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瑛[公元1922年-2013年] 四川省雅安市人物 郑瑛(1922年1月—2013年10月16日),四川雅安人,1935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职业生涯横跨医疗与行政管理领域,早年曾在红四方面军、延安中央卫生处等单位从事医护工作,后逐步担任雅安县卫生局副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等职,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1980年2月离职休养。 郑瑛,1922年1月出生于四川雅安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投身革命 1935年,红四方面军到达雅安,大街小巷满是“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分地给农民”“穷人要翻身、快来当红军”等标语,城里城外都是身穿灰布军装、头戴红五星的和蔼可亲的红军战士。当时雅安95%的人都是穷人,饱受国民党、地主土豪的剥削和压榨。年三十那天,看着生病在床却无钱买药的母亲,年仅14岁的郑瑛心痛不已,他心一横,和十几个小伙伴跑到军营要求参军。当晚红军便将他们分在儿童团里,郑瑛告知红军母亲卧病在床,第二天红军就给他家背去了3个腊肉和一袋米。就这样,郑瑛踏上了长征路,成为一名红小鬼。 长征岁月 郑瑛跟随部队从雅安老君山出发,路经天全、芦山、宝兴,翻越夹金山,又穿越草地。夹金山终年积雪,红军过雪山时正值风雪最大的时候,山风夹着雪花打在脸上冰冷刺骨。在翻越夹金山的过程中,天气变幻莫测,在山脚时还是晴空万里,爬到半山腰突然狂风暴雨,下起冰雹,天也黑得像晚上似的,可没过多久又突然放晴,走着走着又会遭遇冰雹,如此反复,但战士们仍咬着牙坚持前行。过草地时,环境也极为恶劣,茫茫草地像灰绿色的海水,不见山丘、林木和村舍,辨不清方向,战士们只能沿着先头部队的足迹,拣最茂密的草根走,稍不注意就会陷进沼泽,草地上的积水乌黑发臭,伤口沾上就会肿胀溃烂,掉进毒水中的干粮也不能吃了。 延安时期及之后 学习成长:1936年,红四方面军到达延安。到达延安前,郑瑛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到延安后他被分配到中央卫生院,识字热情特别高,他以树枝当铅笔,泥土当本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能读书认字。之后,郑瑛通过自学考上了医科学校,5年后被分配到战地医疗队,负责抢救、治疗伤兵。 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郑瑛在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〇团卫生队担任护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跟随部队转战各地,为受伤的战士们提供医疗护理,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顾自身安危,尽心尽力地照顾每一位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成为第三野战军医院的医生,随着部队南征北战,在各个战场上为伤员进行救治,在条件简陋的战地医院中,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意志,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郑瑛先后在北京军区装甲兵第三坦克学校担任门诊部主任兼医务科科长。后来,他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雅安工作,担任雅安专署卫生科副科长、雅安县卫生局副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等职务。在地方工作中,他致力于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培养医疗人才,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医疗需求,为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付出了巨大努力。 离职休养 1980年2月,郑瑛离职休养。离职后,他依然关心着雅安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他经常给年轻人讲述长征故事和革命历史,让他们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郑瑛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群众捐赠药品和生活用品,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晚年生活与逝世 郑瑛在晚年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老干部局的关心和照顾。生日、节庆时,总有领导和工作人员上门问候。他喜欢到雨城区老干部局活动室与大家聊天,感受着家的温暖。2013年10月16日,郑瑛因病医治无效,在雅安逝世,享年92岁。 郑瑛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经历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