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没有总统,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元首是国王或女王,行政首脑是首相。以下为你介绍部分英国历届首相及其任期和简介。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语: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英国,首都伦敦。位于欧洲西部。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王国 。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陆地面积24.41万平方千米(包括内陆水域),海岸线总长11450千米。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截至2023年中,英国总人口为6826.52万人, 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
任期:2024年7月5日—至今
基尔·斯塔默(英语:Keir Starmer),男,1962年9月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萨瑟克区,毕业于利兹大学,于牛津大学获民法研究生学士学位,英国政治家,从政前曾担任过律师,英国皇家检察署总检察长,进入政坛后历任影子“脱欧”事务大臣,反对党领袖等职务,现任英国首相、工党党首。斯塔默1981年,于利兹大学法学院获一等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从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堂毕业并获民法研究生学士学位;1987年,正式成为一名大律师,专攻人权法,并逐渐在法律界声名鹊起;担任律师期间,他遇到了妻子维多利亚·亚历山大,2007年,两人完婚;2008年至2013年,担任英国皇家检察署总检察长;2014年,因在司法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2015年,首次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并就此踏入政坛;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担任影子“脱欧”事务大臣;2020年4月,当选为工党党首;2024年7月起,任英国首相兼工党党首。斯塔默在担任反对党领袖和工党党首的四年多时间里,利用保守党自身的不稳定,将工党的经济政策和国家安全政策向中间靠拢,把工党重新定位为可信的中左翼,并把它带回到英国政治的中心地带,为赢得大选带来了机会。在赢得大选后,斯塔默称新一届内阁将秉持国家第一,党派第二的观念,重点关注NHS、清洁能源、教育和工人阶级利益等问题,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2025年2月10日,斯塔默成为首位在镜头前公开接受艾滋病毒(HIV)检测的现任英国首相和七国集团(G7)现任领导人。
任期:2022年10月25日—2024年7月5日
里希·苏纳克(英语:Rishi Sunak),男,印度裔,1980年5月12日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市,祖籍印度旁遮普邦,毕业于牛津大学,于斯坦福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英国政治家,从政前曾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工作,担任过高盛集团的分析师,进入政坛后历任英国财政部首席秘书,财政大臣,英国首相兼保守党党首等职务。苏纳克出生在一个印度裔移民家庭中,自小在英国长大,中学就读于英国顶尖男子寄宿制私校之一的温彻斯特公学;2001年,以一等荣誉学位从牛津大学林肯学院毕业,后进入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管理对冲基金;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时遇到了同在学校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未来妻子阿克沙塔·穆尔蒂,2006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9年,与穆尔蒂在印度班加罗尔完婚;2015年,成为保守党议员,正式进入政坛;在脱欧上的坚定立场为他赢得晋升空间,2017年担任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议会私人秘书;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担任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政务次官;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担任财政部首席秘书;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任英国财政大臣;2022年10月至2024年7月任英国首相、保守党党首。苏纳克是英国历史上首位亚裔首相和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在他接任首相前英国政坛便已经频繁“地震”,引发民众强烈不满,保守党支持率大降,所以苏纳克选择通过降低通胀率、减少税费、解决罢工和移民问题来缓解社会矛盾,但这些也没能挽救保守党在2024年大选中的失败,苏纳克也就此辞职。
任期:2022年9月6日—2022年10月25日
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女,1975年7月26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市,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政治家,英国保守党党员,英国第56任首相、保守党党首。英国第三位女首相,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特拉斯于1996年加入英国保守党,2010年成为下院议员。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任英国司法大臣,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任英国国际贸易大臣,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任英国外交大臣。2022年9月6日至2022年10月25日任英国首相。特拉斯短暂的首相任期内,虽然其推出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但内容令投资者信心缺失,其后政策的大幅转向不仅引发了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其民调支持率也大幅下降,最终导致特拉斯下台。
任期:2019年7月24日—2022年9月6日
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英国国会保守党籍议员,曾任保守党领袖。英国第55任首相。1987年,鲍里斯·约翰逊毕业于牛津大学。2001年6月当选议员。2008年5月当选英国伦敦市长。2019年7月至2022年9月任保守党领袖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执政期间完成英国脱欧,结束英国47年的欧盟成员国身份。约翰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压低通货膨胀;限制工会权利,加强法律和秩序等;强调维护英国主权,反对“联邦欧洲”、欧盟制宪,不加欧元区。在气候变化、种族关系等个别问题上,约翰逊则采取更自由的立场。
任期:2016年7月13日—2019年7月24日
