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娜珍,藏族,生于拉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就读于拉萨一小、北京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新闻学院。从事舞蹈、记者、广播电视栏目编导、主持等工作。现在西藏作家协会工作。著有诗集《在心灵的天际》、散文集《生命的颜色》、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复活的度母》。
# 白玛娜珍:在文字中编织藏地精神图谱的现代书写者
在拉萨北郊娘热乡的藏式宅院里,三只藏獒的吠声中,白玛娜珍掀开绘有吉祥八宝的门帘,以一袭藏装的温婉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位集舞蹈家、主持人、作家身份于一身的藏族女性,用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笔触,在文学世界里构建起独树一帜的藏地精神坐标。
## **一、多元身份淬炼出的文化自觉**
### **艺术启蒙:从舞蹈到文学的跨界之旅**
白玛娜珍的生命轨迹充满传奇色彩。11岁被选入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舞蹈,十年军旅生涯塑造了她对美的独特感知。退役后考入北京新闻学院,却在文字中找到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这段经历让她的创作自带舞台般的画面张力与新闻人的敏锐洞察,如《十七岁的恋情》中对青春悸动的细腻捕捉,便源自舞蹈训练赋予的肢体语言敏感度。
### **家族文脉:三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
作为西藏本土第二代文化人后代,白玛娜珍的创作基因里流淌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 **父亲**: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以新闻人的理性视角影响她对现实的关注;
- **母亲**:藏族作家,用母语创作的习惯埋下民族文化根脉的种子;
- **外婆**:文学修养深厚,家中藏书成为她童年的精神粮仓。
这种家庭氛围使她自幼浸润在藏汉文化交融的语境中,成年后更以《拉萨红尘》等作品,完成对藏族现代女性精神困境的文学突围。
## **二、创作轨迹:在传统与现代的裂隙中探寻**
### **早期探索:用文字解构身份焦虑**
1990年代发表的《山那边》,以康区少女逃离一妻多夫制的故事,揭开了她对藏族传统婚姻制度的现代性反思。诗集《在心灵的天际》则用“雪山”“经幡”等意象,构建起都市藏族青年的精神流亡图谱,如诗句“我的母语在户口簿里生锈”,直白地道出文化断层的隐痛。
### **长篇突破:城市叙事中的民族精神镜像**
2002年出版的《拉萨红尘》是白玛娜珍的代表作。这部以拉萨古城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藏漂青年梅朵的视角,交织着八廓街转经人群与都市酒吧的光影,展现商品经济冲击下藏族传统文化的裂变。书中人物央金喇嘛一边用手机APP记录诵经时长,一边为信众主持传统火供仪式,这种荒诞又真实的细节,成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经典注脚。该作品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入围奖,被评论界称为“藏族文学的城市启示录”。
### **散文转向:在神性与人间烟火间行走**
散文集《生命的颜色》《西藏的月光》则回归更私密的精神场域。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记录拉萨雨季的酥油茶香、哲蚌寺辩经声中的尘埃浮动,以及藏式婚礼中“抢头帕”仪式里的性别密码。在《西藏的月光》中,她写道:“藏族人给流浪狗喂青稞饼时,会把饼掰成小块,怕它们吞咽时噎着——这是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这种将神性消解于日常的书写,打破了外界对藏地“神秘主义”的想象滤镜。
## **三、文学对话:在汉藏双语间搭建精神桥梁**
### **语言策略:非母语创作的文化突围**
尽管母语为藏语,白玛娜珍坚持用汉语写作。她将藏语的隐喻系统转化为汉语的诗性表达,如用“度母”象征藏族女性的觉醒,以“转山”隐喻精神的朝圣。这种选择并非对母语的背离,正如她所言:“母语是内在的翅膀,汉语是航行的船——我要用这艘船,载着藏地的月光,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 **文化思辨:超越二元对立的书写立场**
在《复活的度母》中,她以宗教改革为背景,塑造了既精通显密教法、又熟读存在主义哲学的年轻活佛形象。这种角色设定打破了“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简单对立,正如她在访谈中所说:“当我们用‘先进’与‘落后’切割世界时,其实已经陷入了认知的牢笼。藏族文化中的生命平等观,或许能为现代文明提供新的精神资源。”
## **四、精神镜像:一位藏族女性的文化在场**
### **时尚与传统的和解者**
生活中的白玛娜珍常穿改良藏装搭配运动鞋,家中唐卡与波西米亚风格挂毯并置。这种多元审美投射在创作中,便有了《心箍》里一边研习藏香制作、一边经营淘宝店的女主角央金,展现出藏族青年在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间的生存智慧。
### **代际对话的记录者**
她与母亲共同创作的康区女子故事中,母亲用现实主义笔法批判宗教体制,她则以魔幻叙事赋予故事神性色彩。这种差异恰是藏族文化在代际间传承与变异的缩影,正如她所言:“母亲那代人在破除迷信,我们这代人在寻找信仰——但我们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藏族的灵魂该何处安放?”
## **五、评论视角:在文学史坐标中的独特价值**
### **打破文化猎奇的书写**
区别于内地作家对藏地的“香格里拉”式想象,白玛娜珍的作品始终聚焦具体的人:《拉萨红尘》里为房贷焦虑的藏族白领、《西藏的月光》中用智能手机记录诵经次数的老阿妈。这种去神秘化的书写,还原了藏族人作为“现代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 **女性主义的藏地表达**
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不再是高原神话的点缀:《复活的度母》中的女活佛打破性别禁忌,《心箍》中的都市女性拒绝“贤妻良母”的传统规训。这种对藏族女性主体意识的书写,填补了藏族文学中女性主义叙事的空白。
## **结语:在文字中构筑第三空间**
白玛娜珍的创作,本质是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为藏族文化寻找一种“第三空间”——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非对西方的盲目追随,而是在文化碰撞的裂隙中,生长出兼具民族根脉与现代性的精神新苗。正如她在拉萨老宅中悬挂的唐卡与书架上的《百年孤独》并立,她的文字亦如高原的天空,容纳着传统与现代的云翳,最终沉淀为一片让心灵得以栖息的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