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松赞干布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唐][公元617年-650年]+像 西藏自治区 拉萨墨竹工卡县人物
松赞干布(Songtsen Gampo ,威利:Srong-btsan Sgam-po,藏语拼音:Songzain Gambo;617-650年)。《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据出土的藏文文书吐蕃大事纪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在赞普位20余年。
按照藏族的传统,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629—650年),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平定吐蕃内乱,降服羊同,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并且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时,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 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评价: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墀松赞王者(松赞干布)之时出现也。
# 松赞干布:吐蕃王朝的传奇缔造者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有一处名叫甲玛乡的地方,它宛如一颗镶嵌在雪域高原的明珠,宁静而又神秘。公元617年,松赞干布就诞生于此地的强巴敏久林宫,这个地方也因他的诞生,成为了吐蕃历史的重要起点。

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松赞,是一位英勇非凡的人物,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统一了西藏高原,使吐蕃赞普一跃成为各部落的共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松赞干布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从骑射、击剑到武术,每一项技能他都刻苦钻研,十岁时,便已凭借超群的武艺崭露头角。而在文化修养方面,他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天赋,不仅能熟练背诵赞普的世系,对历史英雄传说更是了如指掌。他热爱吐蕃民歌,擅长诗歌创作,常常在宴会上即兴赋诗,为吐蕃文学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早期作品。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这位未来的伟大君主设置重重考验。唐贞观三年(629年),吐蕃旧贵族因不满统一后权力受损,发动了一场叛乱。这场叛乱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吐蕃。次年,囊日松赞不幸被旧贵族进毒害死,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在这风雨飘摇之际,在王室大臣的拥护下,毅然继承了王位。登上赞普宝座的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内部,叛乱势力蠢蠢欲动;外部,苏毗在囊日松赞被毒死后脱离了吐蕃控制。但松赞干布并未被困难吓倒,他以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断,迅速展开行动。他先是将进毒的诸人斩灭,稳定了宫廷内部的局势。随后,在大臣娘·莽布杰尚囊的帮助下,成功让苏毗再次归附。但危机并未就此解除,退职贵族韦·邦多日义策虽率韦氏家族盟誓效忠赞普,可大相琼保邦色苏孜却心生谋逆,不仅离间松赞干布与娘·莽布杰尚囊的关系,还企图谋害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识破了他的阴谋,派兵捣毁其城堡,并暗令人将其处死。这场内部的权力斗争,让年轻的松赞干布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领导者,他的智慧和果敢在一次次危机中得到了锤炼。

平息内乱后,松赞干布继承父祖的事业,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程。他率领着吐蕃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北边以唐古拉山和通天河河谷为界,东边从今青海玉树沿长江上游到今四川甘孜的巴塘附近,往西到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随着势力的扩张,他将目光投向了拉萨。经过仔细考察,他决定将吐蕃王朝的都城定为拉萨,并在拉萨红山修建宏大宫殿。这座宫殿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吐蕃王朝权力和威严的象征。

