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吉松

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王吉松
王吉松 哈尔滨市人物
王吉松,1954年生,哈尔滨市人,原籍山东黄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创作院院长。1970年以油画专长特招入伍,1982年进修于解放军艺术学院,1985年师从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油画家戴泽、李骏、苏高礼等先生,主攻油画,1987年毕业于中华社会大学绘画美术专业,2007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王玉平先生主讲的全军油画色彩高研班。代表作品有:油画《毛泽东会见希思》、《将军与孤女》、《出征》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有获奖、收藏。
王吉松:在油画艺术中探寻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中国油画自西方引入已近百年,现实主义创作曾是其发展主流,诞生了众多艺术大家与经典名作,为中国写实油画筑牢根基。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美术界从现实主义单一格局迈向多元化,现代艺术思潮与古典、现实主义相互碰撞,蓬勃发展。然而,无论是现代艺术还是现实主义艺术,中国油画都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大众期待存在差距。特别是中国写实油画,在技艺精湛度、民族文化精神及时代风貌表达等方面,相较于西方古典油画,尚未成熟,亟需众多有志艺术家深入钻研、持续探索,王吉松便是其中一员。

王吉松作为军队知名的军旅画家,长期坚守现实主义绘画道路,专注军事历史题材创作。他巧妙融合个人情感与主题创作,画风严谨细腻,造型精准生动,用心刻画不同历史时期的领袖与军人形象。在那些意义重大的革命圣地,在海量的历史资料中,王吉松一次次被触动、被震撼。他将历史片段转化为生动画面、恢宏史诗,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观赏他的作品,往往第一眼便能感受到从视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

1977年,在庆祝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上,王吉松被陈逸飞的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深深吸引,为军事历史画的强大震撼力所折服,就此踏上军事历史画创作之路。1978年,王吉松的油画《铮铮铁骨》首次参加“张志新事迹”全国性美展,画中张志新的形象令其母亲极为动容,认为是最形似女儿的肖像画,这充分展现出王吉松对人物内心把握及形象刻画的独特天赋与敏锐感知。改革开放后,美术界迎来复兴,王吉松的作品也随之革新,他突破苏派表现手法的局限,博采众长。经过长期系统学习与专业深造,他的军事绘画创作在主题选取、技法运用和语言表达上,逐渐受到西方美术大师影响。尤其是对以历史画创作为主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大卫、安格尔,以及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德拉克洛瓦等的经典名作进行重点研习,将新古典主义善于表现宏大场面、英雄情结的优势,与浪漫主义创作激情、鲜明色彩的特点融入自身创作,融合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这在他的早期作品《月夜》《边陲春秋》中可见端倪。

1986年,王吉松从老山前线体验生活归来后,创作了令人震撼的佳作《项链》。这是他首次尝试运用象征性手法与全新构图展现人物形象。为凸显“项链”的深刻内涵,他采用局部放大构图,着重刻画战壕中的士兵。士兵坚毅的面庞隐于头盔阴影,神情神圣庄严,一缕光线从战壕上方投射至胸前,突显两条项链——一条是情物,一条是手雷,形成强烈对比与视觉冲击,将情与义、生与死以及随时准备献身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作品思想内涵提升到崇高精神境界。汗水浸湿的皮肤、沾满硝烟与泥污的白色背心、缠绕纱布的伤臂,生动描绘出战争环境,将高大的战士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如果说80年代的王吉松在探索新的军事绘画创作,那么90年代他的军事历史画创作则更趋成熟,《将军与孤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幅画突破传统写实规则,运用时空穿插表现手法,展现抗日战争时期的难忘历史片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悉心照料战火中救出的两名日本孤女,并致信日军痛斥其侵华暴行,要求接收抚养孤女。画面中,聂荣臻将军牵着孤女,身姿伟岸,表情慈祥坚毅,孤女依偎身旁,手拿咬过的梨子,红肿的眼睛仍透着惊恐胆怯。背景中,横贯画面的亲笔信与主要人物立体交叉,日军惨无人道屠杀民众的尸体与受伤痛哭的中国孤儿隐约可见,在血红色基调中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作品的精神震撼力与日军的残暴。

以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表现历史题材,是领袖画创作的主要方式。绘制领袖与历史人物,不仅人物要形似,周围环境、服装用具等细节也需经得起历史考证。王吉松秉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构思每幅画作,用心处理每个细微之处。1997年创作的大型历史油画《毛泽东会见希思》便是他严谨求实态度的体现。这幅作品真实呈现1974年毛泽东主席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的历史性场景,毛泽东提出“香港的主权交接在1997年要有一个平稳的过度”,画面中还有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清晰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回归的一贯立场。为真实还原这一场景,王吉松查阅大量文献、观看相关影视资料,三易其稿,对整体氛围、人员身份、位置排列及室内陈设反复考证、精心重组,历时三个月完成这幅高2米、长3米的大型作品。这是他深入研究法国新古典主义后的代表性力作,在构图上以毛泽东为中心,希思和邓小平为主的两组人物分列两侧,实现稳定平衡;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衣着在暗色调背景中格外醒目。画作中,冷色调传达庄重,人物轻松微笑的表情体现出那一历史时刻的独特魅力。作品借鉴古典艺术大师表现手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言与油画创作基本技巧,注重色彩与结构的协调、色彩递进与明暗推移形成的节奏感,笔法精细、线条分明、结构准确,以庄重典雅的艺术语言展现不同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堪称历史画创作的成功范例。

