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第八位皇帝。他是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子。年少力学,博通群书,工于隶篆。天庆十年(1203年)三月,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袭封齐王,又擢升为大都督府主。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废襄宗李安全,自立为帝。在位时,继续奉行附蒙侵金的外交政策。自光定元年(1211年)始,或主动、或应蒙古征调,多次进攻金国。二年三月,受金册为夏国王。光定七年(1217年),因蒙古军围中兴府,出奔西凉,命太子李德任居守。采纳枢密都承旨苏寅孙之言,谋与金修好,共拒蒙古,未果。从光定八年(1218年)起,几度遣使入四川与宋将联络,议夹攻金朝,与金朝时战时和。十二年(1222年),在蒙古军威胁下,从蒙古攻金。翌年正月,集步骑10万众,合蒙古将木华黎兵围攻金之凤翔。四月,欲遣太子李德任率师侵金,因德任主张与金朝约和,废太子,囚禁于灵州。六月,又遣兵万人攻金之陇安军,破积石州。十二月,受蒙古军威逼,宣告退位,传位于次子李德旺,自称上皇。在位15年。死后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李遵顼,生于 1163 年,卒于 1226 年,籍贯为党项族平夏部。他身为西夏神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然而,他的统治时期却充满了昏聩与短视,堪称西夏的昏庸之主、加速亡国的关键人物 。
李遵顼出身于西夏皇族,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在西夏科举考试中,他凭借出众的才华高中状元,一时声名远扬。这一经历使他在西夏官场平步青云,逐渐积累起政治资本。他为人机敏,却在权力的诱惑下,显露出极度的贪婪与野心。
1211 年,李遵顼见西夏国内局势动荡,夏襄宗李安全不得人心,便发动政变,废黜李安全,自立为帝。他即位时,西夏已在蒙古的威胁下摇摇欲坠,内部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因连年战乱陷入困境。可李遵顼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挽救危局,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军事上,李遵顼盲目好大喜功,延续了李安全时期与金国交战的错误政策。他不顾西夏国力衰微,频繁发动对金国的战争。他认为西夏能够在战争中获利,恢复往昔的强盛。然而,西夏与金国实力相当,多年战争使得双方都损失惨重。西夏军队疲于奔命,士兵厌战情绪高涨,国内经济因战争负担沉重而濒临崩溃。农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入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蒙古在北方不断壮大,对西夏虎视眈眈。李遵顼却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蒙古威胁上,而是陷入与金国的战争泥潭,使得西夏腹背受敌,处境愈发艰难。
政治方面,李遵顼任人唯亲,朝堂之上充斥着阿谀奉承之徒。他对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良将予以打压,导致朝中正直之士纷纷离去,政治环境日益腐败。官员们忙于争权夺利,贪污受贿之风盛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应对国内诸多问题。面对蒙古的侵扰和国内的经济困境,李遵顼的决策摇摆不定,缺乏长远规划和果断执行力。他的统治使得西夏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国家凝聚力丧失,百姓对朝廷的信任降至冰点。
在外交上,李遵顼完全误判形势。他本应联合金国共同抵御蒙古,却选择与金国为敌,导致西夏孤立无援。当蒙古大军压境时,李遵顼惊慌失措,毫无应对之策。1223 年,蒙古军队再次进攻西夏,一路所向披靡。李遵顼眼见局势无法挽回,为逃避责任,匆忙将皇位传给儿子李德旺,自己则退位称太上皇。
退位后的李遵顼,仍试图干预朝政。他的存在使得西夏朝廷内部更加混乱,李德旺难以施展拳脚。1226 年,李遵顼在西夏风雨飘摇之际去世,此时的西夏已濒临亡国边缘。
李遵顼的一生,本有机会凭借其才华和地位为西夏带来转机,可他的贪婪、短视与昏庸,却将西夏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在位期间的种种错误决策,极大地消耗了西夏的国力,破坏了国内稳定,使西夏在蒙古的强大攻势下毫无还手之力。他的统治成为西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加速了西夏的灭亡进程,其行为也被后世所诟病,成为西夏走向覆灭的重要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