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 宋钦宗赵桓,北宋第九位皇帝,这位在风雨飘摇中登上皇位的君主,其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悲剧色彩。他在位期间,北宋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尽管他也曾试图有所作为,但最终未能挽救北宋于危亡之中,成为了北宋的末代皇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沉重的叹息。 一、生于宫廷,初封王爵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四月十三日,赵桓出生于坤宁殿,他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母亲为恭显皇后王氏。赵桓初名赵亶,出生后不久便被封为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为京兆郡王。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年),赵桓先更名为赵烜,同年又改为赵桓。大观二年(1108 年),九岁的赵桓晋爵为定王,后又加衔太保。 在宫廷中成长的赵桓,接受着皇室的教育与培养,学习经史子集、礼仪规范等知识,为日后承担皇室的责任做准备。他自幼便展现出稳重的性格,对宫廷礼仪十分熟悉,言行举止皆符合皇室的规范。然而,在宋徽宗时期,朝廷政治日益腐败,蔡京等奸臣当道,大兴土木、穷兵黩武,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些乱象赵桓虽看在眼里,却因身处宫廷,难以对大局产生影响。 二、册立太子,初显节俭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年),赵桓加冠礼的次年,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在册立的仪式上,赵桓为了显示自己的节俭谦恭,对于繁复奢侈的太子礼仪 “皆辞之”。这一举动,展现了他与宋徽宗奢华之风截然不同的一面,也让朝中一些大臣看到了他的贤明之处。 成为太子后的赵桓,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朝廷事务中,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他勤奋好学,常常与东宫的老师们探讨治国之道,对民间的疾苦也有所关注。然而,此时的北宋朝廷,早已在宋徽宗的统治下积弊深重,内部新旧党争不断,外部又面临着金国崛起带来的军事威胁,赵桓虽有抱负,却难以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中施展拳脚。 三、临危受禅,仓促即位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 年)十月,金军兵分两路南下攻宋,直逼京城开封。宋徽宗与金讲和无果,十分恐慌,试图内禅皇位以逃避责任。十二月二十日,徽宗下诏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将皇帝专属的排方玉带赐与赵桓,预示着禅位之举。 十二月二十三日退朝后,徽宗决心禅让,下诏命赵桓进宫受禅。赵桓痛哭不肯受禅,宦官童贯与宰相李邦彦强行将黄袍披在赵桓身上,但赵桓坚决辞让以至生病晕厥。苏醒后,赵桓由内侍拥至垂拱殿受禅称帝,几日后改元靖康。钦宗临危受禅后,大赦天下,奖励诸军,立妃子朱氏为皇后。而徽宗得知金兵已经渡过黄河的消息后,便借口去亳州太清宫烧香,仓促南逃避敌。 四、即位之初,惩治奸佞 宋徽宗在位期间,重用了以蔡京为首的一批奸佞之徒,这些人在朝中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将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赵桓即位后,深知这些奸佞之臣是导致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于是将宋徽宗期间的奸佞之臣治罪。时被称为 “六贼” 的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六人,先后被治罪。此举大快人心,一时间朝野上下对新皇帝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带领北宋走出困境。 五、战和不定,首围开封 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钦宗缺乏主见,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钦宗以主战派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指挥军队抗击金兵,保卫京城。然而,钦宗性格懦弱,内心也想逃走到陕西,李纲几经周折将钦宗说服,朝廷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开封城被金军围攻后,在李纲的积极组织下,宋军顽强抵抗,金军向数个城门发起进攻而未能取得较大进展,有效地组织了开封保卫战。金军见攻城不下,便遣吴孝民、萧三宝奴、耶律忠等入城,胁迫宋朝议和。宋钦宗求之不得,不听李纲劝阻,决意求和,命宰相张邦昌为使,以康王赵构为人质,前往金营。 自正月十五日起,以种师道为代表的勤王军陆续抵达京城,他们反对求和割地,钦宗的立场又恢复主战,任种师道统帅各军。靖康元年(1126 年)二月,勤王将领姚平仲说服钦宗,实行劫营康王之计,但因消息走漏被金军击败,金军统帅完颜宗望以此为借口指责钦宗违背约定。最后钦宗为了求和罢免了种师道等人,向金称臣,以康王赵构和投降派大臣张邦昌为人质,割让河间、太原、中山三个战略要地为条件进行了和谈。