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军:从桐庐出发,书写快递传奇
在当代中国商业版图中,快递行业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经济运行模式。而在这一行业的崛起历程中,陈德军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从浙江杭州桐庐县的小乡村走出,凭借着无畏的勇气、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缔造了申通快递这一知名品牌,引领中国民营快递业踏上腾飞之路。
1970年,陈德军出生于浙江省桐庐市。桐庐多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民们大多依靠务农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陈德军的家庭亦是如此,父母辛勤劳作,只为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陈德军早早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性格。
1977年,7岁的陈德军踏入桐庐潘畈小学的校门。学校条件简陋,几间破旧的教室便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殿堂。但陈德军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他认真完成作业,还主动帮老师打扫教室卫生。他的勤奋好学在班级里有目共睹,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1982年,陈德军升入桐庐歌舞中学。中学时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但他丝毫没有退缩。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背诵课文、单词;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他常常学习到很晚。除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陈德军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他曾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在长跑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班级争得荣誉;也曾加入学校的文学社,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1993年,年仅23岁的陈德军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各类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陈德军的妹夫在杭州创办了一家名叫“神通”的快递公司,主要经营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报关急件直送业务。陈德军在印染厂工作的同时,也会在“神通”帮忙送货,这段经历让他对快递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发现,快递行业虽然辛苦,但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经过深思熟虑,陈德军决定辞去印染厂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快递行业。
创业初期,陈德军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短缺,他只能和妹妹陈小英凑钱买了几辆自行车,作为送货工具;没有客户资源,他便一家一家企业去拜访,推销自己的快递服务;不熟悉上海的道路,他就买了一张上海市地图,日夜研究,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将快件准时送达客户手中。为了节省开支,他和妹妹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有时候,为了赶时间送件,他们甚至顾不上吃饭,只能靠吃方便面充饥。手中的上海、杭州地图被他们翻得破烂不堪,几乎每月都要更换一份新地图。但陈德军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坚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能在这个行业立足。
随着业务的逐渐增多,陈德军意识到,仅靠自己和妹妹两个人,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于是,他开始招募员工,组建自己的团队。他亲自培训员工,教导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送货,如何与客户沟通交流。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的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客户越来越多,口碑也越来越好。1997年8月14日,陈德军担任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这便是申通快递的前身。公司成立后,陈德军开始思考如何扩大业务规模,将申通快递的品牌推向全国。他借鉴了当时一些企业的加盟模式,推出了“加盟制”。这种模式允许各地的创业者加盟申通,使用申通的品牌和服务标准,共同开拓市场。加盟制的推出,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创业者的积极性。许多熟悉当地情况、拥有一定客户资源和网络的民营快递企业纷纷加盟申通。短短几年间,申通快递的业务网点迅速遍布全国,从一个小小的区域性快递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民营快递企业。
然而,加盟制在带来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难题。由于各加盟网点相对独立,在服务质量、运营标准等方面难以做到完全统一,出现了一些尾大不掉的局面。部分网点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服务质量,导致客户投诉增多,影响了申通快递的整体品牌形象。陈德军意识到,必须加强对加盟网点的管理和控制,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他开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加盟网点的资质审核、运营规范、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和监督。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了快递信息跟踪系统,让客户能够实时查询快件的运输状态。通过这些措施,申通快递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05年,对于陈德军和申通快递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融资困难让陈德军一度陷入困境,甚至想过卖掉申通。与此同时,中国外运找上门来,希望与申通合作。陈德军看到了合作可能带来的机遇,如资金支持、品牌提升、管理经验借鉴等,于是开始与中国外运展开合作谈判。然而,双方在合作模式、品牌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在合作过程中,陈德军发现,双方的理念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得合作难以顺利推进。最终,与中国外运的合作无疾而终。这次合作的失败,让陈德军深受打击,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申通的决心。
同年,新《邮政法》修订的消息传来,这对民营快递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新《邮政法》对民营快递企业的经营资质、业务范围、服务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规范,许多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陈德军深知,申通快递要想在新的政策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和升级。他积极参与《邮政法》的修订讨论,联合其他民营快递企业,为民营快递企业争取合法权益。同时,他开始加大对公司的投入,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他引进先进的分拣设备,提高快件的分拣效率;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推出更多个性化的快递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007年8月,陈德军敏锐地察觉到电子商务的兴起将为快递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他果断成立申通e物流部门,专门负责电子商务相关的快递业务,并推出“仓储加配送”的服务模式,为电商企业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这一举措让申通快递在电商快递领域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业务量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申通快递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陈德军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开始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同时,他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晋升,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在他的努力下,申通快递逐渐形成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12月28日,对于陈德军和申通快递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申通快递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快递行业第一股。上市后,申通快递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陈德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他在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转运中心,优化快递网络布局;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智能化快递设备,提高快递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与国际物流巨头合作,将申通快递的服务推向全球市场。
如今,申通快递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超过20万个服务网点、员工人数超过30万人的大型快递企业,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35个地级市(自治州、盟),2854个县(县级市、区)级城市。在陈德军的带领下,申通快递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公司先后推出了智能分拣机器人“小黄人”、交叉带分拣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实现了快递分拣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积极推动快递包装产品的智能化,采用环保材料,减少快递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实现快递物流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让客户能够更加便捷地查询快件信息。
陈德军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担任上海快递协会和桐庐县总商会上海商会会长,为推动快递行业的规范发展出谋划策。他关注行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训项目,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在社会公益方面,陈德军也以身作则。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组织申通快递员工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领车队将救灾物资送往灾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带领申通快递全力保障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的运输,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扶贫工作,通过快递业务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关注教育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和图书,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2024年3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陈德军以72亿人民币财富位列榜单第3058位。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财富的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在快递行业辛勤耕耘的肯定。回顾陈德军的创业历程,从最初的几辆自行车起步,到如今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快递帝国,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果敢的决策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快递行业这片蓝海中乘风破浪,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在未来,相信陈德军将继续带领申通快递,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