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宋仁宗赵祯

宋朝第四位皇帝

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这位北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以其宽厚仁慈的品性、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大力推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相对稳定,被誉为 “仁宗盛治”,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赵祯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 年 5 月 30 日)出生在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

赵祯自幼便被宋真宗赵恒的章献皇后收养为养子,性格仁义孝顺,为人宽厚平和,喜怒不形于色。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赵祯被封为庆国公,次年晋封为寿春郡王,并在资善堂开始讲学。天禧元年(1017 年),他兼任中书令,次年进封为升王。天禧二年(1018 年)九月初八,赵祯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参知政事李迪兼任太子宾客。同年九月十四日,赵祯前往太庙朝拜。天禧四年(1020 年),宋真宗下诏规定每五日在资善堂开启一次政务会议,赵祯手持手板,向南站立,聆听各位辅臣参与决策各司事务,这段经历为他日后亲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乾兴元年(1022 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赵恒驾崩,年仅 13 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由于赵祯年幼,军国大事皆由刘太后决断。在赵祯即位初期,刘太后专政,宰相丁谓等人上奏将年号定为 “天圣”,寓意掌握实权的是刘太后和宋仁宗两位圣人,以此讨好刘太后。之后又将年号改为 “明道”,同样是为了讨刘太后欢心。刘太后专政之初曾表示赵祯成年后便归还大权,然而到天圣六年(1028 年),赵祯已 19 岁,刘太后却毫无还政之意。谏官刘随上奏请求将平常事务交予仁宗亲理,结果被刘太后逐出朝廷。

明道二年(1033 年)三月,刘太后病逝,赵祯终于得以亲政。亲政后的赵祯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彼时,自真宗赵恒中期至仁宗亲政的四十年间,宋朝政治因循守旧,积弊日深,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在边境方面,景祐五年(1038 年),西夏元昊称帝,并向赵祯提出 “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 的无理要求。刘太后辅政时,宋夏边境设有多个互市市场,两国百姓贸易频繁,这种稳定局面维持了约 30 年。元昊称帝后,宋夏关系破裂。赵祯拒绝了元昊的称帝请求,剥夺其官爵,并在边地张榜,宣称有能擒杀元昊者,当即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同时关闭榷场,禁止互市。但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中,宋军接连惨败,给北宋的财力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赵祯决心革新图强。庆历三年(1043 年),他任命范仲淹为副相,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动改革。同年九月,为彻底革新行政系统,赵祯督促范仲淹、富弼实行一系列新措施,彰显了革新的坚定决心。范仲淹、富弼商议后,由范仲淹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等十项改革措施,史称 “庆历新政”。在官员选拔方面,赵祯下诏由中书和枢密院先选拔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藩知州,再由相关官署推举知州通判,知州和通判推举县长、县令,并限制人数,同时由知州考察下属县官,不称职者由幕职官暂代。代理州、县长官二年政绩优秀者,可转为正式官员,以此改善吏治。在官员考绩方面,赵祯改革考绩方法,改变了以往只看职场经历,不论贤愚、政绩优劣的做法。高级官员任职期满后,需根据具体政绩上奏听旨,任期内犯私罪者,升迁条件需综合考虑,政绩优秀者则根据优异程度决定升迁高低,不过此项改革仅针对文官。此外,赵祯还削减中高级官员子弟通过恩荫成为初级官员的人数,降低除长子外亲属荫补官的级别,初级文官恩荫需经考试,武官则考查武艺或对兵书的掌握能力,合格后方能任职。同时,赵祯下诏对各路、府、州、县文武地方官员的职田数量作出规定。然而,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阻碍了部分人的仕途,毁谤新政的言论渐多,指责范仲淹等人为 “朋党” 的议论再度兴起。庆历五年(1045 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赵祯叫停了变革,“庆历新政” 宣告失败,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依旧未能改变。