特雷莎·玛丽·梅(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1956年10月1日生于英国伊斯特本,曾任第54任英国首相及保守党领袖,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1977年,特雷莎·梅从牛津大学圣休学院毕业,进入银行界工作。1986年,当选伦敦市议员,从此步入政界。1997年,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2002年,成为保守党首位女主席。2010年开始,在戴维·卡梅伦政府内阁中担任内政大臣。2016年7月13日,接替卡梅伦就任英国首相,于2017年6月连任。2019年6月7日,辞去执政党保守党领导人一职;同年7月24日,鲍里斯·约翰逊接任特蕾莎·梅,成为英国首相。2024年3月,特雷莎·梅宣布不再竞选连任下议院议员席位,结束她27年的议会生涯。同年8月,特雷莎出任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特雷莎·梅执政期间,政绩乏善可陈,英国经济每况愈下。为了让英国“脱欧”谈判更加顺畅,她提前举行大选,导致改组内阁。她在两次不信任投票险胜,而亲自参与的三份脱欧方案都被否决。
任期: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戴维·威廉·唐纳德·卡梅伦(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第53任首相、保守党籍政治家。卡梅伦于2001年成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2005年在年仅39岁时成为英国保守党领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2015年5月8日,卡梅伦成功连任首相;2016年6月24日,卡梅伦于英国公投脱离欧洲联盟后宣布辞职;2016年7月13日,卡梅伦正式卸任英国首相;2016年9月12日,卡梅伦宣布辞去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职务,退出英国政坛;2021年4月,卡梅伦涉嫌违规游说遭政府调查;2023年11月至2024年7月,出任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担任首相的六年间,英国经济从衰退中复苏,其离任时英国的就业率处于创纪录高位;进行供给侧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刺激经济增长;给低收入人群减税,同时改革福利体系鼓励人们通过辛勤工作摆脱贫困,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在独立公投中挽留苏格兰,避免了英国的分裂。
任期: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男,1951年2月20日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英国政治家,第52任英国首相。布朗于1968年加入英国工党,1982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3年当选英国工党议员。此后,历任工党苏格兰委员会主席,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国务大臣、贸工大臣和财政大臣。1997年5月在工党执政后出任英国财政大臣。2007年6月24日当选工党领袖。2007年6月27日就任英国第52任首相。2010年5月12日布朗宣布辞职。2015年正式辞去议员身份。布朗执政英国短暂的三年中,推动了世界上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进行改革,带领英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后英镑贬值,英国国民生产总值急速缩水使布朗支持率大降。军事上,他结束了英国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外交上,他于2009年主持了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对华关系上,他访问中国并发展了中英关系。
任期: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英语: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香港译作:贝理雅,台湾译作:东尼·布莱尔),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英国政治家,第51任英国首相。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197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律师。1983年进入下议院,他历任财政、贸工、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1992年任内政事务发言人。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直至2007年。1997年5月任首相,后兼任首席财政大臣和文官部大臣。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2007年6月27日正式离任,同年又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在内政上力行“第三条道路”,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建设一个强大、充满活力的新英国。对外,布莱尔提出外交新思维“新干涉主义”和“新国际共同体主义”,试图重塑英国大国形象。
任期: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约翰·梅杰(John Major),1943年3月29日生于伦敦萨顿区,英国保守党议员,英国第50任首相。梅杰于1960年加入保守党,1979年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1981年起在政府部门工作,后历任英国外交大臣,财政大臣,英国保守党领袖。1990年11月至1997年5月出任英国首相。梅杰执政期间,英国经济持续发展、利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降低。内政上出台《国家彩票法》;以市政税取代人头税;推动了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外交上与欧盟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军事上与布什领导了海湾战争的进行。
任期: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语: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婚前名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一般被称为撒切尔夫人。英国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也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以及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于1970年进入爱德华·希斯内阁任教育及科学大臣。1975年出任保守党党魁,1979年赢得大选,担任首相,并在1983年和1987年连任。任内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强调企业自由竞争,实行国企私有化;对工会采取强硬态度。对外主张加强英国在西方联盟和北约中的地位,开展东西方对话,密切同英联邦国家的关系,并因马岛归属问题,同阿根廷发生马岛战争。此外,撒切尔曾四次访问中国,并同中国政府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由于在任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她得到“铁娘子”(亦称“铁蝴蝶”)的称号。其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因提议征收人头税、建议对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拒绝支持欧洲统一货币和统一经济政策,引起党内激烈争论,撒切尔夫人被迫于1990年辞去首相职务。1992年退出下院,获封撒切尔女男爵。2013年因中风病逝,终年87岁。葬于伦敦切尔西皇家医院墓地。著有回忆录《唐宁街岁月》《通往权力之路》等。撒切尔夫人是女性政治家的范例。其在任期间,英国政治逐渐右转,她也因此与美国总统里根一同成为右翼政治的代表人物。
