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攀龙[清][公元1707年-1760年,肃宁清代武状元] 河北沧州市肃宁县人物 清朝的武略翘楚、回族名将、忠勇爱国的典范 哈攀龙,生于公元1707年,卒于公元1760年,直隶河间(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人,回族。肃宁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尚武之风盛行,为哈攀龙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他出生于武术世家,家族中尚武传统源远流长,自幼便深受熏陶,在家庭的影响下,哈攀龙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极高的天赋。 哈攀龙自幼便刻苦习武,寒暑不辍。每天清晨,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在庭院中挥刀弄棒,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都能看到他专注练习的身影。他的勤奋和毅力令人钦佩,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哈攀龙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武艺日益精湛。他擅长使用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刀,舞动起来虎虎生风,气势磅礴;一百三十斤的铁鞭在他手中运用自如,攻防有序;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能轻松举起三百六十斤的石锁,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雍正十年(1732年),哈攀龙参加武举考试,凭借扎实的武艺和出色的表现,成功中举。这为他开启了通往仕途的大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武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此后,他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潜心钻研武艺,不断提升自己。乾隆二年(1737年),对于哈攀龙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他参加了当年的武进士考试,在众多优秀的考生中脱颖而出,高中一甲一名武进士,也就是武状元。这一成就不仅是他个人多年努力的结果,更是为家族和家乡赢得了无上的荣誉。高中状元后,哈攀龙被授予头等侍卫之职,开始在宫廷中担任重要的保卫工作。他凭借出色的武艺和忠诚的品质,深受皇帝的信任和赏识,得以在御前效力,时常伴随皇帝左右,参与宫廷的重要活动。 乾隆九年(1744年),哈攀龙离开宫廷,出任福建兴化镇(今莆田)城守副将。副将一职虽非最高军事长官,但肩负着重要的军事职责,负责协助主将管理军队,维护地方的安全与稳定。在兴化镇任职期间,哈攀龙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积极整顿军备,加强军队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他深入了解当地的军事形势和民情,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御策略,有效抵御了外敌的侵扰,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治理使得兴化镇的军事力量得到显著增强,地方治安得到极大改善,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乾隆十一年(1746年),哈攀龙迎来了新的任命,先后担任河南南阳镇、福建海坛镇及漳州镇总兵。总兵作为地方高级军事长官,负责统辖一镇的兵马,职责更为重大。在不同的地方任职,哈攀龙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他始终秉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南阳镇,他致力于维护地方的稳定,加强对军队的管理,确保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海坛镇,他针对沿海地区的特殊情况,加强海防建设,组织军队进行海上巡逻,打击海盗势力,保护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漳州镇,他同样积极作为,整顿当地的军事秩序,为地方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乾隆十二年(1747年),哈攀龙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变故,他的母亲不幸去世。按照当时的传统,他需要回乡守制,以尽孝道。回到家乡河间后,哈攀龙暂时告别了军旅生涯,全身心投入到守孝的生活中。在守制期间,他虽然身处家乡,但心系国家和军队,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期待着能够早日重返战场,为国家效力。 乾隆十三年(1748年),金川地区发生叛乱,局势危急。朝廷紧急调遣军队前往平叛,哈攀龙奉命出征,担任松藩镇总兵。他率领军队奔赴金川,踏上了平叛的征程。在金川战场上,哈攀龙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他指挥军队攻打美诺沟、渴足寨和泅水城等地,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每一场战斗,他都精心策划,制定合理的作战方案,灵活运用战术,屡次取得胜利,给叛军以沉重打击。 在与重庆镇总兵任举合兵攻打色尔力石城的战斗中,形势异常严峻。任举在战斗中不幸阵亡,这一消息极大地影响了军心。然而,哈攀龙并未被悲痛和困难打倒,他怀着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奋勇冲入敌阵。他挥舞着大刀,连杀三十余人,如入无人之境,最终成功抢回任举的尸体。他的英勇行为不仅为战友报了仇,更稳定了军心,激励着士兵们继续奋勇作战。此后,哈攀龙又与重庆镇总兵段石贤等人分道夜袭色尔力。他们趁夜色掩护,秘密接近敌人营地。哈攀龙率领士兵们迅速发起攻击,连克数卡,焚毁敌营,一举杀敌五十多人。在这场战斗中,哈攀龙再次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战斗技巧,为平叛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哈攀龙屡建战功,但在复杂的官场中,他却遭遇了不公。经略大臣纳亲、川陕督张广泅出于各种原因,对哈攀龙进行弹劾,将攻打色尔力不能取胜的罪过归咎于他。兵部在未详细调查的情况下,议降哈攀龙的职务。然而,哈攀龙并未屈服于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他据理力争,向朝廷详细陈述了战斗的真实情况和自己的功绩。