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秦国崛起的变革先锋 商鞅,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政治家、改革家与军事家,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身负 “秦国变法奠基者”“封建制度开创先驱” 等诸多耀眼标签。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在秦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彻底改写了秦国的命运,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鞅约于公元前 390 年出生在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一带),身为卫国君主的庶孙,他本姓姬,因是卫氏家族成员,故又名卫鞅,又因卫鞅是卫国公族之后,人们也常称他公孙鞅 。商鞅自幼便对刑名之学展现出浓厚兴趣,潜心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对 “法” 的深刻独到见解。彼时,魏国在李悝变法后国力强盛,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前往寻求机遇,商鞅也不例外,他前往魏国,成为魏国国相公叔痤的中庶子,这一职位使他能近距离接触魏国的政治核心,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公叔痤深知商鞅才华出众,在病重之际,郑重地向魏惠王举荐商鞅,极力称赞其年少却极具才华,力劝惠王委以国政。同时,公叔痤也提醒惠王,若不任用商鞅,务必杀之,以防其为他国所用,成为魏国隐患。然而,魏惠王并未将公叔痤的话放在心上,既未重用商鞅,也未对其痛下杀手。公叔痤无奈之下,又私下劝商鞅尽快离开魏国,以免遭不测。但商鞅判断魏惠王短期内不会对自己不利,故而没有立刻离开。 公元前 361 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此时的秦国,偏居西北一隅,生产力落后,内部氏族势力强大,私斗成风;外部强敌环伺,韩、赵、魏、楚等国对秦国虎视眈眈,河西之地被魏国侵占,还时常遭受北部游牧民族侵扰;外交上,秦国更是被各国诸侯轻视,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秦孝公胸怀大志,渴望改变秦国现状,使秦国走向富强,于是发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承诺能让秦国强大者,将封官加爵,共享秦国。商鞅听闻后,带着魏国改革家李悝的《法经》毅然西行入秦。 商鞅入秦后,经秦孝公宠臣景监引荐,得以面见秦孝公。二人进行了三次重要交谈。初次会面,商鞅以尧舜治国的 “帝道” 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事后责备景监引荐了无用之人。第二次,商鞅改用舜、商汤、文王、武王治国的 “王道”,但仍未打动秦孝公。直到第三次,商鞅以 “春秋五霸” 的治国之道展开论述,秦孝公听得兴致勃勃,商鞅趁机进一步阐述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大为赞赏,当即决定任用商鞅,着手筹备变法事宜。 公元前 359 年,秦孝公准备推行变法,却因担心旧贵族与国人反对而犹豫不决。于是,商鞅与旧贵族代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变法之争。商鞅力陈,若要使国家强盛、百姓获利,就不应拘泥于旧有的法令和礼制,“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上大夫甘龙则批评这种观点,认为遵循旧法能让官吏习惯、百姓安定。左司空杜挚也坚持旧法不可轻易更改,否则易生过失。商鞅针锋相对,列举商汤、周武不循旧法成就王业,夏桀、商纣墨守成规导致亡国的例子,有力地反驳了旧贵族的观点。最终,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定地支持商鞅变法。 公元前 359 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并颁布了《垦草令》,正式拉开变法序幕。《垦草令》涵盖政治、经济、农业、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共二十条措施。其核心在于刺激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削弱贵族、官吏特权,迫使他们参与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租税制度,加重贵族、商人赋税;登记户口,限制百姓迁徙;将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等。《垦草令》的实施,整饬了吏治,强化了司法,压抑了特权阶层,促使更多人投身农业生产,为后续大规模变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356 年,《垦草令》实施三年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一步推进变法。此次变法要点如下:在户籍管理上,实行什伍连坐制,将百姓按什伍划分编入户籍,邻里之间相互监督,若有犯罪不举报则一同受罚;鼓励分家,家中有两个儿子以上却不分户的,加倍征收军赋;大力奖励耕织,抑制工商业发展,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农民可免除劳役和赋税;明确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公元前 350 年,秦国都城由雍迁至咸阳,商鞅借此契机开启第二次变法。此次变法举措更为深刻: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广开阡陌,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器;为统一思想、排除复古思想干扰,下令焚烧《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著作。 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为取信于民,曾在国都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起初,百姓们对此将信将疑,无人敢尝试。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人挺身而出,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当即兑现承诺,赏赐五十金。这一举动让百姓看到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诚信,为变法顺利推行营造了良好氛围。但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企图破坏变法。商鞅深知变法的严肃性,认为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太子是国家储君,不能施以刑罚,于是严惩了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鼻,一个脸上刺字。此举震慑了旧贵族,使变法得以继续推行。 商鞅不仅在变法改革上成就卓著,军事方面也表现出色。公元前 352 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包围魏国旧都安邑并成功占领。公元前 341 年,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魏国元气大伤。商鞅敏锐地察觉到时机成熟,劝说秦孝公趁机攻打魏国。公元前 340 年,秦孝公派商鞅统兵伐魏,魏国派公子卬迎战。商鞅巧用计谋,派人给公子卬送信,以昔日交情为由,提议双方缔结盟约,罢兵言和。公子卬信以为真,赴会饮酒。商鞅却事先埋伏武士,席间突袭,俘虏公子卬,随后趁机大败魏军。魏惠王无奈之下,割让河西地区求和,并迁都大梁。商鞅因战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自此,人们多称他为商鞅。 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病逝,其子秦惠文王嬴驷继位。旧贵族们趁机向秦惠文王进谗言,称商鞅权势过重,危及国家,国内百姓只知有商君之法,不知有大王之法,长此以往,大王将沦为臣下。公子虔等人更是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出逃至边关,欲投宿旅店,却因没有通行证,被旅店主人拒绝,只因商鞅变法规定,收留无凭证的旅客要受连坐之罪。商鞅又试图逃往魏国,魏人因他曾设计骗取公子卬、夺取魏国土地,对其怨恨不已,拒绝接纳。无奈之下,商鞅只得返回封地商邑,起兵反抗,最终兵败被杀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秦惠文王仍不解恨,下令将商鞅尸身运回咸阳车裂示众,并诛杀其全族。 商鞅虽身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在秦国得以延续。在他死后七八十年,荀子入秦,仍能看到秦国处处彰显着变法的成效。秦国因商鞅变法,国力迅速增强,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商鞅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深刻影响了秦国的历史进程,也为后世法家学说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借鉴。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才能,在战国乱世中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彪炳千古的伟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