任期: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1912年3月27日-2005年3月26日),生于英国普利茅斯,英国工党政治家,英国第48任首相。卡拉汉1931年加入英国工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东印度舰队服役。1945年起当选下院议员,1951年至1964年先后任工党影子内阁运输、燃料与动力、殖民事务和财政发言人。1964年至1967年任英国财政大臣。1967年至1970年任英国内政大臣。1971年至1974年任工党就业、外交发言人。1974年至1976年任英国外交大臣、海外发展大臣。1976年4月至1979年5月任英国首相。2005年3月26日在英国东萨塞克斯郡逝世,享年92岁。卡拉汉任职首相期间,在社会方面改革教育,住房。外交中更注重务实的多边合作外交。经济上他紧缩经济,限制工资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但因为在1978年与1979年之交大幅限制工资增长而引发的“不满之冬”遭受保守党的不信任动议,最终下台。
任期: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哈罗德·威尔逊(全名:詹姆士·哈罗德·威尔逊,James Harold Wilson, Baron Wilson of Rievaulx,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生于英国哈得兹菲尔,英国政治家,第67、69任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于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38—1945年任牛津大学大学学院研究员。1943—1944年任燃料与动力部统计主管。1945年在工党大选中获胜,当选奥姆斯科克的工党国会议员。1947年任贸易大臣。1950年当选默西赛德郡海顿市的工党国会议员。1951—1964年工党成为反对党。1963年2月当选工党领导人。1964年担任首相。1970年大选中败给保守党。1974年2月大选后组成少数派政府,随后在10月份的大选中获得三席多数。1976年辞去首相职位。1983年获封里沃的威尔逊男爵。1995年5月24日,病逝于伦敦,享年79岁。哈罗德·威尔逊就任首相后尽力与欧洲大陆保持紧密联系,并努力支撑衰落的英国经济。曾试图解决罗得西亚问题,但未成功。著有《工党政府》和《不列颠的管理》。
任期: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爱德华·理查德·乔治·希思 (Edward Richard George Heath,1916年7月9日-2005年7月17日),又称泰德·希思(Ted Heath),生于英格兰的肯特郡,英国军人、保守党籍政治家,英国第46任首相。希思1935年进入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其间加入英国保守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皇家炮兵部队服役,升至中校。1950年在伦敦贝克斯利地区当选英国下院议员。1959年至1960年任劳工大臣。1960年至1963年任掌玺大臣。1963年至1964年任工业、贸易和地方发展大臣。1965年至1970年任保守党领袖。1970年至1974年任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英联邦协会主席。1974年至1975年再次担任保守党领袖。2005年7月17日去世,享年89岁。希思任首相期间,英国与中国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在内政上,英国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并向北爱尔兰派军。与此同时,英国饱受经济问题困扰。经济改革的失利,再加上不断的工会抗议以及罢工行动,导致希思政府于1974年2月解散。
任期: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03年7月2日—1995年10月9日),男,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保守党籍政治家,英国第45任首相。亚力克·道格拉斯-霍姆192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31年进入下议院,1937年至1939年任张伯伦议会私人秘书,1938年9月参加慕尼黑会议,1957年至1960年任上议院领袖、枢密大臣,1960年至1963年任英国外交大臣,1963年10月放弃贵族身份并出任首相,1964年10月辞去首相职务,1970年至1974年再度担任英国外交大臣,1974年至1992年回归上议院供职,1995年10月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贝里克郡逝世,享年92岁。亚力克·道格拉斯-霍姆作为最后一位出身上议院的首相,在其短暂的任期内,内政上废除转售价格维持机制,推行福利制度完善,发展教育;外交上注重推进与英联邦关系。
任期: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1894年2月10日—1986年12月2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兰贝斯区的布里克斯顿,政治家、教育家、作家,保守党成员,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1914—1918年在英国近卫步兵第一团服役。一战中多次参加对德作战,三次负伤。1919—1920年任加拿大总督希尔公爵的侍从副官。1924年当选为下院议员。1940年任军需供应郡政务次官。1942年任殖民地部副大臣。1942—1945年任空军部大臣及空军部在西北非的驻节大臣。1943—1944年兼任联合王国驻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代表。1945年5—7月任丘吉尔看守内阁空军大臣。1951年任住房和地方政府大臣。1954年任国防大臣。1955年任外交大臣。1955年任财政大臣。1957—1963年任首相兼首席财政大臣。1963年托病辞去首相职务。1960年起任牛津大学校长。1984年被封为伯爵,称斯托克顿伯爵一世。1986年因病去世,享年92岁。哈罗德·麦克米伦任首相期间,推行殖民主义政策,进行殖民战争。1958年追随美国出兵侵占中东,派兵侵入约旦。
任期: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罗伯特·安东尼·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男,出生于英格兰达勒姆郡,英国保守党籍政治家、外交家,英国第43任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2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23年进入下院担任保守党议员,1934至1935年任掌玺大臣,1935至1938年任外交大臣,1940至1945年再次任外交大臣,1951至1955年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兼任副首相,1955年4月至1957年1月任英国首相,1961年被封为埃文伯爵,1977年1月14日在威尔特郡去世,享年79岁。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担任首相期间,内政平平,外交上致力于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但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斟酌处理英美关系不当,导致英国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以及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降低,最终由于内外压力被迫辞职。
