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信诚[公元1922年-1949年] 云南文山广南人物 赵信诚,字笃之,男,汉族,1922年7月出生于云南省广南县阿基得(今珠琳镇,祖籍陕西延安赵家村)。 赵信诚,又名赵笃之,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珠琳镇的英雄烈士,他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其事迹可歌可泣。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苦难童年与求学生涯 赵信诚于1922年7月11日出生在广南县阿基得(今珠琳镇),祖籍陕西延安赵家村。在他6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母亲独自带着三个儿女,难以照料家中田地。在族人的劝说下,母亲招赘了当地的何绍先上门,何绍先尽心尽力地抚育赵信诚和自己的儿子,共同支撑起这个家庭。 赵信诚生性好动,却天资聪慧,就读小学时,成绩便一直名列前茅。他有着独特的个性,在公立小学时,每当老师抽他背诵课文,他总会在背诵完一自然段后跺一次脚,这一有趣的举动常常惹得全班同学发笑。老师对他既有些无奈于他的顽皮,又十分欣赏他的聪明才智。 1938年,赵信诚小学毕业。经从昆明来珠琳进行佛教宣传活动的左老师介绍,他前往昆明南英中学就读初中。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大肆侵略中国,全国上下抗日热情高涨,身处校园的学生们也不例外,他们除了正常学习外,最为关心的便是如何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9年初的一个晚上,熄灯号吹响后,同学们仍在热议抗战局势,赵信诚有感而发,脱口而出:“鬼子来了,鬼子来了。”不巧的是,查夜的教官正好走到宿舍门口,教官误以为赵信诚是在把他当作鬼子,便要将其开除。所幸同窗周平之、何建兴等人为他再三与校方交涉,说明赵信诚口中的“鬼子”是指日本侵略者,并非教官。但校方坚持“宁愿多开除几个学生,也要维护教官的尊严”,最终虽未开除他,却要求他转到其他中学读书。 于是,赵信诚转至云瑞南菁中学读初二。此时的他,心中满是国仇家恨,立志要努力读书,学好知识,将来投身抗战,报效国家和人民。1940年秋,日本侵略的战火逼近云南,赵信诚的继父担心他往返昆明求学路途不安全,便劝他前往广西柳州求学。然而,就在他准备行装之时,从广西逃到珠琳的难民带来消息,称去柳州的道路更加艰难,且各地都处于抗战状态,难以安心念书。无奈之下,赵信诚只好放弃求学计划,回到家乡务农。 投身教育与抗争乡长 1942年至1945年间,赵信诚受聘于珠琳公立小学,先后担任教师、校长等职。他秉持着公正之心办事,一心致力于办好学校,培育人才。为了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他亲自前往广南县城,寻找优秀的教学人才到珠琳任教。在此期间,学校不仅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还经常排练文艺节目,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当时,学校的经费主要依靠珠琳的升斗捐来维持教师薪金和办公费用。但乡长赵域堂却从中作梗,只提取少部分经费给学校,导致外地教师难以拿到薪金,生活无以为继,纷纷离开学校,学校教学工作陷入半瘫痪状态。 为了振兴珠琳小学,赵信诚毅然辞去校长职务,推举好友周平之担任校长,同时决心与赵域堂进行斗争。他首先拿出自己家中的部分钱财,安顿好教师们的生活,稳定住了教师队伍。接着,他与教师们一起自编自演了《WC餐馆》等文艺节目,以辛辣的方式讽刺了赵域堂等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压榨百姓的丑恶嘴脸。 恰逢县长刘剑魂巡视珠琳,看到珠琳小学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能排演有意义的抗日宣传节目,深受感动,当即拨款50银元支持学校排演,这对赵域堂是一次有力的打击。之后,赵信诚又同周平之前往广南,向教育局长王庆林反映赵域堂利用职权霸占教育经费一事。经过王庆林的逐级过问,最终从赵域堂手中夺回了珠琳的升斗捐,学校得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武装起义与游击斗争 1947年11月,赵信诚邀约邓庆等几人前往砚山阿猛,在邱北山心、布凹、拉岜等地联络了周忠敏、谭金培等上层人士,开始组织策划武装起义。1948年,他们以“歌农会”的名义在邱北县的布凹开会,决定正式组织游击队。会议选举郭鸿业为指挥长,何佩贤为副指挥长,组建了游击队一、三、五、七大队和直属大队。赵信诚和邓庆组织的70余人被编为第三大队,赵信诚担任大队长,邓庆任副大队长。同年7月,滇桂黔边纵队派地下党员杨益民到三大队任政治委员。 游击队成立初期,三大队和独立大队活动在布凹附近的松毛地带。当时,游击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郭鸿业等人失去联系,缺乏活动经费,枪支弹药也严重不足。