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存在时间 后晋存在于936年至947年。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灭后唐建立后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947年,契丹攻入开封,后晋灭亡。 领土范围 后晋的领土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其疆域在五代中相对较为广阔,但因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北方边防失去重要屏障,战略形势极为不利。 帝王在位时间 高祖石敬瑭:936年 - 942年在位。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登基称帝,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契丹称臣称子,每年向契丹进贡大量财物。在位期间,为了维持统治,对契丹百般讨好,同时在国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也导致民怨沸腾。942年,石敬瑭在屈辱和忧惧中去世,享年51岁。 出帝石重贵:942年 - 947年在位。石重贵是石敬瑭的侄子,他即位后,在一些大臣的建议下,对契丹态度逐渐强硬,不再向契丹称臣。这引发了契丹的多次南侵,后晋与契丹之间战争不断。最终,后晋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失利,947年,契丹军队攻入开封,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石重贵被契丹掳至北方,受尽屈辱,去世时间不详。 主要大臣名将谋士 桑维翰:后晋的重要大臣。他是石敬瑭称帝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为石敬瑭起草了向契丹称臣割地的表文。在石敬瑭统治时期,桑维翰担任宰相,积极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改革财政、整顿吏治等,对稳定后晋初期的政局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力主与契丹保持友好关系,以维护后晋的统治。但在石重贵即位后,因与景延广等大臣意见不合,逐渐失势。 景延广:后晋大臣、将领。石重贵即位后,景延广受到重用。他主张对契丹采取强硬态度,反对向契丹称臣。在他的建议下,石重贵改变了石敬瑭时期对契丹的政策,导致后晋与契丹关系恶化,引发了多次战争。景延广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在与契丹的战争中,也犯下了一些战略失误。后来,契丹南下,后晋战败,景延广被契丹俘虏,最终自杀身亡。 刘知远:后晋的重要将领。他在石敬瑭称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跟随石敬瑭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在石敬瑭统治时期,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镇守太原。后晋末年,契丹南下,刘知远一方面观察局势,另一方面在河东地区积蓄力量。当契丹攻入开封后,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成为后晋灭亡后北方的又一重要政权。 重要大事件 石敬瑭借兵称帝: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与后唐末帝李从珂矛盾激化,起兵造反。为了对抗后唐,石敬瑭向契丹求援,承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向契丹称臣称子。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大军南下,帮助石敬瑭击败后唐军队,石敬瑭得以顺利称帝,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契丹得以轻易南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桑维翰改革:石敬瑭称帝后,任命桑维翰为宰相。桑维翰为了巩固后晋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财政方面,他推行了一些增加税收的措施,如改革盐法、酒法等,以充实国库;在吏治方面,他整顿官员队伍,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打击贪污腐败现象。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后晋的政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后晋与契丹之战:石重贵即位后,在景延广等大臣的影响下,改变了对契丹的政策,不再向契丹称臣。这引起了契丹的不满,耶律德光多次率军南下攻打后晋。后晋与契丹之间爆发了多次大规模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在战争中,后晋的一些将领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如李守贞、符彦卿等,但由于后晋内部政治腐败、统治集团矛盾重重,以及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最终在947年,契丹军队攻入开封,后晋灭亡。 后晋灭亡与刘知远称帝:947年,契丹军队攻入开封,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契丹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引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此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他一方面利用中原人民对契丹的反抗情绪,号召各地军民抗击契丹;另一方面,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逐渐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后汉的建立,标志着五代时期又一个新的政权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后晋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行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使中原地区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屏障,也导致了此后宋辽之间长期的战争和对峙。同时,后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也为后来的后汉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