任期: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英文: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演说家、作家、记者,第61、63届英国首相(1940年-1945年,1951年-1955年)。丘吉尔出身贵族家庭,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5年投军,并以记者身份参加过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及英国侵略印度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后,曾连续当选为自由党或保守党议员,历任殖民、海军、财政和国防大臣等职,因承担加利波利战役失利的责任而改授闲职。希特勒在德国当政后,他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反对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重任海军大臣,次年担任首相,组建联合内阁,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发表声明援助苏联。同时还极力争取美国的援助,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45年败选辞职,1946年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951年重新当选首相,1955年退休。1965年,丘吉尔因病在伦敦逝世。丘吉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以及英国重要的历史学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曾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还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12万多个),一度被新闻媒体评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但其涉及到种族主义的言行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任期: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Clement Richard Attlee,1883年1月3日—1967年10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普特尼,第一代艾德礼伯爵,英国工党政治家,首相(1945—1951年)。1905年,艾德礼毕业于牛津大学。1907年参加费边社。1908年参加独立工党。1922年当选工党下院议员。1924、1930—1931年二次工党内阁的阁员。1935年起成为工党领袖,反对绥靖政策。1942—1945年任丘吉尔战时内阁掌玺大臣,兼殖民事务大臣。1942年2月任英国副首相(先后兼任自治领事务大臣和枢密院院长)。1945年5月带领工党成员退出联合内阁。1945年7月工党再度组阁时任首相,出席波茨坦会议。1945—1946年还兼任国防大臣。1954年率领工党代表团访问中国。1955年12月退休,被封为伯爵。1967年10月8日去世。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担任首相期间,对内在政治上扩大资产阶级民主,废除了1927年反工会法,恢复工人总罢工的权利,通过限制上议院权力的法案。在经济上执行经济紧缩计划,对重要的银行和大工业部门国有化,扩大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提倡计划经济;在文化教育方面,使1944年教育法案付诸实施,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对外主张英美合作,与中国建交,使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还放弃了殖民主义,完成非殖民化,授予原殖民地的印度和缅甸独立地位。
任期: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阿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任英国首相。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执政的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该首相备受谴责。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主张推荐绥靖政策而闻名,该政治主张促使法西斯主义气势大增,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原因之一。
任期: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斯坦利·鲍德温爵士(Sir Stanley Baldwin,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英国首相,波德利的鲍德温伯爵(1st Earl Baldwin of Bewdley),保守党领袖。鲍德温爵士曾获得嘉德勋章(Privy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3次出任首相(1923~1924,1924~1929,1935~1937)。其第一届政府因保护关税事件而结束。在第二届任期中促进结束了1926年的英国工人大罢工。其第三届政府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和爱德华八世退位而引起的英国君主制度危机等事件,并因漠视法西斯主义对和平构成的威胁而受到猛烈抨击。
任期: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
詹姆士·拉姆齐·麦克唐纳(英语:James Ramsay MacDonald,1866年10月12日—1937年11月9日),生于苏格兰马里郡的洛西茅斯(Lossiemouth),英国政治家,工党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国首相兼外务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内于1931年8月与保守党和自由党合组国民政府,并另组国民工党,造成与工党关系决裂。麦克唐纳出身平凡,1900年参与创立工党,于1911年出任国会工党主席,但其反战立场迫使他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辞任主席,在1922年重返下院,并当选工党党魁,1924年1月带领工党组阁,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工党籍的首相。在1929年带领工党胜出大选,第二度筹组弱势政府。然而,同年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严重拖累英国经济,面对经济急速衰退,内阁却在经济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无法达成共识,结果麦克唐纳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辞呈,旋获英皇乔治五世授意另组国民政府,实行与保守党及自由党筹组联合内阁,随后在同年9月决定英镑放弃金本位。被开除出党后,麦克唐纳创立支持度相当有限的国民工党,自任党魁,并谓另组国民政府的决定乃顾全大局之法。麦克唐纳后期因健康恶化而在1935年辞任首相,但一直留在内阁担任枢密院议长至1937年5月为止。晚年的麦克唐纳始终未有获工党饶恕,他在1937年11月乘船前往南美洲休养途中在大西洋公海海域病逝,终年71岁。