乾隆皇帝在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认为哈攀龙在军营中多次攻坚夺卡,出力甚多,而张广泅却没有如实将他的战功一一入奏。因此,乾隆皇帝认为原给哈攀龙的降级处分极为不公,决定撤销原处分,还哈攀龙以清白。 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金川之役终于结束,哈攀龙因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功加三等,再加一等记录二次。这是对他在金川平叛战争中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认可和褒奖。同年九月,他升任署甘肃固原提督,开始肩负起更为重要的军事领导职责。在固原提督任上,哈攀龙继续发扬自己的军事才能,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为保卫边疆的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乾隆十六年(1751年),哈攀龙调任署湖广提督。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于整顿当地的军事秩序,提升军队的素质。他深入了解当地的军事情况和社会民情,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使得湖广地区的军事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哈攀龙实授湖广提督,成为正式的地方高级军事长官。他在任期间,积极履行职责,为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安全付出了诸多努力。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哈攀龙又奉命调往贵州,担任贵州提督。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地势复杂,民族众多,军事和治安形势较为复杂。哈攀龙到任后,迅速投入工作,他认真研究当地的军事形势和民族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地情况的军事策略和管理措施。他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同时,他注重与当地各民族的沟通和协调,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维护了地方的和谐稳定。在他的努力下,贵州地区的军事防御得到显著加强,社会治安得到明显改善。 在贵州任职期间,哈攀龙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管理才能。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根据多年治军的经验,制订了整饬弁兵条例六项,并上报清廷。这六项条例内容具体,涵盖了军队管理的多个方面:其一,凡抓获逃兵,即重责并革去军籍,一个月内自首者量宽初犯,以此来严肃军纪,杜绝逃兵现象;其二,已革职的千总、把总等末弁,不得再久住任所,防止他们利用旧关系滋生不良行为;其三,施南卫(今湖北恩施)、武昌、永顺、保靖、九路等处归土司安插各省者,恐有私逃回籍的,饬各弁时加查察,加强对特殊人员的管理,维护地方稳定;其四,凡军流重犯往回递解时,遵例一犯二解,兵械防护于单内注明某兵,押交前汛,限时回销,确保犯人押解过程的安全与规范;其五,解饷,每兵配带鸟枪、腰刀、哨棍,由大路行走防护,委弁督查,交前汛取照回销,仍令沿途塘兵护送出境,该将备报过汛日期,保障军饷运输的安全;其六,州县监狱有拨兵防范之例,应定派拨五名,如额名无多处派四名,遇要犯另酌增派,明确监狱防护的兵力配置。这些条例得到了皇帝的嘉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对清朝军队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皇帝召见哈攀龙。由于哈攀龙多年征战,积劳成疾,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然而,接到皇帝的召见命令后,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日夜兼程赶赴京城。在途中,他的病情日益严重,但他仍然坚持前行。当乾隆皇帝见到他时,原本魁梧健壮的武状元已变得面目憔悴,老态尽显。乾隆皇帝见状,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决定不再给他安排新的职务,而是让他留在京城好好治病休养。但遗憾的是,哈攀龙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回天乏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哈攀龙在京城官邸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乾隆皇帝对他的逝世深感惋惜,赐祭葬,以表彰他为国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哈攀龙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备受赞誉。他为官清廉,勤俭持家,一生秉持着正直、廉洁的品质。在他晚年,虽手握重权,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将自己多年积蓄的钱财,用于公益事业,捐资修缮原籍清真寺后殿及前殿洞顶,并亲题“独一无二”,以表达自己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之心。友人曾问他为何不利用这些钱财置办家业,光大门庭,他却回答:“公益之业,匹夫有责。后世子孙,要靠他们自己。”他的这种胸怀和境界,令人敬佩不已。 哈攀龙一生多在边疆艰苦地区任职,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军事事业。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屡立战功;在为官期间,勤勉敬业,关心百姓疾苦。他的事迹在河间、肃宁等地广为流传,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他的军事才能、忠诚品质和高尚品德,不仅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肃宁文化广场西侧,建有哈攀龙雕塑,城区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攀龙街,这些都成为了人们纪念他的重要标志,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杰出的武状元和爱国将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