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朗卓玛:用爱筑就和谐之家的高原玫瑰
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下,斯朗卓玛如同一朵坚韧绽放的格桑花,用孝心、爱心和责任心编织着家庭的温暖纽带。这位从雪域走出的大学生,用细水长流的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成为十里八乡传颂的道德楷模。
## **一、走出大山的感恩之心**
斯朗卓玛出生在西藏偏远山村,贫寒的家境并未阻挡她对知识的渴望。在国家资助下,她成为家族中首位大学生。毕业时,面对内地优渥的工作机会,她毅然选择回到高原,成为“天路驿站”的一名职工。“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是国家的政策改变了我的命运。”她常说,这份赤子之心,成为她反哺家庭的动力源泉。
## **二、肩扛重担的长女担当**
### **父母膝前的贴心棉袄**
- **病痛面前的守护者**:母亲患有严重心脏病、白内障和风湿病,父亲受肝病和白内障困扰,需长期服药。2007年,斯朗卓玛在拉萨租房接父母同住,工作之余包揽所有家务。为求医,她带着父母跑遍西藏医院,甚至远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母亲望着毛主席像流泪:“这辈子值了。”
- **日常照料的细腻情**:每周去市场采购时,她总会精心挑选父母爱吃的糌粑、酥油和牦牛肉,陪老人谈心解闷,用藏式传统疗法为母亲按摩缓解腿疼。
### **兄弟姐妹的引路人**
- **求学路上的筑梦人**:承担弟弟妹妹的学费,鼓励辍学的妹妹重返校园。在她的坚持下,弟弟考上公务员,妹妹成为教师,“再穷不能穷教育”是她的信念。
- **家族经济的支撑者**:哥哥姐姐务农为生,她每年定期寄钱贴补,还把哥哥家的孩子接到拉萨同住,承担起“家长”角色。家中6个孩子和丈夫的侄女都喊她“阿佳(姐姐)老师”,她用藏汉双语教孩子们读书,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 **三、言传身教的家风传承**
斯朗卓玛的家是远近闻名的“和谐驿站”:
- **孝道文化的传递者**:在她的影响下,外地工作的兄弟姐妹每周都会视频问候父母,假期争相回拉萨陪伴老人。丈夫主动承担家务,侄儿侄女学会给长辈端茶捶背。
- **严格家教的践行者**:她为孩子们制定“每日一善”计划——帮老人盛饭、给邻居送菜、捡路边垃圾。在她床头,摆着一本泛黄的《弟子规》藏汉对照本,“首孝悌,次谨信”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生活中的她极为简朴:一件藏袍穿多年,手机用了五年仍不舍得换。但给父母买药、供孩子读书,她从不吝啬。“钱要花在刀刃上,家人的笑容就是最大的财富。”
## **四、高原绽放的道德之光**
### **荣誉背后的初心**
斯朗卓玛先后荣获“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面对赞誉,她总是说:“我做的都是本分事,每个藏族家庭都这样。”
### **社会价值的延伸**
作为社区志愿者,她发起“高原孝老联盟”,组织年轻人为孤寡老人送医送药、代购生活物资。在她带动下,30多位居民加入志愿服务,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区新风尚。
## **结语:平凡中的伟大叙事**
斯朗卓玛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高原上的潺潺溪流,滋润着每个走近她的人。她用藏家女儿的坚韧,扛起了家庭的希望;用新时代女性的担当,诠释了“孝”的深刻内涵。在她身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交织成光,照亮着雪域高原的精神家园,让“家和万事兴”的真理在海拔数千米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最温暖的人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