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语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出土的藏文文书吐蕃大事纪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
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 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评价: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松赞干布)之时出现也。
# 松赞干布:吐蕃王朝的传奇缔造者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有一处名叫甲玛乡的地方,它宛如一颗镶嵌在雪域高原的明珠,宁静而又神秘。公元617年,松赞干布就诞生于此地的强巴敏久林宫,这个地方也因他的诞生,成为了吐蕃历史的重要起点。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是一位英勇非凡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统一了西藏高原,使吐蕃赞普一跃成为各部落的共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松赞干布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从骑射、击剑到武术,每一项技能他都刻苦钻研,十岁时,便已凭借超群的武艺崭露头角。而在文化修养方面,他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天赋,不仅能熟练背诵赞普的世系,对历史英雄传说更是了如指掌。他热爱吐蕃民歌,擅长诗歌创作,常常在宴会上即兴赋诗,为吐蕃文学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早期作品。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这位未来的伟大君主设置重重考验。唐贞观三年(629年),吐蕃旧贵族因不满统一后权力受损,发动了一场叛乱。这场叛乱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吐蕃。次年,囊日松赞不幸被旧贵族进毒害死,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在王室大臣的拥护下,毅然继承了王位。登上赞普宝座的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内部,叛乱势力蠢蠢欲动;外部,苏毗在囊日松赞被毒死后脱离了吐蕃控制。但松赞干布并未被困难吓倒,他以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断,迅速展开行动。他先是将进毒的诸人斩灭,稳定了宫廷内部的局势。随后,在大臣娘·莽布杰尚囊的帮助下,成功让苏毗再次归附。但危机并未就此解除,退职贵族韦·邦多日义策虽率韦氏家族盟誓效忠赞普,可大相琼保邦色苏孜却心生谋逆,不仅离间松赞干布与娘·莽布杰尚囊的关系,还企图谋害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识破了他的阴谋,派兵捣毁其城堡,并暗令人将其处死。这场内部的权力斗争,让年轻的松赞干布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领导者,他的智慧和果敢在一次次危机中得到了锤炼。
平息内乱后,松赞干布继承父祖的事业,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程。他率领着吐蕃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北边以唐古拉山和通天河河谷为界,东边从今青海玉树沿长江上游到今四川甘孜的巴塘附近,往西到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随着势力的扩张,他将目光投向了拉萨。经过仔细考察,他决定将吐蕃王朝的都城定为拉萨,并在拉萨红山修建宏大宫殿。这座宫殿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吐蕃王朝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在征服苏毗后,松赞干布和大臣噶尔东赞域宋将目标对准了象雄(即羊同,位于西藏高原西部)。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征服了象雄,进一步扩大了吐蕃的版图。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的势力已不可小觑,松赞干布听闻突厥、吐谷浑曾娶唐朝公主为妻,便派使节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到长安,请求通婚。然而,唐太宗并未答应。使者回到吐蕃后,向松赞干布禀报,称大唐本有意嫁公主,但吐谷浑首领入朝离间,导致唐朝改变主意。松赞干布听闻此言,大怒,立即发兵攻打吐谷浑,并大获全胜。此后,他继续进攻党项、白兰等部,并占领东女国,控制多弥。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吐蕃一跃成为青藏高原的强国,为后来吐蕃王朝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松赞干布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当时,吐蕃没有文字,周边邦国朝贡多有不便,这极大地限制了吐蕃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于是,他果断派遣大臣吞弥·桑布等人前往天竺(印度)学习。吞弥·桑布等人不负众望,经过刻苦学习,最终创制出了藏文。藏文的诞生,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吐蕃文化发展的道路。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人们可以用文字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交流思想,这对吐蕃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松赞干布对周边各国,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他先后与泥婆罗(今尼泊尔加德满都一带)、唐朝等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根据藏文史籍记述,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携带聘礼前往泥婆罗请婚,泥婆罗国王同意了这门婚事。泥婆罗赤尊公主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尼泊尔的文化和艺术,还促进了佛教在吐蕃的传入。而与唐朝的联姻,更是一段千古佳话。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向唐朝进献贡品,请求通婚。但这一请求在起初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应允。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攻占党项、白兰后,驻兵松州边境,派使节进献金银绸缎,声称前来迎接公主。不久,双方爆发了松州之战。吐蕃进攻松州城十多天后,唐军先锋牛进达乘吐蕃军毫无防备,在松州城大败吐蕃军。松赞干布率兵退回,并派人到长安请罪,借此再次请求通婚。唐太宗应允了他的请求。两年后,松赞干布派子弟请求入唐朝国子监学习,并派大相禄东赞向唐朝进献五千两黄金以及几百种珍玩器皿,请求通婚。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他。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唐朝令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亲自领兵在河源亲迎,见到道宗时,行子婿之礼,十分恭敬。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积极推进学习中原文化,派各首领子弟入国学,学习《诗》《书》,并借鉴唐朝制度,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也对吐蕃学习中原文化和技术予以支持,唐高宗即位后,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并赏赐绸缎。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献昭陵。高宗进封他为宾王,赏赐甚丰。松赞干布又请赐蚕种、酒工及制碾、磨等物的工匠,得到唐高宗允许。文成公主的到来,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政治方面,松赞干布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他将中央大官分为两大类,赞普为最高统治者,下设大相、副相各一名,总管全国政事。相位下又设一名都护,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同时,增设内大相、内副相、内小相各一人,管理内务。这些官员等级分明,为贵族世袭,通常会在名前加“论”或“尚”。“论”是指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指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的官职。他还制定了官阶品级制度,向各级官员颁发告身(一种章饰),分六种,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为瑟瑟(翡翠),次为金、银、镀金、铜、铁。这样的制度加强了王臣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经济方面,松赞干布结合吐蕃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效仿唐朝的均田制,施行了一种特殊的均田制。他下令把王田和一部分国家财物分给贫苦的自由民,开拓荒地,并登记平民的户口和耕地面积,征收土地固定赋税。同时,将土地分配法推行到奴隶中,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农业、畜牧业等生产技术。他还建立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分配制度,任用贤能之士管理生产,派遣奴隶经商,统一了吐蕃境内各地的度量衡制度,促进了贸易发展。在军事方面,他革除吐蕃原来旧的部落兵制,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将吐蕃全境分为四个如,卫如、约如、叶如、藏如,每个如又分为上下两个支如,千户府既是军事组织,也是行政组织。吐蕃军队成为一支兵牧合一、集备战、生产、参战于一体的新型军队,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在法律方面,松赞干布时期藏族法律制度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他大量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先进法律制度,尤其是唐代法律典籍,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如在组织法方面,颁布了《以万当十之法》,明确规定了吐蕃王朝组织的最高领导是赞普,以及臣相的任命和职责等。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根据吐蕃王室丧葬礼仪,也有说法认为他卒于649年)。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他制定文字、颁行法令、创设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他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他的功绩,不仅对吐蕃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流传,成为了藏族人民心中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