此外,金的岁贡也大幅增长为三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丝绸和一百万贯钱。 钦宗的求和举措,引起了诸多大臣民众的不满,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要求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并取消徽宗朝的 “元祐党籍”。迫于压力,钦宗同意了群臣的请求。李纲复职后,开封城内抗金热情高涨,金军考虑到当前形势对己不利便暂时退兵,开封城解围。 六、迎回徽宗,监视防范 靖康元年(1126 年)三月,大臣汪藻上书宰执,请求迎接太上皇返京。汪藻指出,徽宗在南方开销巨大,令当地百姓不堪其扰,且徽宗在南方也不便于钦宗行使尽孝之礼。因徽宗在南方,钦宗难以真正控制南方,且当时传言称徽宗欲复辟,于是钦宗采纳了汪藻的建议迎接徽宗入居龙德宫,并派人严加监视。 七、再围开封,城破被俘 第一次开封之围解除后,李纲上奏备边御敌八策,但并未得到钦宗的重视。金军虽然撤兵开封,但对宋的战争并没有停止,宋军在与金的作战中依然节节败退。靖康元年(1126 年)九月,金军攻陷太原。之后,西路金军顺利南下,相继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汾州(今山西汾阳)等地,与东路金军会合,于十一月再度围攻开封城。此时北宋朝廷再次发生相位变迁,主和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金军包围开封城期间,双方多次遣使进行谈判。钦宗误信宰相何栗、枢密使孙傅,重用道士郭京组建 “六甲神兵”,企图依靠这些所谓的神兵来击退金兵。然而,“神兵” 出城面对金兵的攻势,一触即溃。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在大雪纷飞中攻破开封外城,京城宋军的抵抗力量几乎被金军消灭殆尽。 金军将领完颜宗翰提出让太上皇徽宗亲自前往金营谈判,钦宗无奈以太上皇受惊生病为由,自己代为前往金营求和。十一月三十日,钦宗一行到达青城(开封郊外)。十二月一日,在金人的逼迫下,钦宗命随从呈上降表,向大金称臣,承认天下只有大金一个皇帝,并举行投降仪式。 靖康二年(1127 年)正月,钦宗割让两河地区(河北、河南地区),在完颜宗望的强迫下,钦宗前往青城金营。随后,金朝将徽宗与钦宗废为庶人,并封锁南薰门的入城通道,准备另立人主,先后物色了萧庆、刘彦宗二人,但两人都推辞不敢接受。 二月七日,金人要求徽宗及太后赴金营,徽宗不知钦宗已被废黜,希望以自己为质换回钦宗保全宗社,徽宗刚从南薰门出城后便被金人俘虏,被强行脱去了御服。皇后、皇太子等人也被赶往金营。金朝扶持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但张邦昌不愿背叛宋朝,仍以靖康为年号自称臣子。 三月起,金人将徽宗与钦宗及宫中官吏、宫人等人押往北方,并将皇宫各类文化遗产洗劫一空。张邦昌率城内百官军民遥辞徽钦二帝,号泣不绝。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给钦宗遥上尊号为 “孝慈渊圣皇帝”。在金军的铁蹄下,北方战火连绵不绝,百姓生灵涂炭,不少百姓居家跟随钦宗弟弟康王赵构南迁。赵构在金兵的追击下,历经波折,最终在江南的临安(今浙江杭州)站稳脚跟,延续了赵宋宗庙。 八、北囚生涯,客死异乡 金灭北宋后,将赵宋宗室、宫人等数千余人作为俘虏,分为 7 批陆续押解北上。其中,第七批为钦宗、太子及宋廷大臣等人,于金太宗天会五年(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 年)七月十日到达燕京(今北京),与徽宗会合后一同继续北上。天会六年(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徽钦二人奉命去了金朝当时的都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徽钦二人白衣素服,以俘虏的身份参拜了金完颜阿骨打的始祖庙,并觐见了金太宗完颜晟,徽钦二人分别被册封为昏德公和重昏侯这两个具有侮辱性的封号。 次年七月,因岳飞北伐,金为了安全起见将徽钦二人迁往更北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南宋绍兴五年(1135 年),徽宗在五国城病故,按照金朝风俗火化,钦宗身心受到巨大打击。之后,金熙宗将钦宗迁移至源昌州(今北京北部)。在源昌州住了一年多,金熙宗将钦宗迁往条件更好一些的燕京。绍兴十二年(1142 年),宋金关系缓和,金熙宗同意韦贤妃回到南宋。在韦氏离开时,钦宗哀求她转告南宋君臣,自己只求回宋,绝无做皇帝的念头。但最终,钦宗身死异国。关于钦宗的去世时间,正史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钦宗去世的消息传入南宋,南宋高宗谥其为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 年)三月,金以一品礼将钦宗葬于巩洛之原(今河南巩义),位于今天的巩义西 15 公里回郭镇南原,徽宗衣冠冢和钦宗 “永献陵” 被当地村民称为 “二圣冢”。正南 5 公里,是宋神宗永裕陵和宋哲宗永泰陵区,东西是陵区平原,分布着其他帝后、亲王子孙墓。南宋孝宗给钦宗定陵号为 “永献”;遇到忌日,为他祭祀。钦宗妻子朱氏,直到 1199 年才由其曾孙辈的宁宗皇帝上尊号为 “仁怀皇后”,也只是在太庙中又添个牌位。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5 年),宋陵遭受大规模盗掘,徽钦之墓也遭洗劫,但实际上二陵本来已空无一物,徽陵仅有朽木一段,钦陵仅有木灯架一座而已。 宋钦宗赵桓,这位身处北宋末年风雨飘摇中的皇帝,虽有过改革弊政、抗击金军的想法,却因自身性格的懦弱、决策的摇摆不定,以及北宋朝廷长期积累的沉疴,最终未能改变北宋灭亡的命运。他的一生,是时代悲剧的缩影,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