庆历三年(1043 年),赵祯的第三个儿子赵曦夭折,群臣担忧宋朝继承人问题,纷纷上奏建议领养宗室子嗣作为皇位继承人,但遭到赵祯拒绝。庆历四年(1044 年)四月,在新政受阻的同时,宋夏局势出现转机。五月,宋夏签订合约,元昊取消帝号,赵祯册封他为夏国主,准许元昊自行设置官署,并每年赐给西夏绢 13 万匹、银 5 万两、茶 3 万斤,这便是 “庆历和议”。“庆历和议” 的签订,虽使北宋在经济上有所付出,但换来了宋夏之间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发展。

赵祯以仁慈宽厚著称,对百姓、大臣和读书人皆关爱包容。庆历七年(1047 年)春天,北宋发生大旱灾,赵祯下罪己诏,将政策失误归咎于自身,希望将百姓的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他还亲自出宫祈祷降雨,拒绝使用伞盖,在烈日下暴晒,以表救百姓于水火的决心。在朝堂决策方面,赵祯大都采取朝堂公议的程序,而非独断专行。一次,他想提拔宠妃张氏的父亲张尧佐为节度使和宣徽使,在朝堂上提名 “公议”。御史包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与赵祯当面辩论,认为张尧佐才德均不足以担任此职,包拯情绪激动,口水溅到赵祯脸上,赵祯虽心中不悦,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包拯的意见。赵祯求才若渴,爱惜人才,采取多种措施网罗天下人才,在他的统治下,涌现出欧阳修、范仲淹等众多传世名臣。在生活中,赵祯厉行节俭,拒绝扩大御苑,常穿洗过的衣服,宫殿装饰不用昂贵丝织品,夜里即便饿了想吃烧羊,也因担心劳民伤财而忍着,这些做法极大减轻了国库负担。

至和三年(1056 年),赵祯突然大病一场,在宰相文彦博的建议下,暂时同意从皇室选继嗣,但病愈后又将此事搁置。此后,群臣包括宰执文彦博、富弼、王尧臣以及御史包拯等多人不断进谏,请求建嗣,却一直没有结果。直到嘉祐六年(1061 年)十月,52 岁的赵祯才最终同意建嗣。嘉祐七年(1062 年)八月,赵祯立濮王赵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为皇子,并赐名赵曙。

嘉祐八年(1063 年)三月末,赵祯暴病驾崩,享年 54 岁。四月初一,赵曙遵循遗诏即位,是为宋英宗,即位后尊赵祯的皇后曹氏为皇太后。赵祯驾崩后,谥号为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宋史》作者脱脱对宋仁宗的 “仁” 评价极高,称 “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商人罢市,百姓在大街小巷痛哭,持续数日,乞丐和儿童也纷纷为其焚烧纸钱,在宫城前大哭。洛阳城里的军民,甚至妇女儿童,早晚都向东跪拜哭泣,烧纸的烟雾弥漫天空,白昼都显得昏暗。

宋仁宗赵祯在位的四十二年,是北宋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他在位前期虽受刘太后专政制约,但亲政后积极作为,推行 “庆历新政”,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虽改革最终失败,但改革中提出的诸多理念和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仁治国,关心百姓疾苦,宽容对待大臣和读书人,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这一时期人才辈出,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科技进步显著,为北宋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仁宗赵祯的 “仁”,不仅体现在他的治国理政中,更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上,成为后世赞誉的典范,“仁宗盛治” 也成为北宋历史上一段光辉的篇章 。

上一篇:宋真宗赵恒下一篇:宋哲宗赵煦
南宋末代皇帝
北宋第五位皇帝
山东省委原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原党组成员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朝第四位皇帝
赵国君主
南宋第六位皇帝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南宋末代皇帝
五代宋初堪舆家
北宋第五位皇帝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
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朝第四位皇帝
宋朝风水师
南宋第六位皇帝
南宋哲学家
宋朝第三位皇帝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宋朝词人
宋朝词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