任期: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安德鲁·博纳·劳Andrew Bonar Law(1858-1923年),是一位出生于英国之外的英国首相(1922-23年)。也是20世纪任期最短的首相,只有211天。他通常被称为博纳·劳,而不是劳。他生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12岁时移居苏格兰格拉斯哥。早年曾经商,后于1900年以保守党人身份当选下议院议员,之后余生几乎一直在任。1911年自由党执政时,他成为在野保守党领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博纳·劳于1915年在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首相领导的联合政府中任殖民事务大臣。翌年,他在劳合·乔治领导的联合政府中任财政大臣,成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同时,他还担任下议院领袖。期间,他将战时财政管理得井井有条。其后,他出任掌玺大臣(1919-21年),并于1922年10月接替劳合·乔治出任首相。1923年5月,他由于健康不佳卸任,不久即告离世。
任期: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大卫·劳合·乔治(英语:David Lloyd George;1863年1月17日-1945年3月26日),即第一代德威弗尔的劳合-乔治伯爵(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1890年当选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1911年任财政大臣期间提出国民保险法,被公认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对内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战争结束后,在英国保守党和英国自由党联合政府中,劳合·乔治仍任首相。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1918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扩大选民范围,颁布国民教育改革法,实行14岁以下儿童的义务教育。1919年他出席并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21年给爱尔兰以自治领地位。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1945年3月26日逝世。劳合·乔治是英国首相中唯一一位事务律师。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任期: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Asquith,Herbert Henry;1852~1928年) ,英国政治家,曾任内政大臣及财政大臣,1908年至1916年出任英国首相。自由党领袖。限制上院权利的1911年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促成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头两年的英国领导人,大战爆发后两年由劳合·乔治接任首相。在晋为贵族以前,他通称为H·H·阿斯奎斯(H. H. Asquith),在1925年他获封伯爵,晚年遂以牛津勋爵(Lord Oxford)为通称。
任期: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爵士,GCB(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1836年9月7日-1908年4月22日),英国自由党政治家,1905年至1908年出任英国首相,他是历史上首位正式被官方称为“首相”的第一财政大臣。
任期: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第一代贝尔福伯爵,KG,OM,PC,DL(英语:Arthur James Balfour,1st Earl of Balfour,1848年-1930年)英国首相中哲学家,索尔兹伯里侯爵首相的外甥和政治继承人,被同僚称为即使生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也能游刃有余的政治家。少年时代因爱人早逝而终身不婚,1902年至1905年出任首相,任内其政府因关税改革议题而陷入分裂,但他却跳出了政党圈子。一战中任海军大臣和外交大臣,后又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因为在爱尔兰事务大臣任内血腥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被称为“血腥的贝尔福”。1917年11月2日颁布了《贝尔福宣言》,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家园的计划。1922年被封为第一代贝尔福伯爵。
任期: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三度出任首相(1885~1886;1886~1892;1895~1902)。曾反对1867年国会改革法案和爱尔兰自治法案。1878年任迪斯累里政府外交大臣时出席了柏林会议。在首相任期内积极扩张英国海外殖民地。1899~1902年发动南非战争。在欧洲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以操纵欧洲均势。对内曾推行某些改革,如实行免费教育,发放工人补偿金等。
任期: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阿奇博尔德·菲利普·普里姆罗斯,第五代罗斯伯里伯爵,KG,PC(Archibald Philip Primrose, 5th Earl of Rosebery,1847年5月7日—1929年5月21日),英国自由党政治家,曾任英国首相。
任期: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英语: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大英帝国时期政治家、作家,第41、43、45、47任英国首相(1868年-1874年,1880年-1885年,1886年,1892年-1894年)。格莱斯顿生于富商家庭,就学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自1832年起长期担任下院议员。早年以维护土地贵族利益的托利党人身份投身政治活动,曾任罗伯特·皮尔内阁财政大臣等职。后相继任贸易委员会主席、殖民大臣,支持废除《谷物法》。之后在阿伯丁伯爵内阁任财务大臣。1859年与托利党决裂后,加入自由党,并任帕麦斯顿内阁财务大臣。1868年第一次组阁,任内通过第一个爱尔兰土地法案和《初等教育法》,进行卡德威尔陆军改革,颁布工会合法化法令,通过《秘密投票法》。1874年下野后,攻击迪斯雷利的帝国主义政策。1880年第二次组阁。对外继续保守党的侵略政策,宣布阿富汗为保护国,出兵埃及,镇压苏丹马赫迪起义并进行英布战争。对内采取绥靖爱尔兰政策,1886年、1892年组阁时两次提出《爱尔兰自治法案》,均遭反对。1894年退出政治舞台。1898年因癌症逝世,享年88岁。格莱斯顿从政六十一年,两次担任财政大臣,四次出任首相,是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与迪斯雷利齐名的英国首相。他在第一届首相任内实行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使英国跨进了资产阶级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的极盛时代。后世有学者认为他是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一。著有《国家及其与教会的关系》《荷马与荷马时代研究》等。
