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铁生 台湾省台北人物 甘铁生,1946 年 3 月 29 日出生 ,于 2018 年 7 月 17 日因病离世 。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坚韧精神的中国作家,笔名紫峰 ,身为中国作协会员,在文学领域留下了诸多令人瞩目的佳作 。他祖籍台湾省台南县 ,却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他充满波折与辉煌的人生旅程 。 甘铁生出生后的第二年,即 1947 年,他的父亲便只身返回台湾 。幼年时期的甘铁生,在北京市西城区度过了小学与初中时光 。在那段纯真的岁月里,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以及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都成为了他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生活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 1963 年,成绩优异的甘铁生成功考入清华附中高中部 。清华附中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进一步滋养了他的文学梦想 。在校园里,他积极参与各种文学社团活动,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 。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到西方的经典小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这段校园时光,不仅让他在文学知识储备上有了质的飞跃,还培养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 。1968 年 12 月,高中刚毕业的甘铁生响应时代号召,奔赴山西省太谷县窑子头公社大坪村插队 。在那片黄土高原上,他开始了艰苦的知青生活 。种庄稼、放羊、砍柴,每一项农活都考验着他的体力与意志 。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文学的热爱,反而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劳作之余,他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自己内心的迷茫与希望 。由于父亲返台的缘故,他受到 “海外关系” 的牵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一身份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 。他在农村的生活比其他知青更为艰难,回城的机会也更加渺茫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持 。一直到 1975 年初,经过多方努力,他才辗转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甘铁生的生活依旧充满坎坷 。他先是在北京食品厂当临时工,从事着繁重而琐碎的工作 。之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商标印刷厂 。在印刷厂,他先后当过印刷学徒工、木工,甚至还做过传达室门卫 。尽管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内容繁杂,但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热情 。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书籍,构思作品 。他深知,文学是他心中的一束光,能够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 1979 年,对于甘铁生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他在《今天》杂志发表了首篇小说《聚会》 。这篇小说的发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文学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聚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小说发表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让甘铁生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此后,他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陆续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的作品反映了知青生活的艰辛与奋斗,有的作品描绘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复杂,还有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 。在创作过程中,甘铁生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仿佛就生活在读者身边 。 1982 年,甘铁生凭借着扎实的文学功底与卓越的创作才华,成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这一荣誉的获得,既是对他前期创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创作之路的激励 。1984 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契机 —— 入鲁迅文学院学习 。在鲁迅文学院,他得到了众多文学大家的指导与教诲 。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文学理论、创作技巧等知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与探讨中,他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与启发,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 。1987 年,他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带着满满的收获,继续投身于文学创作事业 。 1986 年,甘铁生前往门头沟文化馆《百花山》报工作 。在门头沟文化馆工作期间,他深入基层,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互动 。他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搜集民间传说、故事、民谚等 。在几年的时间里,他搜集了 200 余万字的相关资料 。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也为他后续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将民间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之后,他还担任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声》杂志的记者与编辑 。在《台声》杂志工作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报道两岸交流的新闻事件,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通过文字,向大陆读者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同时也向台湾读者展现大陆的发展变化与人文魅力 。 在甘铁生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长篇小说《都市的眼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都市生活的众生相,展现了城市中人们的梦想与挣扎、爱情与背叛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丰满,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 。《1966 前夜》则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前夕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氛围 。长篇报告文学《七天七夜》,真实地记录了某一重大事件中人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中篇小说《第四次慰问》《野玫瑰》等,同样以其精彩的故事与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除了小说与报告文学,他的散文作品也独具特色 。他的散文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常常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多次获奖,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在不同的文学奖项中脱颖而出 。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对他文学创作成就的高度认可 。 在个人生活方面,甘铁生的家庭背景也颇为特殊 。他的父亲是台湾人,曾在齐燮元军队中担任翻译官 。母亲则是甘鹏云的女儿 。他有两个兄弟姐妹,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经历了诸多变迁,但亲情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在工作与创作之余,他也注重与家人的相处,享受家庭带来的温馨与幸福 。 2018 年 7 月 17 日,甘铁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72 岁 。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但他留下的众多文学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文学的天空中 。他用一生的时间,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用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 。他的创作精神,也将激励着无数后来的文学创作者,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甘铁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学作品与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与传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