在征服苏毗后,松赞干布和大臣噶尔东赞域宋将目标对准了象雄(即羊同,位于西藏高原西部)。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征服了象雄,进一步扩大了吐蕃的版图。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的势力已不可小觑,松赞干布听闻突厥、吐谷浑曾娶唐朝公主为妻,便派使节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到长安,请求通婚。然而,唐太宗并未答应。使者回到吐蕃后,向松赞干布禀报,称大唐本有意嫁公主,但吐谷浑首领入朝离间,导致唐朝改变主意。松赞干布听闻此言,大怒,立即发兵攻打吐谷浑,并大获全胜。此后,他继续进攻党项、白兰等部,并占领东女国,控制多弥。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吐蕃一跃成为青藏高原的强国,为后来吐蕃王朝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松赞干布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当时,吐蕃没有文字,周边邦国朝贡多有不便,这极大地限制了吐蕃与外界的交流和发展。于是,他果断派遣大臣吞弥·桑布等人前往天竺(印度)学习。吞弥·桑布等人不负众望,经过刻苦学习,最终创制出了藏文。藏文的诞生,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吐蕃文化发展的道路。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人们可以用文字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交流思想,这对吐蕃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松赞干布对周边各国,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他先后与泥婆罗(今尼泊尔加德满都一带)、唐朝等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根据藏文史籍记述,松赞干布派遣使者携带聘礼前往泥婆罗请婚,泥婆罗国王同意了这门婚事。泥婆罗赤尊公主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尼泊尔的文化和艺术,还促进了佛教在吐蕃的传入。而与唐朝的联姻,更是一段千古佳话。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臣向唐朝进献贡品,请求通婚。但这一请求在起初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应允。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攻占党项、白兰后,驻兵松州边境,派使节进献金银绸缎,声称前来迎接公主。不久,双方爆发了松州之战。吐蕃进攻松州城十多天后,唐军先锋牛进达乘吐蕃军毫无防备,在松州城大败吐蕃军。松赞干布率兵退回,并派人到长安请罪,借此再次请求通婚。唐太宗应允了他的请求。两年后,松赞干布派子弟请求入唐朝国子监学习,并派大相禄东赞向唐朝进献五千两黄金以及几百种珍玩器皿,请求通婚。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他。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唐朝令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亲自领兵在河源亲迎,见到道宗时,行子婿之礼,十分恭敬。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积极推进学习中原文化,派各首领子弟入国学,学习《诗》《书》,并借鉴唐朝制度,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也对吐蕃学习中原文化和技术予以支持,唐高宗即位后,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并赏赐绸缎。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祭献昭陵。高宗进封他为宾王,赏赐甚丰。松赞干布又请赐蚕种、酒工及制碾、磨等物的工匠,得到唐高宗允许。文成公主的到来,为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艺术和思想观念,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政治方面,松赞干布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他将中央大官分为两大类,赞普为最高统治者,下设大相、副相各一名,总管全国政事。相位下又设一名都护,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同时,增设内大相、内副相、内小相各一人,管理内务。这些官员等级分明,为贵族世袭,通常会在名前加“论”或“尚”。“论”是指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指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的官职。他还制定了官阶品级制度,向各级官员颁发告身(一种章饰),分六种,各有大小二等,共十二等。最上等为瑟瑟(翡翠),次为金、银、镀金、铜、铁。这样的制度加强了王臣内部的凝聚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经济方面,松赞干布结合吐蕃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效仿唐朝的均田制,施行了一种特殊的均田制。他下令把王田和一部分国家财物分给贫苦的自由民,开拓荒地,并登记平民的户口和耕地面积,征收土地固定赋税。同时,将土地分配法推行到奴隶中,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农业、畜牧业等生产技术。他还建立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分配制度,任用贤能之士管理生产,派遣奴隶经商,统一了吐蕃境内各地的度量衡制度,促进了贸易发展。在军事方面,他革除吐蕃原来旧的部落兵制,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将吐蕃全境分为四个如,卫如、约如、叶如、藏如,每个如又分为上下两个支如,千户府既是军事组织,也是行政组织。吐蕃军队成为一支兵牧合一、集备战、生产、参战于一体的新型军队,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在法律方面,松赞干布时期藏族法律制度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他大量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先进法律制度,尤其是唐代法律典籍,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如在组织法方面,颁布了《以万当十之法》,明确规定了吐蕃王朝组织的最高领导是赞普,以及臣相的任命和职责等。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根据吐蕃王室丧葬礼仪,也有说法认为他卒于649年)。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他制定文字、颁行法令、创设制度,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他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他的功绩,不仅对吐蕃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至今仍在雪域高原上流传,成为了藏族人民心中永恒的传奇。 
上一篇:阿沛·才旦卓嘎下一篇:强桑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开国皇帝
初唐文坛革新先驱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