任期: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年12月21日 – 1881年4月19日),意大利犹太裔英国政治家。第一代比肯斯菲尔德伯爵(1st Earl of Beaconsfield),KG,PC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在把托利党改造为保守党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在首相任期内,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和卫道士,他任首相期间,大力推行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他的名字是同英国殖民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还是一个小说家,社会、政治名声使他在历任英国首相中占有特殊地位。
任期: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第十四世德比伯爵(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 KG, PC (1799年3月29日—1869年10月23日) 英国保守党领袖和英国首相。在父亲继承祖父爵位前,他称为“爱德华·斯坦利”。在父亲继承祖父爵位后,德比称为“斯坦利勋爵”。他的政治生涯非同寻常,是英国首相中,少数能三度拜相的人。虽然他曾多次出任首相,但他执政的时间合起来只有3年零280日,因为他担任首相的时间最长都不超过两年。
任期: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约翰·罗素(John Russell,KG,GCMG,PC,1792年8月18日—1878年5月28日),第一代罗素伯爵(1st Earl Russell),19世纪英国首相(任期: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任期: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1784年10月20日~1865年10月18日)一译巴麦尊。英国首相(1855年~1858年,1859年~1865年)。英格兰第二帝国时期最著名的帝国主义者。原为托利党人,后成为辉格党人。三度担任外交大臣(1830年~1834年,1835年~1841年,1846年~1851年)。奉行内部保守、对外扩张政策。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挑起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争夺地盘;镇压印度民族起义;美国南北战争时,支持南方奴隶主集团。
任期: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英文:George Hamilton-Gordon,1784年1月28日-1860年12月14日),第四代阿伯丁伯爵(4th earl of Aberdeen),19世纪英国政治家,第34任英国首相(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阿伯丁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贵族家庭。其父早亡,1801年继承祖父的伯爵爵位。180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游历希腊。1806年至1812年三次作为苏格兰贵族被选为上院议员,早年曾任驻奥地利大使,1814年作为英国代表参加夏蒂荣会议,并协助参加《巴黎和约》的谈判。获得联合王国的戈登子爵爵位。1828年至1830年在威灵顿内阁中先后任兰开斯特公爵领大臣和外交大臣,1834年至1835年在皮尔内阁中任陆军和殖民大臣,并在皮尔第二届内阁(1841年-1846)中任外交大臣。1850年皮尔去世后成为皮尔派领袖,1852年建立由托利党代表人物、皮尔派、辉格党人、爱尔兰自由派组成的联合内阁并任首相。但在东方问题上采取的保持和平限制奥斯曼帝国的政策遭到同僚反对,为避免分裂,阿伯丁被迫妥协,结果英国联合法国对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1855年1月由于动议调查战争情况遭否决而辞职。1860年,阿伯丁在伦敦去世。阿伯丁在皮尔第二届政府中支持天主教改革,并追随皮尔提出的自由贸易政策;他主持缔结了《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1842年)和《俄勒冈条约》(1846年),解决了英属加拿大和美国之间东西两方的争端。但在首相任上表现软弱,最终因克里米亚问题而下台。
任期: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罗伯特·皮尔(Peel, Sir Robert,1788年2月5日出生于布莱克本附近,1850年7月2日逝世于伦敦)英国首相(1834~1835年、1841~1846),他被看作是英国保守党的创建人。
任期: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威廉·兰姆,第二代墨尔本子爵,PC,FRS(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1779年3月15日—1848年11月24日),英国辉格党政治家,曾自1830年至1834年任内务大臣,后来又在1834年以及自1835年至1841年出任英国首相。此外,墨尔本子爵早年曾任维多利亚女皇的老师。
任期: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阿瑟·韦尔斯利(英语:Arthur Wellesley,1769年5月1日-1852年9月14日),一译亚瑟·韦尔斯利,第一代威灵顿公爵(英语:1st Duke of Wellington),人称铁公爵。英国军事、政治人物,英国陆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1834年11月17日-12月9日)。韦尔斯利出身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伊顿公学、皮涅罗尔军事学院。1787年入伍。后前往印度,自英迈战争中发迹,累升为少将。1808年发起半岛战争,1809年指挥葡萄牙远征军登陆伊比利亚,接连解放葡萄牙、西班牙,打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大陆封锁体系”。1813年因功晋升为陆军元帅,1814年成为英国驻法国大使,获封威灵顿公爵,并代表英国参与维也纳会议,反对削弱法国,维持欧洲均势。百日王朝复辟后,指挥英荷联军再度与法军交战。1815年联合普鲁士军队在滑铁卢战役彻底击败拿破仑,战后相继被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汉诺威、西班牙、葡萄牙和尼德兰七国授予元帅军衔。晚年两次组阁,出任英国首相,以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著称。还一度担任罗伯特·皮尔内阁的外务大臣。1852年,韦尔斯利在沃尔默城堡逝世,享年83岁。以国葬形式葬于圣保罗大教堂。韦尔斯利一生共参与60场战役,两次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八国元帅军衔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称其为“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在2002年BBC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韦尔斯利位列第15位。
