年时期投笔从戎,曾先后在张自忠、冯玉祥部下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参议等职。1948年任国民政府南京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职,曾抵制蒋介石的命令,避免了流血惨案的发生。同年12月在重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取得联系,进行策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被派往香港、九龙地区从事海外联络工作。1956年4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8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知行(1901 - 1994),原名骏,祖籍安徽桐城,出生于北京,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也是一位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传奇人物。 早期经历与西北军生涯 - 张知行出身不凡,为清代大学士张英后裔。1913年,他在桐城县崇实高等小学堂学习,1915年就读于山东济南延师中学补校。1917年,怀着寻求救国真理的渴望,他投笔从戎,步入军界。由于其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先后在爱国将领张自忠、冯玉祥部下历任学兵、班长、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 1923年,张知行任陆军检阅使署学兵团1营营长。1926年,升任第15混成旅45团团长。1927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军官学校副校长,为培养军事人才贡献力量。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领导能力,也深受西北军爱国思想和军事理念的影响。 军事生涯的起伏 中原大战与参谋生涯:1930年,张知行任反蒋联军第2方面军第1路军直属特务旅旅长,参加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后,他继续在军队中任职,1936年7月任第32师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前,他在军队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民族危机做着准备。 抗战时期的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张知行先后就任京沪线第三战区长官部、津浦线第六战区长官部中将高参,湖北武昌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部中将组长,第六战区长官部副参谋长、干训团教育长、兵站总监部总监等职。1938年,他担任第1战区河北游击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1941年任冀察战区参谋长。在河北南宫任职期间,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多次会晤八路军领导人彭德怀、徐向前、刘伯承,共商抗日谋略。他还主动与吕正操、黄镇等八路军将领建立联系,携手在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的抉择:抗战胜利后,张知行相继担任北平第十一战区长官部副参谋长、北平等六兵站总监部总监。1946年底任保定绥靖公署参谋长,1947年任联勤总部第8补给区司令,1948年任联勤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同年9月兼任联勤总部重庆指挥所主任。在此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不得人心,逐渐对国民党失去信心。同时,他多次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保护、营救中共地下工作者。1948年秋,南京市民和学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示威游行,张知行利用其合法身份,机智地抵制蒋介石“拘捕为首、枪毙儆众”的命令,避免了流血惨案发生。同年底,他在重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秘密取得联系,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官中宣传中共各项政策,抵制内战。重庆解放前夕,他不顾自己与家眷的安危,在家眷已被胁迫去台湾的情况下,仍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拒绝去台湾,留在大陆迎接解放。 投身新中国建设 海外联络与回国参政:1949年后,张知行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他被派往香港、九龙地区从事海外联络工作。在港期间,他广泛团结海外侨胞,热情宣传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各项政策和祖国大好形势。1955年,张知行应召回到北京。1956年4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他以满腔热情参政议政,参加多部法律、法规草案的修改,受到有关部门赞扬。 历经风雨与坚定信念: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知行拒作伪证,坚决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彭德怀的阴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学习,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不懈的努力。1989年,张知行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1994年,张知行因病逝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张知行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始终执著追求光明与进步。他从一名旧军队的将领,逐渐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也体现了一位爱国将领在时代浪潮中的正确抉择和高尚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