同一时期,王吉松的另一幅历史油画《振兴中华》同样采用新古典主义创作方法。画面展现一群激情澎湃的华侨与爱国志士在孙中山主持下,庄严举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场景,这是1894年7月25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历史画面,也是中国油画首次反映兴中会史实。

王吉松认为历史画不能简单复制老照片,而应在研读史料基础上更新创作观念、突破思维定式,吸收多种表现手法。油画《大河颂》便是他在领袖画创作领域的大胆创新尝试。在这幅画中,他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以黄河壶口奔腾咆哮的波涛为背景,用大河象征民族魂,歌颂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他打破时空限制,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位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关键领袖同时刻画在一个画面,寓意中华民族百余年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采用虚实相间手法,将虎门硝烟、武昌起义、八年抗战、新中国诞生等经典历史画面叠画在黄河怒涛中,承载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赋予绘画作品厚重历史内涵与深远民族价值取向。

若说《大河颂》是王吉松灵感迸发的豪情之作,那么《日出》《鞠躬尽瘁》这两幅表现领袖人物的作品,则是从细微处入手,多视角、多侧面精心刻画,挖掘常人忽视的切入点,展现深刻主题,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在《日出》中,王吉松大胆运用背景和逆光塑造领袖形象,这种手法在中国美术创作中较为少见。画中毛主席身姿动作栩栩如生,手中握着的小树枝都充满生机。虽为背影,但毛主席与老羊倌边走边聊的亲切专注神情仿佛就在眼前,深刻体现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而创作于1994年的《鞠躬尽瘁》,则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出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维与见微知著的表现风格。画面没有呈现周总理常见的英姿,而是选取美术家刻画伟人形象时通常避讳的情节——身患癌症的周总理在连续工作后极度疲劳,靠着卫生间墙壁睡着的瞬间。憔悴消瘦的面容、微微倾斜的身姿、右手的刮胡刀、左手垂落的毛巾,与人们印象中英俊潇洒、神采奕奕的总理形象截然不同。然而,这些细节不仅无损周总理的形象,反而将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总理刻画得更加真实、高大,震撼人心。

王吉松坚信创作源于生活,情感催生艺术。因此,无论是历史画还是人物肖像画创作,他都会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认真收集、研读文史资料,深入实地体验生活,把握事件本质,探寻人物内心世界,捕捉情感元素,融入真情实感,精心构思、精准切入。所以,他的作品往往构思独特、主题鲜明、立意深刻,人物形象刻画入微,凸显艺术张力,耐人寻味。油画《万家灯火》便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作品。

进入2000年,王吉松的油画创作迎来又一个高峰期,相继创作了《叶剑英》《吾土吾民》《香港回归》(合作)《澳门回归》(合作)《十大元帅组画》(合作)《进京赶考》等一系列佳作,大型油画《出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胡锦涛主席亲自为航天英雄杨利伟送行,杨利伟肩负几代中国人的期望进入太空并圆满完成使命,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时代见证者,王吉松没有简单处理这一题材,而是查阅大量资料、图片和影视报道,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经过精心构思、多次修改,最终选取胡锦涛主席向杨利伟挥手告别的感人瞬间,生动再现这一庄严历史时刻。作品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竖构图增强向上延伸感,以接见大厅为环境载体,以胡锦涛主席和杨利伟为中心人物,通过透视效果增设陪同的科技人员。画面中,接见大厅灯火通明,在科技人员陪同下,胡锦涛主席挥动右手深情向航天员致意,在具有现代感的弧形隔离窗内,杨利伟手提仪器,以庄严军礼向党和人民作出承诺。创作中,王吉松突破常规,利用高大玻璃窗将室内外环境融为一体,让原本难以处理的画面绽放出浪漫主义艺术光彩。作品内涵深刻、构图新颖、色彩冷暖对比强烈,人物造型形神兼备,充满独特时代气息,将中华民族崛起的英雄气魄永久定格,堪称难得的时代佳作。

同一时期,王吉松的油画《闻一多》同样令人赞叹。这幅作品以肖像画形式展现爱国诗人的风采气质。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王吉松深入感受诗人内心世界,挖掘具有典型意义的神态与动作,精心提炼升华,甚至对手部辅助情感表达的功能都进行反复推敲刻画,精准传递人物精神境界。画面背景天空阴云密布,旧香港在殖民统治下,表面繁华却掩盖不住人民遭受奴役的现实,在忧郁沉闷的氛围中,蕴含着诗人闻一多吟唱《七子之歌》时,对祖国痛失香港、澳门等宝地的忧愤之情。

作为军旅画家,王吉松除创作大量革命历史题材与领袖人物画外,塑造当代军人形象也是他的重要创作方向。他从不同角度创作了许多表现部队生活的作品,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

王吉松的油画色彩凝重、手法质朴,以质取胜,融合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形成写实风格。虽然有人认为这种风格只适用于历史题材创作,但实际上,王吉松创作题材广泛,无论是各类人物肖像、民族风情,还是静物小品、写意风景,他都能信手拈来,展现出深厚功力,充分彰显其艺术才华与丰富艺术世界。 
上一篇:汪磊下一篇:马金明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中国画家
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清代画家
元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
画家
明代著名画家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浙江省委原书记
开国上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省委书记
易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原主任
香港航商总会总顾问
落马官员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交通运输部原党组书记
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中央统战部部长
何鸿燊的三太太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