任期: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查尔斯·格雷,第二代格雷伯爵,KG,PC(Charles Grey, 2nd Earl Grey,1764年3月13日—1845年7月17日),英国辉格党政治家,曾任英国首相。他于1806年至1807年期间以霍威克子爵(Viscount Howick)为称呼。
任期: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第一代里彭伯爵,PC(Frederick John Robinson, 1st Earl of Ripon),1827年前,称为F·J·罗宾逊阁下(The Hon. F. J. Robinson),1827年后,1833年前称为戈德里奇子爵(The Viscount Goderich),这个名字,最广为人知。英国政治家,曾经担任首相。罗宾逊生于土地贵族家庭,依靠家族关系,进入政坛。进入下议院后,他出任过几个初级职位。最终,罗宾逊在1818年进入内阁,担任贸易委员会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1823年,罗宾逊获任为财政大臣,任期为时四年。1827年,他获封为里彭伯爵,进入上议院,出任上议院领袖,陆军及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the Colonies)。1827年,首相乔治·坎宁逝世,罗宾逊接替他成为首相。罗宾逊在任首相时间不长,后还在两届政府中,担任过大臣。
任期: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1770年4月11日—1827年8月8日),女演员之子,英国杰出的外交家,他一反前任卡斯尔雷子爵的欧洲协调原则,抛弃了神圣同盟,承认了南美各国的解放,自诩用新世界来平衡旧世界,他支持希腊独立运动,1827年当了100天英国首相后就病逝于任上。
任期: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罗伯特·詹金逊,第二代利物浦伯爵 KG PC (生于1770年6月7日,死于1828年12月4日),英国托利党政治家,任职时间最长的联合王国首相(因1800年联合法案)。他在1812年成为首相时,时年42,使他比他所有的继任者年轻(次年轻者为戴维·卡梅伦,43岁时成为首相)。在首相任内,利物浦因为维护秩序而武力镇压而闻名,但亦因带领国家渡过动荡时期与随后的拿破仑战争而闻名。
任期: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斯宾塞·珀西瓦尔(Spencer Perceval,1762年11月1日—1812年5月11日)英国政治家,于1809年至1812年出任英国首相,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刺杀身亡的英国首相。
任期: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第三代波特兰公爵,(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1738年至1762年曾称为蒂奇菲尔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国政治家,曾分别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两度出任首相,但两次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仅属有名无实。波特兰公爵原属辉格党,早年曾追随党内罗金汉侯爵一派,后来因为福克斯-诺斯联盟的建立而首次获邀出任首相,但大权却分别落在牵头成立联盟的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诺斯勋爵两人手中。自1794年至1801年,波特兰公爵更获皮特委到内阁担任内政大臣,此后一直在内阁供职至皮特于1806年逝世为止。在内政大臣任内,波特兰公爵协助政府引入多项高压性的战时法案,另外又对1798年爱尔兰叛乱进行镇压;至于在他的参与下,大不列颠王国与爱尔兰王国更在1801年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统一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随着“贤能内阁”于1807年垮台,波特兰公爵在晚年获邀请重返政坛,再一次出任首相。但这时的波特兰已经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根本无法打理内阁,结果大权由内阁阁揆乔治·坎宁及卡苏里勋爵等人所掌握。波特兰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见证了半岛战争的进行,后来由于内阁对军队调动问题上出现纷争,最终引致坎宁及卡苏里在1809年9月进行决斗。有关的决斗除引起公众哗然外,也对波特兰构成很大打击,最终促使他在1809年10月初辞职,并旋于辞职后数星期病逝。
任期: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英语: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 1st Baron Grenville,1759年10月25日 - 1834年1月12日)出身于辉格党世家,是乔治三世时期的英国首相。
任期: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小威廉·皮特(英文: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英国政治家,托利党人,第16、18任英国首相(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小皮特是老威廉·皮特的次子,1773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1781年当选下院议员。1783年,在英王乔治三世的全力支持下就任首相,并在议会选举中击败福克斯-诺斯联盟。任职初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财政、税制改革。1801年因爱尔兰和天主教问题辞职,1804年再次组阁,同时兼任财政大臣,主导对法国的战争。在此前后积极镇压法国大革命,三次筹组反法同盟。1806年,小皮特突发中风不久后,于任内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小皮特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精通国家财政。他上台后通过对商品税率及国债的调整,以及对政府腐败现象的治理,几年内就填补上了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遗留的大笔财政赤字。小皮特反对重商主义,提倡自由市场。他解散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印度直接纳入英国殖民管辖;还开始了对澳洲的殖民。小皮特执政时期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他在国内镇压民主运动,禁止集会结社,反对爱尔兰自治;对外大力推行大陆均势外交,为下个世纪英国的外交政策奠定基础。小皮特创造了“新托利主义”,奠定了托利党在他去世后继续执政二十多年的基础。有英国历史学家称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在多项关于英国首相排序的调查中,小皮特总是名列前茅。
任期: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英国首相(1757~1844)。名医之子,英国托利党政治家。1801年继小威廉·皮特为首相(兼财政大臣)。次年与拿破仑法国缔结《亚眠和约》,因此而受到攻击。1804年其首相职位为小皮特所接替。翌年重新入阁,任枢密院院长。1812~1821年任内政大臣,任内停业执行人身保护法(1817),镇压群众运动,并一手制造了彼得卢广场血案(1819)。
