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英(?—1387年),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明朝初期将领、乐浪公。
初为百夫长,升至西安卫指挥。洪武二十年(1387年),随冯胜北征,回师时率军殿后,中元军埋伏,力战不能突围,被俘后剖腹自杀,追赠金山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赠乐浪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加封三代(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为爵。
濮英:明初忠勇将领的传奇一生
崭露头角,初涉军旅
濮英,在元末动荡的局势中踏上征程,起初凭借着过人的勇力,出任百夫长,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他获任燕山指挥使一职。此后,在一次次战斗中,他屡立战功,逐步晋升,最终成为西安卫指挥,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
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濮英与耿炳文、杨思义共同上奏朝廷,提议征调民力拓修陕西北大城,旨在强化地方防御,巩固明朝在这一区域的统治根基,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略甘陕,屡建奇功
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陕西境内出现流寇常德林等人,四处劫掠,扰乱民生。濮英果断率军出击,成功将这些流寇一网打尽,并将其全部斩杀,迅速平定了当地的匪患,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同年十月,因军、政事务存在一些未能尽善尽美的地方,濮英受到朝廷的责问,并被召回京城。朝廷随即派遣叶升前去接替他的职务。但叶升到达后,深入了解情况,发现濮英在当地治理有方,于是上奏朝廷,极力称赞濮英的贤能。基于此,朝廷决定让濮英继续担任西安卫指挥,继续为陕西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月,濮英迎来职务上的重要变动,改任陕西都指挥使,肩负起更为重大的军事领导责任。十一月,他又荣任大都督府佥事,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明朝军事体系中的地位。
洪武十三年(1370年)四月,濮英奉命前往西凉练兵。在练兵期间,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不仅成功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还顺势展开军事行动,俘虏了北元柳城王等二十二人、民众一千三百余人,缴获战马二千余匹,并及时派使者将这些战果送至南京,彰显了明军的军威。此后,他上书朝廷,主动请求率军开拓疆土,打通哈梅里之路,以促进商旅往来,加强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请求。五月,濮英率军进发,抵达白城,成功俘获北元年章忽都帖木儿。随后,他乘胜追击,进兵至赤斤站,又擒获北元豳王亦怜真及其部属一千四百人。七月,军队行至苦峪,再次取得胜利,俘获北元军官八十余人,随后收兵返回甘肃。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极大地打击了北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为明朝西北边境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洪武十九年(1386年)正月,濮英上奏朝廷,建议改筑西宁卫,以提升当地的防御能力。朱元璋批准了这一请求。但不久后,朝廷出于多方面考虑,又下诏停止了这项工程。当时,朱元璋派遣耿炳文挑选陕西的军队防守边疆。在众多将领的军队中,唯有濮英所辖的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堪称劲旅。因此,朱元璋任命濮英为都督佥事,委以重任,负责边疆防御的重要职责。
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月,濮英奉命跟随冯胜北伐北元。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抵达金山,成功迫使纳哈出投降。冯胜见大局已定,遂下令班师回朝,并命濮英率领三千骑兵担任殿后任务,负责保护大军的安全撤退。
彼时,虽纳哈出已投降,但仍有数十万未降的元军逃窜隐匿在广袤的沙漠之中。他们得知明朝大军回师的消息后,在明军的归途沿途设下重重埋伏,企图伺机偷袭,挽回败局。然而,当明军主力部队经过时,元军因忌惮其强大的军威,未敢轻举妄动。但当殿后的濮英所率部队经过时,元军认为有机可乘,于是突然发动袭击。濮英面对突如其来的伏击,虽身处绝境,却毫无惧色,率领部下奋起抵抗。无奈双方兵力悬殊过大,濮英部寡不敌众,且久战之后难以突围。在激烈的战斗中,濮英的战马被敌军绊倒,他也随之落马,最终不幸被元军俘虏。
元军深知濮英在明军将领中的重要地位,企图以他为人质,要挟明军。但濮英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选择绝食抗争,一言不发。在被囚禁期间,他时刻寻找机会逃脱或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对明朝的忠诚。终于,在元军看守稍有松懈之时,濮英趁机拿出佩刀,毅然剖腹自杀,以壮烈的行动诠释了他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濮英殉国的噩耗传至南京,朱元璋深感悲痛与惋惜。为了表彰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朱元璋追赠他为金山侯,谥号忠襄,特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进一步进赠他为乐浪公,并封其子濮玙为西凉侯,以此彰显对濮英家族的恩宠与褒奖。
彪炳史册,功绩卓著
濮英一生主要活跃在陕西地区,担任地方军事长官期间,他精心练兵,打造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为明朝初期陕西地区的军事力量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率军出征甘肃,连续平定元军残余势力,多次俘获北元将领及大量部属,打通了哈梅里之路,使得甘肃与陕西之间的商旅往来得以畅通无阻,有力地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此外,在任职陕西期间,他还多次组织修缮、修筑城池,不断完善陕西的城防体系,为保障当地的安全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
各方赞誉,千秋传颂
《明史》评价众多明朝开国将领时,对濮英等人力赞有加,称他们在朱元璋崛起过程中,于东南数千里内奋力拼杀,后又助力北定中原、南图闽粤,功绩不可磨灭。尽管濮英等将领有的未能尽享勋业,但他们的事迹被铭记于史册,流芳百世。相比那些功成后获封爵位却最终因党争等陷入困境的人,他们显得更为幸运和值得尊敬。《明太祖实录》记载,濮英年少时便以勇敢闻名于世。朱元璋也曾感慨道:“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间,知晓侍奉君主的大义,志向愈发坚定,故而能在面临危难时,舍生取义,名垂千古,光芒闪耀永不磨灭。都督濮英,凭借果敢勇猛的资质,成为国家的杰出将领。昔日奉命出征朔漠,本有望成就大功,岂料遭遇变故,偶然中了敌人的计谋。然而,他坚守气节、尽忠报国,凛然正气不可侵犯,如此壮举,古今能有几人?呜呼!舍弃生命而就义,在当时立下伟大的气节,忠义之举感动天地,美好名声永垂不朽,真可谓是壮烈的大丈夫啊!”同时,朱元璋也评价他虽有败军之罪,但能心怀死节之忠,其忠诚与勇气令人敬佩。
史载存异,考辨求真
在明焦竑编著的《国朝献征录》中,对濮英生平的记载与《明史》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书中称濮英是凤阳人,跟随朱元璋起义、渡江,在诸多战役中屡立战功,最后在征讨高丽时兵败被俘。高丽王对他百般侮辱,濮英怒不可遏,怒骂高丽王,最终剖腹自杀,朱元璋追封其为乐浪公。《国朝献征录》与《明史》的记载大相径庭,但在封爵以及他儿子的相关记载上却又相同。然而,《明实录》的内容与《明史》相符。经过多方考证与对比,史学界普遍认为《明史》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家族传承,血脉延续
濮英之子濮玙,受父亲恩荫被封为西凉侯。但不幸的是,后来因受蓝玉党案牵连,命运发生巨大转折。
濮英的事迹在《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明太祖实录》、《国朝献征录·卷六》等史籍中均有详细记载,为后人研究明初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他的英勇与忠诚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