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由孟知祥在成都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虽享国仅四十年,但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以下是关于后蜀的详细介绍: 存在时间 后蜀存在于公元934年至965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965年,北宋发兵攻蜀,孟昶投降,后蜀灭亡。 领土范围 后蜀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大致范围是:东至三峡,与荆南(南平)相邻;南至大渡河,与南诏等国相接;西至甘肃、青海交界处;北至秦岭,与后汉、后周等对峙。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土遂与前蜀相同。但广政十八年(955年),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 帝王在位时间 后蜀高祖孟知祥:934年在位。孟知祥早年在晋王李克用手下做事,后唐灭前蜀后,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他在蜀地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扩充实力。934年称帝,建立后蜀,然而在位仅半年便去世。 后蜀后主孟昶:934年—965年在位。孟昶幼年即位,前期留心政事,铲除骄横不法的元老勋臣,推行了一些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但后期生活逐渐奢侈,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后蜀在北宋的进攻下灭亡。 主要大臣名将谋士 赵季良:孟知祥的重要谋士,跟随孟知祥入蜀,为其出谋划策,在孟知祥割据蜀地、建立后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孟知祥称帝后,赵季良被任命为宰相,协助孟知祥处理朝政,对稳定后蜀的统治秩序有很大贡献。 毋昭裔:后蜀宰相,他博学多才,重视文化教育。曾主持雕刻《九经》,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政治上,他也为孟昶出谋划策,致力于后蜀的治理和稳定。 李仁罕:后蜀开国功臣,手握重兵,在孟知祥建立后蜀的过程中功劳卓著。但他为人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后来因权势过大威胁到孟昶的统治,被孟昶设计诛杀。 张业:李仁罕的外甥,同样是后蜀的重要将领。李仁罕被杀后,张业接替了他的部分职务,但他也继承了李仁罕的骄横,在蜀地横征暴敛,民愤极大,最终也被孟昶处死。 王昭远:孟昶时期的重要将领,深得孟昶信任。他自比诸葛亮,在北宋进攻后蜀时,担任军事统帅,但他并无实际军事才能,导致后蜀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未能挽救后蜀灭亡的命运。 伊审征:后蜀大臣,历仕孟知祥、孟昶两朝。他善于迎合君主,在孟昶统治后期,与其他大臣一起助长了孟昶的奢侈之风,对后蜀的政治腐败负有一定责任。 重要大事件 孟知祥割据蜀地:后唐灭前蜀后,孟知祥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当时蜀地局势混乱,孟知祥到任后,整顿吏治,减少苛税,稳定了当地局势。后唐朝廷对孟知祥逐渐产生猜忌,孟知祥则加紧训练军队,整顿军备,拒不向朝廷输送钱物,并与东川节度使董璋联合对抗朝廷。在消除中原王朝的威胁后,孟知祥又与董璋发生冲突,消灭了董璋的军队,占据东川,为建立后蜀奠定了基础。 孟知祥称帝建国:后唐长兴四年(932年),唐明宗授孟知祥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封蜀王。公元934年,明宗病死,孟知祥遂在成都称帝,国号仍为蜀,史称后蜀。但同年孟知祥就因病去世,其子孟昶继位。 孟昶铲除元老勋臣:孟昶即位时年幼,将相大臣多为孟知祥的故人,骄横不法。孟昶为了整顿政治,经过激烈斗争,铲除了李仁罕、张业等元老勋臣,开始亲政。亲政初期,孟昶留心政事,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百姓和国家发展的措施,如放归宫女、颁布“戒石铭”、推行轻刑等。 后蜀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后晋末年,契丹攻入汴梁,中原混乱,后蜀本有机会进取中原,但因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行动迟缓,在与后汉的争夺中失利,损兵折将。此后,后汉镇守关中的大将李守贞、赵思绾相继叛乱并请求归降后蜀,然而蜀将畏缩不前,丧失战机,叛乱被平定,后蜀未能扩大疆土,仍旧龟缩于两川之地。后周时期,后蜀与后周发生冲突,广政十八年(955年),秦、阶、成、凤四州被后周攻占。 北宋灭后蜀:北宋建立后,全国统一的形势更加成熟。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北宋大将王全斌率大军攻打后蜀,后蜀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兵临成都城下,孟昶率众投降。宋军从出兵到灭亡后蜀,前后不过六十六天时间。但之后当地公推文州刺史全师雄为蜀王坚持抗战,直到第二年才被镇压下去。 后蜀在孟知祥、孟昶统治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与南唐同为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后蜀的文化繁荣,尤其在词和绘画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后期政治腐败,君主奢侈,导致国力衰退,最终被北宋所灭,结束了其在蜀地的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