赵信诚和邓庆决定先解决经费和装备问题,他们找到山心乡长余正元,向其索要了15两大烟,用大烟换回粮食,暂时缓解了温饱问题。为了进一步筹措资金购买武器和粮食,壮大队伍,赵信诚毅然写信让妻子王燕玉卖掉家里在倮多驿的大部分土地,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支持革命。 1948年7月下旬,三大队攻打砚山城,虽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未能攻克,但他们并未气馁。部队撤到珠琳时,赵信诚发现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一个团追剿游击队不成后已主动撤离,仅留下一个排负责照顾伤员。赵信诚和邓庆抓住战机,精心策划,指挥游击队以迅猛之势消灭了这个排,缴获24支枪。此次胜利后,珠琳街上第一次贴出了共产党的宣传标语,如“打倒蒋介石,人人有饭吃”等,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热情,珠琳地区也由此成为了共产党、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 1948年10月,游击队独立大队从越南回广南,赵信诚带领三大队游击队员与独立大队会合。11月9日,他们参加了珠琳拉狗塘伏击云南省保安第一团第三营的战斗,成功全歼敌军,活捉营长安康。此次战斗后,桂滇黔边工委前委决定,将独立大队、武工队和其他反蒋武装扩编为云南省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第七支队,赵信诚被任命为第三大队副大队长。随后,他又参加了第二次攻克广南县的战斗,在战斗中表现英勇。 屡立战功与壮烈牺牲 1949年3月,第七支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七团,赵信诚任第二营副营长。他先后参加了旧莫、长箐、马街等多次战斗,在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屡立战功。 同年8月的一天晚上,国民党第二十六军一团从泸西出发,企图在邱北县与泸西县交界的飞土狙击解放军渡江。边纵第七团接到命令后连夜渡江狙击敌人,团部命令赵信诚率二营冒着大雨急行军40余里,抢先抢占了三塘高地。在他的指挥下,二营成功击退了敌人的猛烈进攻,为部队顺利渡过南盘江提供了有力的掩护。 11月,为了加强地方领导,迎接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入广南,赵信诚被抽调到广南县西洋区人民政府任区长。他到任后,全身心投入到迎军工作和组织西洋区人民生产自救中,日夜操劳,发动群众修桥补路、筹集粮草,在野战军可能经过的地方精心筹建茶水站、医疗站与宣传站,为野战军顺利入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12月26日,国民党军第一○○军2000余人从贵州、广西交界的山区流窜经过杨柳井,企图逃往越南。这批逃兵到达杨柳井后,便对区政府发动了袭击。赵信诚毫不畏惧,带领区武装英勇抵抗,全力掩护群众转移。战斗从上午9时一直持续到下午7时,赵信诚和战友们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在掩护区政府全体人员转移后,他独自留下继续抵抗,最终因弹尽粮绝被敌人抓住。 赵信诚被俘后,敌人对他严刑逼供,妄图从他口中得知粮食隐藏地点、边纵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布置情况等机密信息。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大骂敌人:“你们的末日马上到了,我们的部队很快会来彻底消灭你们”。敌人恼羞成怒,用刺刀割断了他的双脚后跟大筋,又砍断他的脚手,手段极其残忍。但赵信诚依然咬紧牙关,未吐露任何机密。27日凌晨,敌人用从老百姓手中抢来的一床背袋,勒着赵信诚的脖子,将他拖到杨柳井村南的岔路口枪杀,赵信诚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敌军逃离后,疏散出去的干部群众回到村里,看到赵信诚支离破碎的遗体,无不失声痛哭。人民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中共广南县委根据他生前的意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51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陈赓为赵信诚家属签发《云南省人民政府革命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以缅怀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赵信诚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他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滇东南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