任期: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威廉·配第-菲茨莫里斯(英文:William Petty-Fitzmaurice,1737年5月13日-1805年5月7日),第一代兰斯多恩侯爵(1st marquess of Lansdowne),第二代谢尔本伯爵(2nd Earl of Shelburne),英国辉格党政治家,第13任英国首相(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任期: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代罗金汉侯爵,KG,PC,FRS,FSA(Charles Watson-Wentworth, 2nd Marquess of Rockingham,1730年5月13日-1782年7月1日),英国辉格党政治家,1765年7月至1766年7月及1782年3月至7月两度出任英国首相,是英国早期最有政绩的首相之一。罗金汉生于约克郡的贵族家庭,早年曾先后叫海恩子爵及莫尔顿伯爵,1750年世袭父亲爵位,此后名为罗金汉侯爵,旋于翌年加入上议院。罗金汉在投身政治初年获得乔治二世信任,但自乔治三世于1760年登基后,乔治三世因宠信托利党而导致罗金汉与皇室关系日渐疏离。不过,凭借他的地位及财力,他亦渐成为辉格党内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并在议会内组成名为“罗金汉辉格党人”的派系。在1765年7月,罗金汉侯爵在乔治三世的皇叔坎伯兰公爵支持下出任首相,任内最大成就是废除前任政府制定的《印花法案》,取消原本向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开征印花税的计划,从而消除当地民众的不满。在第二段任期期间,他率先承认美国独立,而且还大大扩充了爱尔兰国会的立法职能,另外又改组内阁制度,首创设立内务大臣及外务大臣两职。然而,罗金汉未及见证英、美两国在1783年正式签署代表终战的《巴黎条约》便突然在1782年7月1日病死,前后在任仅两个多月,终年52岁。他死后,英国政坛一度陷入宪政危机,至托利党小威廉·皮特在1783年12月出任首相,政坛才恢复稳定。
任期: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
第二代吉尔福德伯爵腓特烈·诺斯,KG,PC(Frederick North, 2nd Earl of Guilford,1732年4月13日─1792年8月5日),诺斯勋爵(Lord North)是更为人所知的头衔,于1770年至1782年出任大不列颠王国首相,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方重要人物。
任期: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第三世格拉夫顿公爵(Augustus Henry FitzRoy, 3rd Duke of Grafton 1735年10月1日—1811年3月14日)英国首相(1768年~1770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人物。
任期: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威廉·皮特(英文:William Pitt,1708年11月15日-1778年5月11日),为与其子小威廉·皮特做区别,通称为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或老皮特,英国辉格党政治家,第9任英国首相(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第一代查塔姆伯爵(1st Earl of Chatham)。七年战争中英国的实际领导人。他的精力和战略眼光,使得他能够获得一系列的胜利,对未来几个世纪的世界面貌产生影响。
任期: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1712年10月14日-1770年11月13日),英国辉格党政治家,1763年至1765年曾任英国首相。 约翰·斯图尔特 任期: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第三世布特伯爵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uart,3rd Earl of Bute,KG,PC,1713年5月25日—1792年3月10日),是乔治三世的老师和英国首相(1762年-1763年)。他结束了七年战争。
任期: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第一世纽卡斯尔公爵(Thomas Pelham-Holles,1st Duke of Newcastle-upon-Tyne and 1st Duke of Newcastle-under-Lyme,1693年7月21日-1768年11月17日),英国首相 。
任期: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英国首相威廉·卡文迪许,第四代德文郡公爵,KG,PC(英语:William Cavendish, 4th Duke of Devonshire,1720年5月8日-1764年10月2日),英国首相(1756-1757)。
任期: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亨利·佩勒姆(Henry Pelham,1694年9月25日-1754年3月6日)英国首相(1743-1754)。佩勒姆是托马斯·佩勒姆,第一代佩勒姆男爵的小儿子,母亲是格蕾丝·霍利斯夫人,她是第三代克莱尔伯爵的女儿。佩勒姆毕业于牛津大学。他的兄长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第一代泰恩河畔纽卡斯尔公爵也曾任首相。
任期: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斯宾塞·康普顿,第一代维明顿伯爵,KG,KB,PC(Spencer Compton, 1st Earl of Wilmington,1673年–1743年),一译威尔明顿伯爵,英国辉格党政治家,在1715年开始一直在政府中任职,直到去世。他是继罗伯特·沃波尔之后的第二位英国首相。
任期: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
罗伯特·沃波尔,第一代奥福德伯爵,KG,KB,PC(Robert Walpole, 1st Earl of Orford,1676年8月26日-1745年3月18日,又译罗伯特·华尔波尔),英国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爵士(Sir Robert Walpole)是他在1742年以前更为人所知的名称。后人普遍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尽管“首相”一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法律的官方认可,也没有在官方场合被使用,但有鉴于他在内阁所施加的影响力,他事实上也是内阁的掌权者。沃波尔任相期间曾历仕乔治一世及乔治二世两朝,他起先于1721年因南海泡沫事件而取得实权,此后主导政局约20年之久,惟后来因为对西班牙开战而失势。一般认为,沃波尔首相任期始于他在1721年出任第一财政大臣之职;但也有人认为内阁重臣汤森子爵在1730年退仕,沃波尔继而完全领导内阁后,其首相任期才正式开始;不过,人们多数取前者为其首相生涯的起点。沃波尔一直到1742年才辞职致仕,成为历史上最长任的英国首相。在任首相期间,沃波尔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并维持低税率政策,让英国免于欧陆战争影响,使经济繁荣稳定。至于在他的个人影响下,乔治二世对沃波尔十分信赖,而其所属辉格党的势力更继续巩固,成为英国一大政党。沃波尔的强势管治出于其个人影响力,多于其官位的本身影响,因此继他以后的几任首相,相较之下,影响力实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